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应许亚伯拉罕得儿子 | 魏司道创世记查经连载23
「耶和华在幔利橡树那里,向亚伯拉罕显现出来,那时正热,亚伯拉罕坐在帐棚门口。」(十八∶1)。这个幔利似乎是以前提到的亚摩利人(十四∶13)。这里提到的幔利橡树对于支搭帐棚的人是合理想。因为橡树有很多阴凉。亚伯拉罕在那里休息,根据一般的风俗是在一天最热的时候。
圣经记载说神向亚伯拉罕显现。十八章一节所说的话必须记在心里,因为这句话与下节所提的三个访客到底是谁有关。这意思不仅是神差遣三个使者到亚伯拉罕那里去,所描述的乃是神的显现,而这三个人是从超自然境界来的,其实不是人,而是从神来的化身。从十三节到廿二节清楚看出这三个神秘访客之一就是神自己。其余的二 41 36025 41 14987 0 0 3023 0 0:00:11 0:00:04 0:00:07 3022根据十九章一节与希伯来书三章三节证明出来是天使。
可是这几位超自然的访客起初被称为人,因为他们最初向亚伯拉罕显现是以人的身份来显现。假如亚伯拉罕首先知道他们是超自然的神,他就不能够请他们吃饭。在记述的后一段是在第十节,亚伯拉罕必定认为他们真正的性格,然后才知道这房客真正是谁。
既然相信他的房客是人,亚伯拉罕就按照着东方的礼节就强逼他们,访客就仍然站在那里,离亚伯拉罕的帐棚门口不远。根据当时的风俗,生人要不得到主人的邀请,不能太接近帐棚的门口,总要保持一段距离,等候主人进一步的邀请,于是亚伯拉罕就跑到前面去迎接他们,在他们面前俯伏下拜。这种动作并不包括宗教上的崇拜,除非是在上帝的面前才算是崇拜。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认为是一种礼遇的表示。其次亚伯拉罕要求访客要不必继续他们的旅程,应该停留一下,好叫他来款待他们。亚伯拉罕很谦卑地称自己为「你们的仆人」,于是预备水给他们洗脚,这是叫客人得以享受的必要的事。请他们在树下休息,在这个树下亚伯拉罕支搭他的帐棚。在炎日之下旅行之后,在树荫之下休息是最受人欢迎不过的了。
亚伯拉罕接下来就是邀请他的访客吃饭,他按着东方自谦来称呼,没有什么好吃的,也正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吃点便饭吧!」。「你们一到仆人这里来礼当如此」,亚伯拉罕认为客人来到他这里是神的安排,所以他应尽东道之谊。所以客人就回答说,「就照你说的行吧」,于是就接受了亚伯拉罕的款待。
在这一点加尔文在他的创世记注释中有些值得注意的有关款待人的责任。他在许多可悲的事件当中提出一件事,就是在当日大多数的旅馆中所存在着的,他说,「大多数的旅馆就是我们人类败坏的证明,也证明从我们自己堕落所引起的,人性的主要本份在我们中间已经是少之又少,款待人的权利在多人中是被认为极其神圣的事,毫不客气就是不关心别人的需要,被认为是不光荣的事」。
其次我们要看亚伯拉罕为他所请的三位客人所预备的是什么饭,要注意亚伯拉罕的行动是多么迅速——亚伯拉罕就急忙进入帐棚(十八∶6);「速速」(十八∶6)。亚伯拉罕急忙又跑到那里头。亚伯拉罕首先叫撒拉拿三细亚面调和作饼。这面的份量根据现在度量衡有一斗的面,我们有一点疑问,就是为什么为三个人预备了这么多的饼呢?亚伯拉罕为了要尊敬他的客人,所以要作这么多的饼。当然这一定有剩余的,他当然是不能糟踏,因为他无疑要留给他的仆人吃。我们应当知道,当时作饼并非把饼作好留着,等着客人来食用,像我们今天的情形一样:总是在吃以前要立刻作饼,而且撒拉在这时候所作的饼,不能是有酵的饼,正如我们现在所吃的,因为没有时间这样预备。很可能是作成大张的无酵饼,用以包肉菜,用手拿着吃。这个饼在第六节称之为薄饼。
其次亚伯拉罕挑选一个牛犊,立刻宰了,叫仆人整理,我们应当知道吃肉是很特别的,因为亚伯拉罕在客人面前所摆上的,的确是一个筵席,饼与肉一块摆上的是「奶油」其实就是酸牛奶,或许是从牛奶中提出来的奶油,就是一般所说的甜牛奶,就是从骆驼、山羊所来的奶水。
亚伯拉罕并没有和他的客人一同吃饭,当他们吃喝的时候,他自己站在树下,在他们旁边。照今天来说是很奇怪的,或许对于当时的人并不感觉怎样希奇。
