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批量培养大国工匠【原创】

2016-10-11 陈法逸 产业人网


导读:今天,中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说明中国将告别血汗工厂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转而走制造业强国、创新大国之路。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须之路。

央视播出的大国工匠,彰显了工人们的高超技艺和对完美技能的极致追求。他们专注、坚守成就了不平凡的技艺,观后不禁为之叹服,为之点赞。回味之余,其实工匠精神还有许多其他的精神内涵,这些是成就他们成为工匠的更本因素。

工匠精神仅仅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么?工匠精神不是这么简单。有人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超越实用意义的对完美的追求。诚然,此言不虚。但还不够解释优秀工匠的产生原因。

众所周知,对极致和完美的追求,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而这样的人,不仅仅对技艺是如此追求,他们对其他工作,也是同样如此。科学家、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其中的佼佼者都是如此。弘扬工匠精神的同时,还需要弄清大批量培养工匠的机理和规律。

其实,工匠在中国是历来不缺乏的。古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子承父业,家学渊源,耳闻目染。在传授技艺之前,工匠的子弟早就接受了祖宗技艺的理解、文化、认同和崇敬。匠人的后代在学艺之前,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学好技艺是安生立命的必须,也是传承和广大家学技艺的必须。两者相加,就形成了对匠人后代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优秀的工匠就代代相传、辈辈涌现了。

先秦时期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不改行,各行技艺已是父传子继,《考工记》上说“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注日“父子世以相教也”,即是这个意思。《国语•齐语》解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则工之子恒为工”。耳熏目染,教者省力,学者亦快,结果便形成了《荀子•儒效》上说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的传统做法。历代官府都沿用这种做法,有着相同的思路和规定,如《魏书•刑罚志》说“其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以及唐宋以来匠户、灶户等“百工”称谓和“匠籍”管理制度,实际也是由家庭世袭传继手工技艺的习惯派生的。

清朝“样式雷”家族就是如此,始祖雷发达(1619~1693年),字明所,原籍江西建吕(今永修县),明末迁居南京,康熙初年参与修建宫殿工程。在太和殿工程上梁仪式中,他爬上构架之颠,以熟练的技巧运斤弄斧,使梁木顺利就位。因此被“敕封”为工部营造所长班,负责内廷营造工程,有“上有鲁班,下有长班”之说。其子雷金玉继承父职,并投身内务府包衣旗,担任圆明园楠木作样式房掌案。直至清末,雷式家族有玳后人都在样式房任掌案职务,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静宜园、承德避暑山庄、清东陵和西陵等重要工程设计,同行中称这个家族为“样式雷”。雷式家族进行建筑方案设计,都按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比例先制作模型小样进呈内廷,以供审定。模型用草纸板热压制成,故名“烫样”,其台基、瓦顶、柱枋、门窗以及床榻桌椅、屏风纱橱等均按比例制作,样式家族的烫样独树一帜。

“样式雷”家族的做法,在家具、陶瓷、工艺品等等行业都大同小异。

这种工匠培养方式在进入大工业生产以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在洋务运动中,在民国的工厂中,我们并没有看见任何对于工匠的描述。是那个时候的人蠢、懒、馋、滑吗?可能未必。不能否认,那时也会有些出色的工人。但肯定不是主流,没有成批出现。工厂需要的是劳动力,能够从事高强度、长时间的简单劳动力,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工人只要很少就够了。那时工人作为社会的下层民众,不仅收入低下,且工作时间长、环境差,生活条件十分恶劣。1920年5月1日,《新青年》推出劳动节纪念号,详细记载了对各地各行业工人的调查情况。以下列举各主要城市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行业的工人收入情况:

1

丝厂

无锡丝厂工人工资最大每日三角五分,最小每日八分;上海丝厂工人最多三角六分到四角,最低约一角五分。


2

纱厂

无锡纺纱厂工人工资最大每日三角五分,最小一角;上海纱厂工头每月约二十元,工人每日三角左右。

3

织布厂

上海织布厂工人最多每日二角六分,最少每日八分。

4

面粉厂

北京面粉厂工人每月七八元至十一二元;无锡面粉厂工头每月约二十元,工人最大十元,最小四元。

5

榨油厂

无锡榨油厂工人每月最多十八元,最少十元。

6

自来水厂

北京自来水厂工人每月八元至十一元;上海自来水厂工人九元到十六元不等。

7

印刷厂

上海印刷厂工人多为每月七八元、十元左右;北京财政部印刷局职工八元至十五元不等。

8

造币厂

天津造币厂工人中,日支三四角者居最多数。

9

矿务局

唐山开滦矿务局工人中,头等气电机匠每日一元至一元八角五分,二等气电机匠二角五分至一元,井上小工二角至二角五分,井下小工二角五分至三角五分。

10

铁路工人

唐山京奉路制造厂工人中,匠目、工匠每日三角至一元八角,工徒自二角二分起,每年增薪一次。

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真是展示了当年工人的待遇。这种情况下,是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工匠精神的。


民国初年工人群体的收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并不大,差异主要来自行业内部。一般来说,高级技工每月收入为数十元,工头为20元左右,而普通工人基本处于日入三四角,月入1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这样的收入水平若仅用于个人生活尚可自足,要赡养家庭则显得捉襟见肘。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而针对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们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谋生不可”的结论。收入如此之低,家用尚且不敷,每日却要连续工作十余小时,有些工人还遭受包工头的盘剥压榨,工人群体的生活水平之低可想而知。

从事简单劳动的工厂如此,从事技术含量较高行业又如何呢。当时中国的工业,除了仅有的纺织、面粉、火柴,以及简单产品制造外,称得上高科技的,成规模的,就要数兵器工业了。那么兵工厂是否培养了工匠精神呢?

