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屡获诺贝尔奖的秘诀——孕育独创性研究的社会基础

2016-10-09 吉伦亨 产业人网


2000年之后,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达17人

战后70-90年代的研究成果最为繁荣

获奖者们表示“做他人未做之事”,强调独创性

进入21世纪10年代后,论文数等减少,未来前景悲观


日本科学家们频获诺贝尔奖,在社会各领域均有大量震惊世人的科学成果,外界开始普遍关注起日本取得如此成果的秘诀。对此,日本媒体归结出了三点主要原因,分别是社会氛围自由,使其能够连续数十年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后援体制与时俱进,为其研究提供坚实后盾;日本研究学者孜孜不倦,能够连续三、四十年只做某一领域的挖井人。

自汤川秀树(1907~1981)获得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至今,日本共涌现出了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其中,仅在2000年以后的17年间就有17人获此殊荣。日本的这一成绩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

200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此后类似于“在未来的50年间,诺贝尔奖获得者达30人”等计划层出不穷。然而,要说日本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得益于政府的推动,不如说是因为过去零星种下的研究成果在现在大放异彩会更有说服力。2000年之后,日本17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15项研究成果均为2000年之前的研究成果。其中,20世纪60年代2项、70年代5项、80年代4项,而90年代以后有4项。10月3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大隅良典凭借“细胞自噬的机制”研究项目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这也是其在1993年发表该研究后,历经23年才获此殊荣。助教冈本拓司(科学家)在《读卖新闻》的采访中表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不断增多,这其实是得益于(二、三十年前)丰沛的优秀成绩”。

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在记者会见等场合上都普遍强调了“独创性”的重要性。

2014年物理学奖的获得者中村修二(62岁)曾说要“做他人未做之事”。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村智(81岁)也曾说过,“正因为是敢为人先,所以这期间经历的失败也会多于他人”。今年的获奖者大隅良典名誉教授也同样强调道,“我并不喜欢那种蜂拥而至的竞争,但那种发现未知领域的喜悦却会给予研究者的极大鼓舞”。《读卖新闻》曾评论称,“如果研究者以实用为目标并在有一定铺垫的基础性研究中取得了打破常识之墙的成果,则该成果的应用会带来划时代性的效果”。

细看会发现,较东京大学出身的精英而言,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更多的其实是“地方一边倒”。中村修二毕业于地方的德岛大学,曾是一名在农村中小企业工作的平凡工程师。大村智同样毕业于山梨县地方大学的大村,有着从夜间高中教师变身为研究者的惊人经历。大隅良典名誉教授的一路也是磕磕绊绊。其他研究者并未瞧上大隅教授所研究的“细胞自噬的机制”现象,而在研究该现象的过程中,直到1988年他43岁时才勉强被聘为东京大学的助教。但是最终也未能克服东京大学沉闷氛围的大隅教授在1996年来到了静冈国公立共同研究机构基础生物学研究所。大隅良典在《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中称,“若当初一直待在东京大学,可能我也就无法获得如此的研究成果”。

在拥有着从20世纪70~90年代积累而来的出色科学研究成果的日本,预计其未来诺贝尔奖获奖浪潮还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但是日本国内也纷纷表示对未来前景感到担忧。据《每日新闻》报道,2000~2004年间,在主要国家发表的论文中,日本所占比例为9.9%;而10年后的2010~2014年间该比例却下降为6.3%。据悉,在日本政府2016年1月发表的《第五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政府将在研究开发上投入26万亿日元(281万亿韩元),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来源:韩民族日报

产业人网  征稿启事

服务工农大众,振兴民族产业!欢迎广大工农兄弟、莘莘学子,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积极投稿。稿件须为原创首发,内容可反映工农的切身经历,可展现中国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可反映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得失、工农实际情况,可评析中国产业、经济、劳工政策,可反映工农工作与生活的文化艺术等,文章体裁不限,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有效的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tougao@chanyeren.com


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gzhxb123),验证信息请注明“产业人”,可拉您进“产业人读者交流群”

敬请识别上方二维码共享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官方微信“思想火炬”

欢迎关注“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