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军民产业融合面面谈

2017-10-23 巨龙 产业人网

军民融合,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全世界早就这么干了。战争是国家体系的全面对抗,比的是动员能力、资源多寡、工业农业水平、军队素养等等综合国力,一旦打起大仗来,全民皆兵,哪里分什么军工产业民用产业?

 

全民皆兵的时代


但是现在毕竟不是战争时期,经济竞争已经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流,军事上的血火厮杀,已经被全领域的“超限战”替代,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较量每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军民产业融合无疑有了新的特点,老问题新思路,探讨军民融合话题还是很有意思的。

 

【军民产业融合是大趋势】


现在不是全面战争年代,用不着全部资源投入战争。军工产业和民用产业,两者之间似乎有一层厚厚的墙,两个产业似乎就是在两条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如果不是提出“军民融合”这个新的理念,恐怕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情形:军备产业由国有军工企业高度垄断。

 

根据国际上的技术评估,目前军工产业中,80%以上部分和民用产业相通,而军事上的核心技术需要严格保密的部分,已经不超过20%。在芯片、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实际上民用科技公司,很多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军工。

 

对于军民融合产业,一般的看法是:


—— 重工业,诸如冶金工业、机械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交通运输、高新材料等工业,可以说是军民不分家的产业,这些产业既可以服务于于军事,也可以应用于民用,只是技术体系之下,军标和国标有所差异。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用于军用体系的精度很高,民用体系的GPS定位精度略差,中国北斗当然也要走这一条路。

 

军民融合

—— 轻工业,主要体现在后勤给养这一块。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二战时跟着美国大兵的足迹,成长为全球性的饮料巨头。

 

—— 信息产业,早期的情报舆论战,如今的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科技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信息条件下下的高技术战争,形成的碾压性优势,让中国上下都意识到代差的危机。

 

如果说有什么产业和军工关系不大的,应该是娱乐业。相反,很多娱乐行业,对于国家尚武精神是慢性毒药。所以局座说起娱乐明星,都是大摇其头,这是一个老兵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当然,不应该一竿子打死文艺事业,好的文艺作品能够鼓舞士气激励军心民心,笔杆子也是战斗力。

【世界汽车巨头的军事发家史】


先不要说那些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军工公司,我们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汽车行业开始说起。全世界的大部分汽车巨头,基本上都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都和当年的一战二战关联很大,甚至很多汽车公司就是靠战争发家,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张名单:


—— 德国大众汽车的诞生,与希特勒关系很大,大众汽车的创始人费迪南德.保时捷从元首那里接下了这一任务。


至于大众汽车在二战时期,除了生产汽车,还有众多军事装备,甚至还有飞机机翼生产线。


与大众同根同源如今已经并入大众集团的保时捷,战时还设计过坦克。

 


—— 宝马汽车(BMW-别摸我,别骂我)最早是做飞机起家的,主要提供军需引擎。一战后才转型汽车生产,二战后在豪华车领域大振雄风。顺便说一下,宝马汽车去年在美国销量大约是30万辆,在中国销量突破五十万辆。

 

—— 瑞典的萨博(SAAB)以涡轮增压发动机出名,其实他成立的时候主要的业务就是制造战斗机。顺便说一下,这个品牌的部分品牌已经被北汽收购,就是北汽绅宝系列轿车。

 

—— 凯迪拉克在二战时期生产过坦克,军用卡车,甚至还有机枪和突击步枪、气垫登陆艇。如今凯迪拉克最大的市场并不在美国,而是在中国,这个品牌随着中国消费的升级,正在中国市场快速成长。

 

—— 福特汽车公司在二战时期,生产了8600台轰炸机,27多万辆越野战车,还有5.7万航空发动机。对了,还包括了我们家那辆老旧的福克斯。

 

—— 克莱斯勒旗下的Jeep就不用说了吧,反映二战的老片子,这位绝对是妥妥的主角道具。

 

二战时期的美国吉普

—— 法国的雷诺汽车公司,一战二战都生产了大量的军需品,不过二战时候被德国人接管,为德军提供武器和飞机发动机,和凯申物流有着相似的辉煌历史。

 

—— 斯巴鲁背后是富士重工,前身是日本二战中战机的最大供货商中岛飞机研究所。日产(Nissan)最早使用的品牌DATASUN是日本军车品牌之一。

 

—— 三菱重工,乃是日本的军工企业顶梁柱企业,汽车、战机、舰船、导弹、火炮、装甲车,可以说三菱就是日本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二战时期的零式战机,就出自三菱重工,如今日本的宙斯盾驱逐舰,也是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

三菱重工的坦克

......

