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龚鸣 余歌等 2018-05-25

编者的话:现在国内有些人过度吹捧“西方素质教育”,把西方的教育理解为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可随着“减负教育”“快乐教育”的大行其道,也有人开始反思当前的教育让孩子丢失了勤奋、自律、专注、钻研等宝贵品质。而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被遗失的品质其实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中很受重视,所谓的西方素质教育多年来一直被国内误读。

素质教育同样很苦

“虽然每天下午一点就放学,但我们每天的学习也非常紧张。”柏林四年级小学生玛丽亚给记者看了她每周的课程表,上午8时上课,每天有5-6节课。每天放学后,她还安排有各种才艺培训,包括小提琴、绘画、中文、足球。她表示,大多数德国学生都这么安排。这既是自己的兴趣,也是为未来的职业打基础。

“德国的素质教育不等于‘无为教育,也是要求能力培养的。”慕尼黑大学中小学教育专家霍夫教授对记者表示,在这种能力的培养中,德国最看重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目前,德国教育界尤其是学生家长,也在反思德国的素质教育的不足,认为应汲取东亚教育的优点,如重视基础知识、多进行反馈测试等。

在法国,每个人都有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只要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相当于中国“高考”)便能进入公立大学学习。但是如果想要进入精英大学(又称“大学校”),学生还必须参加预科学习,通过学校组织的自主招生考试,甄选严格,竞争激烈。一名正在法国读大学预科的叶姓学生告诉记者,他身边的同学都非常勤奋刻苦,要考上顶尖的“大学校”,最后这一年十分关键,每个人的压力都很大。与《环球时报》记者住同一小区的西维尔(化名)女士称,儿子去年刚上小学,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她担心知识无法巩固,偷偷买了几本练习册。

考上好学校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就读于法国里尔高等新闻学院的陈同学告诉记者,虽然大学没有大型统一考试,但是老师会对每一学习阶段进行评分,成绩不理想可能会受到留级或退学的惩罚。她所在的班级课程紧张,课后作业多,常常还需要完成短期、中长期的研究计划,身边几乎没有不勤奋刻苦的同学。

国内普遍认为美国孩子轻松,这其实只是个传说,或者说仅是低年级的现象,到了初高中阶段,学生们普遍反映时间不够用。新泽西州一所公立学校的一名高中生告诉记者,他喜欢弹钢琴和打篮球,钢琴基本达到专业水平,每天花大量时间练琴,篮球比赛也占去很多时间,但学业压力也不能放松,平均每晚凌晨两点才能睡觉。美国大学申请既看重成绩,又看重特长,这对学生意味着双重压力。凤凰卫视《领航者》主持人于盈高中赴美国读书时对此深有体会,她对记者表示,“我费了很大劲跟爸妈解释为什么我在准备美国‘高考这么紧张的时候,还要‘浪费时间参与学校活动”。▲

自由绝不等于放纵

国内很多人认为,西方教育很好地呵护了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让孩子自由成长。但自由不是放纵,西方教育追求的是一种“边界内的自由”。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孩子的自由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之内的,有着严格的界限和父母的权威来约束。对孩子百依百顺,反而会让孩子更痛苦。

德国学校很重视让学生懂得尊重规则和权威。柏林中小学的开学日,学校特别强调学生守则的学习。幼儿园会组织小朋友参观警察局,学习遵纪守法。汉堡小学老师文森特对记者说,只有懂得规则和权威,才能不做危害社会的事。生活上,德国家长也会严格要求孩子。比如,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要求孩子从6岁开始做家务赚零花钱。德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很“抠门”。德国家长普遍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零花钱必须通过劳动得来。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艰苦中学会珍惜。

法国的家庭观念相对传统,在很多家庭中,父母是权威的代表。一些年轻人在重大决定前都必须和父母商量。很多家长对子女学业上的要求也很严格。

法国学生让·西普里安说,“上大学预科就是父母的意思,但在学业顺利、游刃有余的情况下,个人的兴趣爱好,尤其是体育运动,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支持”。法国父母期望孩子生活得轻松自信,在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发展出自己的品味和观点,但他们只有在遵守规范并能够自制的时候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因此家长在要求孩子有个性的同时,还要有规范。

美国学校和家长会在孩子低年级时把烟、酒、毒品和性方面的教育摆到桌面上,此时的关键是亮出底线。这是由家庭、学校以及社区三者共同承担起的教育职责。这是一个全社会都重视的话题,原因还是回归到人性教育上——孩子要成才,首先要学会做人。▲

挫折教育不可或缺

不知从何时起,向西方国家学习多鼓励孩子,成为国内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共识。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这没有错,但赏识过了头,效果适得其反,孩子容易产生虚荣、自傲的心理,很难接受不同意见,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其实,西方一些国家在重视赏识教育的同时,也很注意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

德国社会普遍认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而深感痛苦。为此,德国学校和家庭特别重视抗挫折教育。许多父母还会在暑假期间,把孩子送到童子军磨难训练营。在训练营中,孩子们自己背着帐篷、睡袋、食品、炊具、餐具和衣服等生活必需品行军,还要完成爬山、划船和游泳等锻炼意志力的任务。

“你必须教你的孩子承受挫折”。这是法国一句流传甚广的育儿格言。在形势可控制的情况下,法国家长一般不参与孩子间的纠纷,哪怕眼睁睁看到自己的小孩处于弱势,甚至会被欺负。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孩子必须在很小的时候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法国父母不担心让孩子受挫就会伤害他们。相反,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不能妥善应对挫折,才是毁了他。他们把应对挫折视为一种人生的核心技能。他们的孩子需要学习这种能力。如果父母没有教孩子这一点就是失职。法式教养的重点在于训练小朋友学会等待、节制、耐心、等待、尊重他人、快乐地独处,在这些词汇组成的框架里,孩子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

抗挫折能力跟每个孩子的性格相关。生来争强好胜的孩子在这方面上的能力相对较低,而比较随性的孩子这方面就表现得好一些。美国波士顿地区的一个妈妈对此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她跟4岁的儿子玩桌游时,自己会在孩子赢了之后假装哭,“边哭”边说“输了太伤心了,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结果孩子反过来哄妈妈,说的都是平时妈妈劝他的话。

在美国,团队运动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比如,有些孩子控制不住发脾气而把球拍狠狠摔在地上,这时会遭到教练的批评,被罚坐冷板凳。学校里的比赛往往有一个MercyRule(“仁慈规则”),即当一边遥遥领先时,教练和观众会为输的队助威打气,此时赢的队会故意让输的队得一分,比赛就此结束。在美国的一些教育界人士看来,抗挫折教育是要和自信心、同情心等一起培养的,也是人的一生中需要不断提高的能力。▲

来源:环球时报


产业人网面向广大正能量网友发出约稿邀请,征集有关政经分析、时政评论、新锐观点、政策解读、国企改革、工农故事等各类题材的原创文章。文章一经采用,都有稿费。稿费虽然不多,体现的是我们的诚恳谢意。  同志们、朋友们,请发出你们的见解和心声。中国需要您的声音,工农朋友们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请同志、朋友踊跃投稿。投稿邮箱:tougao@chanyeren.com 。

自助投稿请点击访问以下网址:

http://www.chanyeren.com/e/DoInfo/ChangeClass.php?mid=1,

选择相关栏目后,填充相关的内容(标题,作者名,正文等)提交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