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 然 生 长 | 韩小宏

2017-05-27 自然生长摄影计划


对 话 内 容

L:黎光波   H : 韩小宏


L:说说你的《海还是那片海》吧?

H:刚开始我并没有想好这一些作品的名字。因为我的家乡是大连,大海对我的记忆就特别的深刻,想拍这组照片的起因也是因为海,算是对家乡的回忆也好,对儿时的一个状态的一种纪念也好,就是以这样一个想法开始的。

 

L:这组作品是你到上海学习之后回到家乡拍摄的海边一些影像?

H:我是11年就毕业了,在大连上的大学,毕业之后就到的上海,每一年都有几次回大连,每一次回去感觉好像都有一点变化,每一次也都会去看海。对于我来说大海始终是一个由小到大的特别深刻的一个点,这组大概是在我14年拍摄的。在14年的时候,大连就在修一座跨海大桥。小的时候海的印象就是远远的望过去一望无际,海天相接,海也承载了我童年的回忆。建起来的桥让我总是觉得隔断了什么,越来越现代化的建设、城市化的发展让曾经一些很美好的东西也渐渐远去......一座跨海大桥的建立,给城市带来的是方便和快捷,但是破坏了原有的生态。

我本来想一个回顾的方式拍故乡——海的记忆,结果越来越多被架起来的钢筋水泥的出现,拍摄的方向就变化。我爸开着车载着我,从最大连南边的海岸拍到西边海岸,其实每一片海域呈现的不一样景观,有一些是景区,有一些是乡村,有些是工厂。在这些照片里有一部分的高楼就是填海建造的。正常填海之后需要十年时间来沉淀地基,因为开发商太迫于发展,刚刚掩埋完一两年就开始盖楼盘,所以大连很多地方现在就出现了塌陷的现象。这也是我最近才知道的,因为我这个计划还未完成,可能我再回去的时候我会再拍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L:你的这组作品其实很多对自然这种破坏的侵略性。在叶老师那里做了这么多年编辑,采访了那么多摄影师,也一直在做大学生摄影大赛,你也参与了这么多届。在做了这么多事以后再反过来看自己拍的这些东西,你自己有没有新的一个变化?

H:摄影这个东西,有的时候会在潜移默化里影响我,因为做网络编辑,要阅读大量的图片,选择一些很好的照片跟大家分享。无论是国外的大师,国内的大师,无论是各个年龄层次的,对我来说都会有一个促进。阅读量多了之后让我有一种我要找到自己的这样一个要求。所以我很长时间不敢拿相机,不敢拍照,就是觉得自己可能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于是我就少拍一点。摄影是需要表达个人的观点思想跟看法的,这些观点都可以从摄影师的作品里面可以呈现出来,所以我觉得我还需要沉淀更多,才能有让自己满意的照片出来。

 

L:你以一个大赛的主办方的身份,编辑的身份,包括采访者和发掘者的身份,因为你看得肯定,对摄影本身就有一个自我疲劳,看得到越多,顾及越多的感觉。

H:会的,就是这种状态让我觉得我要找一个点能反应自己的特质,我才能拿起相机来拍。有空的时候我把之前手机拍摄的翻回来看,日常的手机照片积累到一定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特点其实就在那儿,就是像由心生嘛。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

 

L:你现在拍的东西和你前段时间拍的东西,有很多的一个区别。这会不会是因为叶老师最近在上很多的国学课,很多国学方面的东西?

H:叶老师不仅是在国学课给我的影响很大,他就像一个标杆一样,无论是为人处事、对于摄影的态度、对于国学的态度。我经常在他旁边耳濡目染,就会自然而然的影响到我。

 

L:你觉得国学跟摄影有什么关联?

H:国学可以说是中国的哲学,我觉得对于在国学这样一个大的范畴来讲,摄影就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了,国学包括文化艺术,摄影就是文化艺术的一的部分,可以说摄影是附属在国学范围之内的。反过来如果把摄影搞明白了,对国学可能也就会有领悟了。

 

L: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对你自己摄影而言的话,有没有一个很明显的推进?在看得更多,实践得更少之后。

H:看的多了,了解的多了,顾及就多了,所以不敢轻易的出片。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时候,你是什么都敢做的,当你对这个东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知的时候,你有可能就放不开了,当然我也看到很多人做得很好。我自己不一定仅通过摄影来表达我的内心,还有其他方式,比如种种花草,聊聊天,喝喝茶,这些都是我生活的状态。

 

L:在你采访的这些摄影师当中,哪一个摄影大师对你的影响很大?