既然知道亚伯拉罕的访问仿佛是真正的人,乃是从超自然的境界而来的神,诚然是一件很希奇的事,说到他们吃了亚伯拉罕桌上所摆的食物,他们显现的时候所带的人的样式,当然不是他们的本性,而是当时为了向亚伯拉罕显现采取的样式。其实,他们并不需要任何食物,假如亚伯拉罕能够立刻认出他们的本性,也不能够把食物给他们吃。可是他们的确吃了,无疑为了对亚伯拉罕的款待表示欣赏与接受,他们果然吃了,并且也把他们超自然的性格加以掩饰,直等到适当的时机来到,他们才把身份表明出来。
亚伯拉罕客人吃了所给他们预备的食物,事实上就叫我们想起来与新约当中很令人注意的相等的事,那就是复活荣耀的基督,祂的确也不需要属世的营养,可是祂吃了一片烤鱼,在惊讶不已的门徒面前吃了。(路廿∶14)。
饭既然已经吃完,向亚伯拉罕启示的时候已经来到,就是说应许已久的后裔,很快就要出生。这个题目的引出是藉着一个问题。「你妻子撒拉在那里?」(十八∶9),亚伯拉罕简单回答说,「在帐棚里。」陌生人的这么问话,充分地显示出来他们有特殊的权威。我们应当知道,在一般的情形之下,对于这样的发问,除非是至近的亲属,否则这样的发问必定非常鲁莽而不适当。
从这里看出三个访客之一似乎是非常的特殊,并且是发言人,这明显就是耶和华,关于亚伯拉罕与撒拉所赐给启示,在帐棚里的撒拉可能听得一清二楚。主耶和华说,「明年这时候,我必要回到你这里,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个儿子,撒拉在那人后边的帐棚门口也听见了这话。」(十八∶10)
撒拉也听见这话……。希伯来文的直接意思是,「撒拉正在听这话……。」帐棚正在讲话人的背后,所以这是不能被人看见的,这就证明主耶和华说的那句话,「撒拉笑了」是从祂无所不知所发并不是根据一般人的观察所发的。其次说到亚伯拉罕与撒拉年迈,按照自然的程序来说,生儿养女是不可能的了(十八∶11)。由于人的常理来说,生小孩是不可能的了,撒拉「心里就暗笑」,那就是她讥诮,她的笑声不太大,就是暗暗的笑。撒拉的笑,并且在她心里头所发生的问题(十八∶12下),是表明了不信。她采取这种态度,是因为不相信她会生孩子。她这种有罪的态度,后来她悔改了,后来我们在希伯来书十一章十一节念到「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生育,因他以为那应许他的是可信的。」结论说,她头一个反应就是不信,后来经过主的斥责,这种不信的态度,一变成为信的态度。
在这里头我们看出来撒拉就是像今日大多数的人,只能按着自然律才是可能的。当然超自然是在自然律的范围之外,正因为这是超自然的,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人们向来所思想的,就是根据一切所有存在的次序的条件所左右,意思是说,我们所看得见的,我们相信,所看不见的我们不相信,也是不可能的。在现在思想中上帝也给「自然化」了,甚至于被宇宙的「自然性」给限制住了。这种现代的自然主义,跟完全的无神主义没有多大的分别,干脆就是无神主义。无神主义说没有上帝,在自然主义的思想中,认为没有真正的上帝,根本没有像圣经所说的那种上帝。假如,任何现代人有什么需要,就应该停止思想有关自然的事,应该去思想关于自然背后的那一位神,这位神首先造了自然律,而且使着自然次序活动,如果是神的旨意,祂认为这样作是对的,他就可以随时直接介入并且使之有所行动。主立刻就向撒拉挑战并且斥责他的不信,「耶和华对亚伯拉罕说,撒拉为什么暗笑……」(十八∶13)。「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于是耶和华就清清楚楚地再应许她要生一个儿子,这时候撒拉心中非常惧怕,又作了一件很愚昧的事,就是要为自己辩护,就是她撒了一个谎,至于撒拉对上帝撒谎说,「我没有笑」,但是耶和华反对这句话说,「不然你实在笑了」(十八∶15)。我们在撒拉的行为当中看见一个罪如何又生出另外一个罪来,起初是怀疑的不信,其次紧跟着来的就是想要藉着曲解事实为自己辩护。假如撒拉听见了神的指摘之后,马上就认罪,恳求神的赦免,那该有多好!自以为义的这种情绪深深地嵌入在我们罪性当中。只有全能神的恩典,才能脱离自以为义的感觉。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告诉我们这种自义感的欲望乃是他最容易犯的罪过之一,但是靠着神的恩典他终于胜过了它。