广东石井兵工厂是民国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重要产业。兵工厂实行严苛的管理,任用厂内一些工贼兼做警察局的侦缉,又在警察局的侦缉中选用一些人兼上石井兵工厂的一份差事,以增加对工人的控制。在李济深主粤时期,有一个厂长还准备干脆把石井兵工厂改为兵工制,实行军事化管理,因为工人罢工反对,才没有实行。对工人一贯有积威的匠目,成为每一个厂长用来控制工人、管理工厂的有效工具。匠目,在厂内成为介乎工人和工厂统治阶级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在工厂开办初期,匠目是包工头。取消包工制后,他们仍然是各个分厂的实际主宰。厂长换来换 去,匠目则是铁桶江山。匠目所享受的特殊化的待遇,也使他们安下心来以厂为家。在包工制时就更不用说了。改为工资制后,匠目每月的最高工资达到360元, 相当于当时的一个中将或是一个一级教授的薪金。 几十年来,工人依时上班、下班;卫兵守住厂门,防止工人挟带,职员掌握着缺勤登记,照扣工资;匠目、领首看管着工人做工。至于工人长年每日做工12小时,精神支持不住,厕所就是休息室,坑内客常满。一些工人霸占着一个坑睡大觉也是常有的。这样的厂子,出现工匠精神是绝无可能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了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新的工业、行业不断出现,这个时候对优秀工人的需求是很大的。子承父业的培养模式,肯定是不行了,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工人的要求。但当时,不但大批的合格工人源源不竭,而且出现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工匠典型。这些人不但技艺高超,而且极为敬业,甚至敬业到了忘我献身的境界。时传祥的奉献精神,王进喜的拼搏精神,孟泰的勤勉精神等等,在今天都是超级的工匠。尤其是王进喜,拥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贯山河的英雄气概。

工人干到这个份上,真是前无古人,外(欧美)无来者了。

今天,中国大力提倡工匠精神,说明中国将告别血汗工厂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转而走制造业强国、创新大国之路。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必须之路。

弘扬工匠精神,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需要看清契约精神的局限性,重提主人翁精神。因为契约精神只能让广大劳动者遵守老老实实干活,要让广大劳动者全情投入工作中,在工作中追寻自己的价值,追求完美和极致,必须让工人拿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才行。也就是让古代的工匠传承,变成现代的以厂为家。只有让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诉求一致,才能激发劳动者最大的潜力。而契约精神,只是落实合同规定的劳动内容,即便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哪怕是采取对待“包身工”一样严苛的手段,也是不可能的。现代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劳动特点和性质的改变,劳动过程中人的作用日益重要的情况下,简单的管理已经不能胜任了。

华为等优秀企业,采取的员工持股就是一种体现。当然,员工持股,只能激励一部分人。而且,如果企业效益不行,员工持股也没有激励作用。员工持股,可谓是能同富贵,不能同吃苦。而中国目前许多行业,都是处于追赶阶段的,这个时候需要将企业和工人的目标和文化相统一。如何统一呢?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提倡主人翁精神,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够激发广大工人的力量。在公有制体制下,采取民主管理方式,实行主人翁文化,才能激发企业员工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

其实,工人能够做到的,还不止工匠精神。工人还能够有更多的创造,能够有更高的追求。大哲学家墨子是工匠出身,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是樵夫和厨师出身,明朝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是盐丁出身,明末清初的哲学家颜元是农民出身。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是奴隶,哲学家斯宾诺莎一生以磨眼镜片为生,德国工人狄慈根通过自学独立地成为一名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家,美国工人埃里克•霍弗著有影响很大的《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获得了职业哲学家的尊敬。可见,工人还可以从事很多其他更加富于创造性的工作,工匠之外可做的事情还很多。这像不像马克思曾描述的那样,“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本文为作者向产业人网(chanyeren.com)的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保留本声明】



产业人网  征稿启事

服务工农大众,振兴民族产业!欢迎广大工农兄弟、莘莘学子,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积极投稿。稿件须为原创首发,内容可反映工农的切身经历,可展现中国产业发展的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可反映中国产业发展成就得失、工农实际情况,可评析中国产业、经济、劳工政策,可反映工农工作与生活的文化艺术等,文章体裁不限,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有效的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tougao@chanyeren.com




长按以下二维码,添加小编个人微信号(gzhxb123),验证信息请注明“产业人”,可拉您进“产业人读者交流群”

敬请识别上方二维码共享国家意识形态中心官方微信“思想火炬”

欢迎关注“思想火炬”新浪官方微博:@思想火炬

共享“北京习风堂”微信号:bjxft2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