H:往往给我影响大的摄影师或者艺术家,并不是说他的作品给我的影响,而是他这个人给我的印象,比如说丘。我发现其实很多摄影师,他们可能比较内向,并不太善于多说话,因为这样,他们可以通过摄影,完全的把他们的内心一些态度用图片呈现出来,丘是我去年在厦门的阿尔勒摄影季上认识的,他特别的低调,人很谦和,好多次在一个桌上吃饭,后来荣荣先生说这是丘,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丘,他的作品感性到理性我都喜欢。拍照片很好的摄影师有很多,照片是种是要表达自己的东西,只要你通过照片来表达出你的观点,那就可以算你的作品完成了,当然还是有层次关系的,有的是表达社会层面观点,有的是表达个人层面的观点。

还有一位艺术家,魏壁,他的照片不必多说大家都知道,我更喜欢的是他可以放下曾经的一切,归隐山林,做个“农民”。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也是我向往的,或许有一天我也到乡下,找一片田地,悠然自得的过着小日子。养养花草。哈哈。放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L:所以你现在是“养花”的兴趣大于摄影的兴趣?

H:没有,摄影还会一直做。只是说每个人都会在某个阶段有他更需要的事情,可能在我现在这个阶段里,拍照并不是说一定要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本来我想轻松的,快乐的过日子,但是现实的压力,逼得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觉得大多艺术家也都经历过这一个过程。生存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L:那你对面临“生存”问题的青年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H:要看你觉得当下什么对你最重要吧,很多成功的艺术家都是因为坚持。如果有一颗坚持的心,成功的机会就会很大了。当然,如果你觉得你现在面临的生存问题更重要,是你不得不放下摄影,放下你追求的艺术一段时间,先解决好生活问题,在有能力之后可以回归摄影和艺术。拍商业摄影,接一些商业摄影活动,至少也是可以养活自己的。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得不说这是必然。



《海还是那片海》/  部分作品





黎光波 说:



在肆无忌惮的扩充人类生存地域的同时,生态圈也从此开始失衡。在这些片段,简单的画面里我们可以读取到的信息,所有都是和扩张息息相关。我们抱着乐观的心态幻想这片海还是那记忆中的海。但是早已物是人非,精神家园在向海里到近那一片土地时就已经开始被摧毁。我们强势的侵略自然,自然也会在有一天强势的侵略我们。




关于   自 然 生 长   摄影计划








     

从2005年开始,中国摄影正式开启当代摄影的大门。摄影不单只是纪实,生活记录的性质。多了一种自我表达,艺术呈现的特性。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摄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摄影人,他们以摄影为主体语言创作实践艺术,他们用视觉传达对当下世界进行解读

 

       在这个大的语境下出生的当代中国摄影人,85后是足够幸运的。有足够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他们在学习成长最重要的时间点里恰好处于互联网信息井喷的时代。他们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思想,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看,去听,去发现,去成长。一直在无止境的探索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可能性,自己的摄影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现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因如此,摄影在他们身上多了更多的先锋探索和实验的性质。摄影在他们这里一切回归于自我本身,一切想说的话开始肆无忌惮的去表达


在这两年他们逐渐成熟,更热衷于去尝试更多的时间点里。我看到视觉性和立场更别具一格,更多元,更好玩,更自我,还没能成为大众审美体系下的东西。这东西宣告着他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但是这就是永远的时代和社会


让一切回归自然,让他们的思维回归自由。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故名:自然生长

 

   ——黎光波(计划负责人)







项 目 总 监     黎光波


项 目 编 辑     王大可


 项 目 顾 问      张国田 

                       崔  波

  





        合 作 53 28456 53 15288 0 0 3468 0 0:00:08 0:00:04 0:00:04 3469媒 体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