不光是这些汽车公司,全世界来看,凡是有点年头的重工业巨头,哪家都脱离不了一段铁血的历史。

 

一家公司参加过战争,就仿佛法器“开过光”一样,就会自带光环,公司也会有如神助。1953年,原通用汽车总裁威尔逊就任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国防部长,在国会听证会上,有人质疑通用汽车的利益与国家利益会有潜在冲突,威尔逊担任国防部长职位并不合适,而威尔逊说了这一番话:“What is good for the country is good for General Motors, and vice versa”。即“凡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就是对美国有利,反过来也成立”。通用汽车就是美国,这句名言成了通用汽车的经典和荣耀。所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通用汽车面临倒闭的时候,美国政府毫不犹豫地实施破产重组,将通用汽车带出泥潭(通用汽车目前最大的市场在中国,也是中美合作基础产业之一)。

 

从汽车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民用工业和军备工业,其实本来就没有那么严格的隔阂,特别是重工业,简直就是一个产业两个客户。

 

【军民融合的美苏经验教训】


前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常常是笑话段子里的主角。这里是一个小段子:

勃列日涅夫出访埃及。埃及总统请求苏联提供三笔经济援助。

“第一笔是100万吨煤。”埃及总统说。   

“没问题。”勃列日涅夫说。   

“还要20条远洋货轮。”  

“完全可以!”  

“最后是一个小小要求,我想要一辆自行车,送给我的孩子做生日礼物。”

“那可不成,”勃列日涅夫皱着眉头说:“波兰人不生产自行车。”

这个段子反映的前苏联严重的重工业偏科,仔细回味却让人一点都笑不起来。前苏联军工和重工业极度发达,但是轻工业却相当落后,很多民用的衣食住行产品都无法保障供应。军事力量非常强,但是普通百姓的日子却过不好。以至于后来打开国门,老百姓对比西方社会的“花花世界”,整个意识形态阵地都很快失守,后来的解体可谓水到渠成。

 

前苏联的排队


而美国的军民融合产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有成功的经验,现在却以另一种方式,隐隐然要掉进毛熊当年的大坑。

 

美国在二战的胜利,收获最大的一项就是全球的高端人才资源,战后美国的大企业利用战争技术红利,在民用产业领域突飞猛进,计算机、喷气式飞机、通讯、核电站......美国差不多收获了几十年的红利。并且挟这一大波红利,在冷战对抗中,把毛熊弄到了坑里自残解体。

 

在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进一步解密军事科技,并将其产业化,美国收获了信息化时代的又一波红利,取得了对日本产业的压倒性优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和GPS,本来都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长期积累的技术,后来通过军民两用,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

 

但是美国的军民融合,走到今天,却在滑下“垄断固化”的深渊。世界十大军火巨头中,美国占据六席:洛克希德.马丁、波音公司、雷声公司、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和联合技术公司。这些公司通过高度先进的军事科技,以及长期积累的资源,加上政界-军界-华尔街的人脉,在军工领域形成了绝对的垄断优势。

 

在美国“去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军火公司的地位愈发巩固,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养寇自重”、“以战养商”,世界越动荡,这些公司就越赚钱。更可恶的是,这些公司已经养成了“敲骨吸髓”的讹诈恶习。根据报导,由于中国歼20的服役,美国考虑重开F22的生产线,不过光是将生产线启封,并恢复部分已被拆除的设备,就需要数十亿美元。—— 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不拿出足够的钱来,玩不起就不要玩。

 

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出来,美国每年天价的军费,除了用于海外战争,很大的一部分,都被这些“大爷”一样的军工企业瓜分了。这里举一个实际的例子:

美国最先进的DDG1000驱逐舰,单舰造价高达75亿美元。而中国的055万吨级驱逐舰造价,不过60多亿人民币,一艘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价格相当于8艘左右的中国055驱逐舰。但是从DDG1000在巴拿马运河突遇故障被拖走的情形看,这玩意儿明显就是一个大坑。

 

出门就趴窝的美国DDG驱逐舰


在美国的这些军火巨头里,除了波音公司的民用客机很先进,美国联合技术公司的航发和建筑技术也用于民用领域,算是军民融合一体化做得比较成功的两家企业,其他公司的民用产品都不怎么样。庞大的成本,需要在国家军事采购订单里活着。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美国的军工产业,越来越像前苏联后期,占据国防预算比例越来越高,费效比却越来越低,花大钱办小事已是常态化,喜闻乐见地坑盟友坑山姆。花钱多而办事少,其能久乎?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临国际环境之险恶,恐怕是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很难体会得到的。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开始了在曹县半岛上的战争,而且面对的是蓝星最强的美国为首的十七国联合国军;美军的炮火,给志愿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走上了“重火力,大炮兵”的追赶路线。

