轨道交通时代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构建框架初探
系统公交学派倡导公交优先战略下高举建设具有相对竞争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旗帜,以城市运行效率能力建设为核心,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从政府、企业、交通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公共交通发展的模式,在理念策略要素技术等层面做出思考、反思和促进。其研究对象是城市交通整体,研究内容是不同交通群体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是构建城市公共交通整体相对于私人交通的相对优势。
疲于奔命的不是事件,而是我们先天性不足的理念没有出路。
本号创号以来,连续发布了系列文章,提出了一些理念并通过分析北京轨道交通时代交通演进情况就公共交通发展提出了一些借鉴意义,但这些理念到执行,依然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就是政府、行业和交通企业如何通过共生实现公共交通的整体相对竞争力,任何一方出现不匹配都可能导致效果的丧失。因此本文将从轨道交通时代政府、行业及企业在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中的定位做出一些思考,一方面是由理念到实践的思考,另一方面也要直面现有体制下公交企业所面临经营压力而采取的适应性措施的无奈。
一、往期文章观点回顾
(一)基于CAS视角就轨道交通时代的公共交通发展理念
1、系统公交理念认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使命或核心价值是建设更有效率的城市而不是面向客流的服务能力,策略是构建城市公共交通整体相对于私人交通的相对竞争力而不是单一交通方式的竞争力,最终目的是吸引更多私家车改乘公共交通。
2、系统公交学派认为所有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城市交通视角下是共生关系而不是或竞争或合作的关系;当面向公共交通本身的视角,公共交通交通关系之间才是或竞争或合作关系。
3、公共交通方式之间构建共生关系的方式是:一是功能互补的共生,轨道交通广覆盖下,随着轨道交通的可靠性、快捷性大幅提升,常规公共交通主要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衔接能力;二是资源配置与营运管理两个层面的协同。要实现整体公共交通的相对竞争力,要形成市民任何时候(如3-5分钟)有车可坐的能力,增强公共交通的可靠性和便利性体验。
(二)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演进的借鉴意义。通过北京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2015年双双下滑的现实,提炼了以下观点:
1、轨道交通成网不一定导致城市交通的改善;
2、道交通发展需要常规公共交通便利性、快捷性的配套和支撑,稳定的、可预期的候车时间是影响市民选择交通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3、局部区域整体公交竞争力下降导致部分市民选择私人交通后,将因为其与道路的相互作用并通过乘数效应加剧城市交通恶化。
4、对城市交通的视角必须站在全市统筹的角度,而不是部门的局部利益。部门局部利益的影响,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或者导致各种措施的隐形互害,消弱有效措施的效果也是在来一个方面伪证错误措施的正确。
二、轨道交通时代公共交通共生关系构建框架
轨道交通时代公共交通方式之间只有实现共生才可能建立整体公共交通的相对竞争力。如何共生?从“公交优先战略下高举建设具有相对竞争力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旗帜,以城市运行效率能力建设为核心”重要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实现共生需要城市、行业和企业在政策、执行与营运等层面实现。
(一)政府在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中的作用
公交优先为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定位奠定了基础和方向,公共交通作为准公益性行业定位形成了共识,这是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的背景和基础,没有这些基础,轨道交通时代的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便无从谈起。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政府还需要发挥以下作用:
1、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和公共交通公益性定位是交通方式共生的基础;
2、理念上将公共交通发展作为城市运行效率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效率环境而不是功能环境。
可以类比的是,城市绿化建设不是基于多少人去呼吸新鲜空气,而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
3、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约束指标,如将公交覆盖率、乘客候车时间指标作为城市环境建设的约束指标,比如某一区域或整体的任何人可在多少时间乘坐上公交。
4、面向城市效率建设的公共交通发展约束指标而不是基于客流多少的公交服务能力,对应建立相适应的财政补贴政策;
5、持续评估城市人口状况、背景公交需求、道路情况等及其对城市效率的影响,不断调整交通发展约束指标及配套政策。
6、按照既定政策实施的定力;
(二)行业在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中的作用
行业管理宏观视角是部门层面的政策执行、监管及政策细化。在城市层面有关公共交通发展约束指标建立以后,行业管理作用发挥主要是:
1、专业能力建设(公共交通作为城市效率提升的支撑力建设)是行业管理核心;
2、评估整体公交线网的候车时间和可达性时间指标;
3、根据城市发展目标,提出城市交通发展约束指标的改善目标及其配套措施(运力资源、财政支撑);
4、高度关注城市规划、人口变化,持续评估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及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约束性指标;
5、持续宣传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快捷性和公交优先的意义,让市民耳熟能详公共交通的发展意义;
6、与其他部门持续提升与完善与公共交通承载力相适应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如公交优先信号、公交专用道、场站支撑等);
7、平衡不同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协同能力,实现交通方式的共生和整体公共交通的相对竞争力;
8、立足行业发展持续完善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支撑能力的发展政策并向政府建议。
(三)企业在公共交通方式共生关系中的作用
轨道交通时代构建的是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网络,其本身的发展本文不赘述。所述企业主要是常规公共交通企业。
公交企业受到所有制、治理结构的影响,导致内部决策机制、管理模式的差异化是客观存在。但一个企业以政策为引导,做出有利于企业治理原则的管理行为是无可厚非的,比如正常管理理念和模式下根据客流调整线路及运力等,根据政府要求落实有关交通发展计划。因此公交企业一面按照政府指挥棒运行,一面按照客流大小调整线路与运力。
因此,公交企业在系统公交发展理念中的营运管理决策框架是从属于政府发展理念的决策行为,是一个被动定位:其本身不可能在政府政策、体制、机制未明确情况下主动按照城市效率建设视角开展营运管理,即必须依据客流这个市场调整线路和运力。
因此,常规公交企业在交通方式共生关系的构建上更多是执行及反馈:
1、按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约束指标和行业管理要求不断提升公交服务能力,及在营运管理中稳定与其他公共交通协同的服务水平。
2、不断发现公共交通发展的薄弱环节并向行业管理部门提出建议;
3、不断运用新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发现乘客需求并提升满足需求的能力;
4、持续关注客流出行规律并提出适应性调整建议;
5、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城市效率能力建设;
6、评估自身与轨道交通等其他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共生能力;
7、面向城市效率能力建设提升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公交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优化城市运行效率环境。
三、其他
事物的发展永远是动态的,而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认识也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相信理念的指导作用是决定所有策略、方法及技术的关键,因此本号所述观点就是试图影响或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或改善城市拥堵做出一些有益探索。
因作者水平所限,所持观点偏颇、错误不恰当在所难免,敬请谅解。同时所建议定位离执行之具体还有很大距离,每个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所采取的政策、目标也是动态的,并无固定的评判标准。
欢迎任何有意义的讨论。
转载观点,请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