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数日前,一篇题为“十年来首次!中国将向美国大米敞开大门”的报道被广泛转载,引起诸多关注。这篇报道传递了重要信息:经过十年的贸易谈判,中国首次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美国大米目前的主要出口市场仍在北美周边,但显然,美国大米是生产商极为看好中国市场,相信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大米的最大进口国。一个有着7000多年水稻耕作史的国家,将从一个传统饮食习惯中并没有大米的国家进口主粮,这逻辑总归有点怪异。
据统计,尽管美国只生产世界上2%的大米,但美国的大米交易却占全球的近10%,美国已成为除东南亚国家以外最大的大米出口国。
中国大米怎么了?

中国曾是世界上主要的大米出口国,1998年中国的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市场的14%,居世界第四位。然而,自2011年开始,中国却变成了大米净进口国,开始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进口水稻。从图1可以看到,2011年成为我国水稻历史上转折性的一年,这一年我国大米进口量首次超过了出口量;此后,大米进口量一直居高不下,而出口量却又持续减少的趋势。
图1:2004-2015年中国大米进出口数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2004-2013年数据源自《2014中国粮食年鉴》国家粮食局2014);2014年数据来源于:http://www.99qh.com/s/news20150126110502060.shtml

中国大米进出口的巨变,是因为我国水稻种植出现问题?从国家统计数据来看,情况并不如此。从图2中可以看到,十年来,我国的水稻播种面积呈稳步上升趋势,而水稻亩产量尽管有些波动,但总体上也在增长。而大米作为主粮,其年度消费量相对稳定,不至于短期内大幅波动,因此至少从统计数据上看,大米的进口并不是因为国内的短缺。
图2:2004-2014年中国水稻播种面积及亩产量(单位:千公顷;千克)


数据来源:水稻播种面积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4》,表7-1;水稻亩产数据源自《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5》表1-2-1、《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9》,表1-2-1
大米大量进口背后的动力

从2012年开始迅速增加的大米进口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其中越南大米占比超过一半。2013年《经济日报》一篇报道称,2013年年初从越南进口的大米平均价格约为每吨410美元,而同期国内的籼稻收购价格已经在每吨410美元以上,加工成大米后,价格更会高达每吨600美元以上,国内外大米价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大米与稻谷价格的倒挂,也被称为“稻强米弱”。这一情况直接冲击的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的稻谷加工厂。2013年,笔者在湖南省一个水稻种植大县调研,进口大米的冲击在当地已经开始显现。当地一些稻谷加工企业因此不开工、不收购,因为开工即亏损;直接结果是导致一部分农户的水稻卖不出去,因为这些地方的加工厂本是收购水稻的重要主体。
真正因为廉价大米的进口获益的是那些以大米(而非稻谷)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有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进口大米的需求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大米加工企业,而其中,以私营企业实际进口的数量最多。表1(直接引自该研究报告)展示了2014年的一个月大米进口状况。可以看出,私营企业为了获得更低价的原材料,进口大米数量占到当月全部进口量的71.6%,国有企业的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21.48%。尽管只是一个月的数据,也大致能管窥大米进口的全局。
表1:2014年前4月我国进口大米企业性质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2014年我国大米进口量市场增长趋势分析” http://www.chinairr.org/view/V08/201406/27-158699.html
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大米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中国政府对粮食价格的支持,正是政府对水稻价格的调控,导致国内一些加工厂采用廉价的外国大米。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当真是两头受气。将水稻价格的居高不下直接归咎于政府,这个指责显得太过随意。近年来,中国的农业生产成本日益上涨,即便不说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和土地折价,现金成本的攀升也足以令人警觉。图3展示了我国从2004年到2014年间水稻种植的现金成本(主要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雇工费用”、“土地流转费”)上涨趋势,可以看到,十年来,我国每100斤稻谷的现金成本已经上涨了一倍多,而且看起来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政府为了保护农民收益,这些年也在不断提高稻谷收购价格,稻谷的平均收购价格上涨也近一倍,结果却走到了今天的局面。政府补贴却并没有使农民从中受益,而使得农业的上游企业,即农资生产和经销企业、农业机械等企业等,从中渔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没有责任。原因在于,政府在放开了农资市场的管理后,只从农产品收购价格端进行调控,没有对农业投入端的控制,政府对农产品收购的保护性投入必然大打折扣。
图3:中国每百斤稻谷的现金成本(单位:元)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5》,表1-2-1;《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09》,表1-2-1.
这场从2012年开始的大米进口的快速增加,引发了对国内粮食安全的担忧,官方发言表示,大米进口增加的两个原因:国内外价差增大导致企业进口意愿增强,以及国内部分高收入消费群体和高档餐馆对泰国香米、日本大米的消费需求增加,“无论哪个原因,都是市场作用的结果。” 这样的话语如此熟悉,因为近年来大豆进口的激增也被解释为市场作用的结果。然而,今天农产品的世界“市场”,弱肉强食早已成为定局,因为“市场”上的厮杀背后,恰恰是国际政治、国家财力的角力。而早已盯上中国消费市场的美国,从一开始就做足了准备。美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正是其对本国农业多年以来持续高额补贴的结果。
美国大米靠技术走向世界?别傻了!