 

朝鲜战争联合国军的坦克


【新中国的工业历程】


抗美援朝战争之后,中国获得了苏联老大哥援建的156个项目,这些项目基本都是重工业项目,包括钢铁、机械、汽车、飞机、化工、电力、采矿等等,这些工业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培养了新中国早期的一大批工业人才。 —— 后来虽然和苏联老大哥闹翻,但是这些援建项目成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种子。

 

一汽的奠基


因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局势,新中国的工业起步,有着浓厚的军民一体色彩,不仅完全偏重于重工业,而且用工农业剪刀差,为城市不断输入廉价农产品,实现工业的原始积累。即使是农业,北大荒、西域的开发,都有很浓厚的军事色彩,尤其是新疆建设兵团,就是一支拿着锄头的军队。

 

期间在中苏、中美交恶的背景下,为了确保国家整体工业安全,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还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是为大三线建设。这是中国发展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这些企业很长一段时期经营发展都相当困难,但是这也大幅度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否则改革开放至今,中西部差距远比今天更大。

 

可见新中国早年的工业发展史,其实就是军民一体,时刻准备打仗。这种工业体制,虽然今天从经济效益上来计算并不划算,但是却奠定了新中国站起来的基础——解放后的前面三十年,我们和美帝干,和老毛子干,和阿三干,光脚不怕穿鞋的,“钢不够,气来补”,靠着拳头加外交,重回联合国五大席位。

 

大三线建设


“前后两个三十年不能互相否认”,这是一个伟大的论断。没有基础,何来高楼大厦?

【改革开放以后的“军转民”】


在改革开放以后,“全民经商”—— 号称“十亿人民九亿商”,发展就是硬道理。很多原有的军事化工业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于是脱下军装下海成了很多军工企业的选择,也是国家的需要。

 

—— 铁路部门就地转业了铁道兵。军事色彩浓厚的铁路部门,从此成为物流运输和道路建筑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不过铁路部门始终不忘军事传统,中国铁建总部的大喇叭,每天都会播放《铁道兵的战士志在四方》。

 


铁道兵的宣传画


—— 长安汽车就是兵工集团军转民的典范,如今是自主品牌的排头兵,除此之外,北方重卡、嘉陵集团、江南重工、哈飞汽车.......一长串的转型民用市场的军工企业。还有国际上略有点薄名的保利集团,在房地产和军用产业,都干得风生水起。

 

—— 除了军转民的企业,还有大量的退伍军人,转业干部,响应国家号召扑腾下海。这其中有众多的成就卓越者,比如任正非。(当然有人会质疑任的社会关系,但是任身上的军人气质,也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


......


当然,我们那时候的步子迈得太大,几乎就要扯着蛋。那时候竟然走到了“军队经商”的路数上,一直到很多年后才纠偏过来,整个90年代,军队里也是两极分化,有机会捞到的富得流油,没有关系没有背景的,很多人只能选择离开,这极大地损害了军队的战斗力,这几年经过军队反腐曝光出来以后,很多当年往事,才真正地披露出来。想起来,也真有点不寒而栗。

 

总而言之,军队经商绝对是禁忌,但是军工行业转型市场经济,却又是必须的,一方面减轻国家负担,同时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实际上,很多转型没有成功的军工企业,后来造成的下岗潮也相当严重,只不过时代的发展,抹平了那个时代的创伤,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事人,很多家庭还留着那个时代的阴影。

 

【军民融合新时代】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体制一旦固化几十年,一定会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而且逐渐形成封闭的“内部人”、“自己人”体系,军工系统尤其容易陷入这种格局。

 

从上一章我们看到的苏联军工产业,如今的美国军工产业,都是因为几十年的固化,形成了封闭的利益体系。这种体系越往后,加上军工技术天然的保密和垄断特性,就渐渐转化为国家层面的军费负担。

 

苏联遗留下来的军事装备


随着大国长时间的相对和平(暗战毕竟不同于热战),很多非军工企业都得到了长期的发展,由于有巨大的全球市场驱动,加上大面积的应用实践,研发经费又充足,又养得起足够的优秀人才队伍,在很多方面,技术水平甚至远超军工产业。如今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被计算机、软件、金融、通讯、汽车等领域挖走了,军工企业很难开得出这一类企业的高薪高期权,留住一流人才并不容易。这种现象在西方尤其典型,在美国搞航天的,大多数都已经年过半百。以美国为例,大名鼎鼎的NASA,对人才的吸引力早已不如微软、FB、亚马逊、苹果这一类的硅谷暴发户。随着经费的削减,NASA已经很多年没有拿出让人惊艳的宇宙探索成果,连玩概念都没有那么起劲了。中国胜在社会制度优势,外加人力资源充分,这方面要比西方强得多,航空领域就有大量的年轻人。

 

可以说,在军事需要的领域,除了禁止民用企业参与的核技术、爆炸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等(20%),军民通用的技术(超过80%),包括交通物流、通讯、信息技术、芯片、服装等等,民用产业的企业往往能够做得更快,成本更低,质量标准也并不差。很多工业控制领域的技术标准,并不亚于军方。

 

硅谷的暴发户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民企参军,将军队装备采购部分向非军工企业开放,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装备水平,还可以在军工行业引入“鲶鱼效应”,在僵硬垄断体制的死水潭里,引入新鲜活水资源。

 

在军事领域引入改革,非常不容易,事实上,因为特殊的行业体系,军工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巨头。一旦形成垄断,除非有外部巨大的压力推动,有明确的追赶目标,否则很容易就会失去进取心,或者漫天要价。

 

从美国军工产业的变迁,我们很容易看到封闭垄断的后果。因此及早推进中国的军民融合,让军备产业保持流动与活力,对于节约军费,让国防建设的每一分钱都能够物有所值,这无疑是中国改革的重要内容。

 

【军民融合,性价比更高的国防】


军民融合对中国的最大意义,应该是为中国长远的国防建设,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定价模式。

 

由于军民产业有80%的相通性,也就是说,在军备领域,至少有80%的部分,价格是可以军民产业参考的,由于中国具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产业链,而中国工业领域的竞争残酷性,让企业对于性价比的追求,达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这就导致凡是中国企业能够制造的产品,很快价格就会降到白菜价。

 

军民两用的半潜船


这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航空业需要的碳纤维材料,中国就大量与民用企业合作。而这些民用企业的碳纤维材料,很多都是用于钓鱼的鱼竿(可伸缩的鱼竿,很细的头部要负荷非常重的重量),这种材料的军民两用,大大降低了飞机制造的成本。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小到部队营房的建设,大到飞机舰艇的制造预算,有完整的民用产业做参照,有大量军民融合的企业参与,加上严格的反腐和审计体系,国防建设的经费就能够花到点子上,发挥很好的性价比。

 

以现在的趋势看,如果重回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中国能够把美国彻底拖入泥潭。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最强大的根基,而这种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防军备形成良好的军民融合,带来的巨大性价比优势,会让我们所有的对手胆战心惊。比你有钱的人,比你还会节俭过日子,想起来画面就很美!

 


军民融合除了给国防建设带来极高的性价比,可以继续发挥我军勤俭建军的优良传统,另外也储备了大量的人才队伍。比如在民用的无人机领域,中国占领了全球超过了80%以上的市场,这其中培养的大量人才队伍,对于促进中国军队的无人机装备,当然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要知道,大疆的无人机,经常被美国大兵私下购买,作为战场侦察之用的,以至于美军不得不发文,禁止军队采购大疆无人机。

 


关于军民融合,其实还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比如反恐安防领域,现在的民用企业就已经做得非常好,其实这也是广义的军备,毕竟反恐战争需要大量这样的装备。这方面的军民融合,可以作为空间更大,比如中国的清华同方和海康威视,就在这个领域大显身手。

 


总而言之,不看口号看疗效,从中国近些年井喷的国防装备,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新时代的人民战争(军民产业融合)的威力。


来源:龙语天下事

产业人网面向广大正能量网友发出约稿邀请,征集有关政经分析、时政评论、新锐观点、政策解读、国企改革、工农故事等各类题材的原创文章。文章一经采用,都有稿费。稿费虽然不多,体现的是我们的诚恳谢意。  同志们、朋友们,请发出你们的见解和心声。中国需要您的声音,工农朋友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请同志、朋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tougao@chanyeren.com 。

自助投稿请点击访问以下网址:

http://www.chanyeren.com/e/DoInfo/ChangeClass.php?mid=1,

选择相关栏目后,填充相关的内容(标题,作者名,正文等)提交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