2007年,《经济参考报》上一篇“美国大米靠政府补贴‘暗算’墨西哥水稻”的报道触目惊心。报道指出,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后,美国大米能以零关税进入墨西哥市场。尽管墨西哥产品也得以进入美国,然而,墨西哥水稻却几乎全线崩溃。自1994年起,墨西哥水稻的种植面积、产量、行业就业人数等均开始急剧下降,墨西哥从水稻自给国变成了水稻进口国。到2007年,墨西哥国内已经有85%的水稻是从美国进口的。而美国之所以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其科技优势,而在于高额的政府补贴。文章指出,“从1994年到1997年,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高额补贴使进入墨西哥的美国大米价格从每吨260美元下降到100美元,而墨西哥产的大米价格则在每吨220至250美元之间徘徊。美国大米的低廉价格几乎冲垮了墨西哥生产商。”此番情形与今天中国的大豆产业何其相似,而美国如今又试图以大米撬开中国的水稻市场。
美国对水稻的补贴究竟到什么程度?先来看看美国整体的农业补贴状况,在美国每年的政府开支中,主要农作物补贴大约为100亿-2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五大类作物上:小麦、饲料谷物、棉花、大米和油籽。国内补贴主要包括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以及销售贷款津贴。就大米而言,这三项补贴在1998-2005年间的总额在4.73-17.74亿美元之间,每年的补贴数额根据世界市场的价格变化适时调整,市场价格越低政府补贴越高。有调查显示,美国大米补贴要占大米种植者收入的50%,使得大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美国补贴最多的作物。这些补贴建立在关税保护的基础上,美国的大米关税保持在每公斤3%-24%之间,质量越好的大米,关税越高。
美国官方数据显示,1995-2012年,美国的水稻补贴总额共计133亿美元,占这些年全部农业补贴(2925亿美元)的4.55%;尽管数字并不高,但相比于美国的水稻播种面积,这一补贴比例已经极不成比例:2012年美国水稻播种面积(268.9万英亩,约为1632.3万亩)仅占美国全部播种面积的0.83%。尽管近几年美国对水稻的补贴有所下降,但水稻仍然美国重点补贴的几种农作物之一。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补贴也并不是普惠式的,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美国62%的农场并未获得补贴,而获得补贴最多的大农场主在1995-2012年获得的补贴占全部补贴的75%;就水稻而言,美国重点扶持的农场主只有9000家,也就是说,获得补贴的几乎都是大农场主,而正是这些大农场主生产了大多数的水稻,并冲击全球。根据2006年的一份报道,美国的大米补贴使得世界大米价格下降了4%-6%,对于在美国高压下被迫降低进口关税的国家,这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一下降足以导致贫困国家的农民失去土地,或倒退回纯生计型农业。受美国大米高额补贴之苦,2005年,乌拉圭曾表示要起诉美国,原因是美国对出口大米的高额补贴,使得乌拉圭近两年来失去了一些长粒大米出口的潜在市场。
因此,当美国大米走向世界,实质是美国的大农场主在强势政府的支持下在世界范围内开疆拓土,搅动风云,而届时,小小的中国农户又如何与这个庞然大物相对抗?从根本上,这场进口飙升的开始,是因为国内外大米的价格差,如果政府继续放任农产品生产成本由市场决定,只从收购价格端进行调控,“稻强米弱”、“麦强面弱”的局面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呼吁国家重视对农业生产投入品市场的调控。有墨西哥的前车之鉴和中国大豆溃败的教训,中国也应当对水稻实行高关税保护。在生产者一端,分散的小农只有组织起来,才有可能形成合力对抗资本的冲击。
人民食物主权人民和国家、地区的自决权
生产者的自决权
消费者的人权
生态多样性的权利反抗的权利微信号:renminshiwuzhuquan201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