论到在帐棚门口,亚伯拉罕与超凡访客共餐这件事的启示,现在已经告一段落。「三人就从那里起行,向所多玛观看,亚伯拉罕也与他们同行,要送他们一程。」(18∶16)。幔利是位于或靠近希伯仑,所多玛的正确位置无人知道,但是最有可能的位置是靠近死海南端。从希伯仑到目前死海南界的直线距离是三十多英哩,而希伯仑高出海平面三、○四○英尺,死海表面却低于海平面一、二九二英尺,故其间降落差距达四、三三二英尺。当三人「向所多玛观看」,很可能所多玛的城墙和高塔遥遥在望,这可以从十九章二十七节得到证实。在二十八节里描绘着亚伯拉罕站在先前所站的地方,观看烟气从所多玛和蛾摩拉上腾。
亚伯拉罕伴随客人走一段路程是真正东方人的礼貌,即使在今天的东方国家里也是很普通的习惯。一个主人到火车站送客,有时甚至搭上火车陪客人到下一个车站,然后才道别返回。在新约圣经里我们看见以弗所的长老送保罗上船(徒20∶38),而推罗的基督徒们,连同妻子、儿女送保罗到城外,在海边看保罗上船(徒21∶5、6)。
紧接着的就是所多玛和蛾摩拉迫在眉睫之毁灭的启示。「耶和华说:我们要作的事岂可瞒着亚伯拉罕呢?亚伯拉罕必要成为强大的国,地上的万国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18∶17—19)。在这里的描述仿佛是主自言自语,但这些话确实有意让亚伯拉罕听见并注意到。在这些经节里有二个理由说明主为什么要把他对所多玛城的计划向亚伯拉罕开启:(1)在十八节里神已应许给亚伯拉罕无上的尊荣与特权,(2)向亚伯拉罕所开启的事将有助于他对后代的教诲(加尔文)。就立约之恩典与应许的承受者而言,亚伯拉罕是主的特殊而亲密的朋友;就选民的父亲而言,他要忠实地把事实传递给后代。这段经文的意义显然不是主正踌躇着要不要把真相向亚伯拉罕显明,相反地是主正在陈述为什么祂不可隐瞒这位族长的理由。
所多玛出事的真正理由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事对于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和新约时代的教会都有恒久的重要性。因此这项事实必须向亚伯拉罕显明,好让他忠实地传给后代,最终得以记载在圣经上,作为永久发人深省的记录。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一定在神百姓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这印象必须予以正确的阐释。
「耶和华说: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甚重,声闻于我。我现在要下去,察看他们所行的,果然尽像那达到我耳中的声音一样么?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18∶20—21)。当然,这是拟人化的语法,用人的说法来描述神以教导关于神的一些真理。神自然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祂不需要到一个地方去看看那里有什么事。神对亚伯拉罕说话的态度可以被视为加强这位族长有关神对人世间罪恶与公义的深切关怀的印象,也显示出神对于所有的情况若未完全了解,决不会施予审判的事实。
「二人转身离开那里,向所多玛去,但亚伯拉罕仍旧站在耶和华面前。」(18∶22)。从这一节我们显然可以知道三位超凡客人中的一位是神自己,二位天使现在离开,往所多玛去了,亚伯拉罕单独留下来和主在一起。紧接着的就是神与亚伯拉罕之间有关所多玛城毁灭的一段奇异对话。
「亚伯拉罕近前来说:无论善恶你都要剿灭么?」(18∶23)。所多玛人的邪恶是无庸置疑的,在下一章里所提到的事件令人震惊,却也清清楚楚地表明出来。然而亚伯拉罕显然正想到他的侄儿罗得,罗得是个义人,他大胆地希冀着所多玛城可以因着一些义人的存在幸免于难。无论是在这段期间之前或之后,就我们所读过的有关罗得行为的记载,不禁使我们发出一个问题:究竟罗得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义人?但新约圣经关于此事的记载使我们没有怀疑的余地。彼得称他是「义人罗得」和「那义人」,又补充说明他的义心天天伤痛,因为他住在行不法之事的恶人中间(彼后2∶7—8)。
现在我们要思想亚伯拉罕为所多玛迫在眉睫之倾覆的祷告,有两个解释是讲不通的,必须同时被排除。首先,亚伯拉罕对神说话的态度并不暗示着神可能做的不公平。他在二十五节说:「审判全地的主岂不行公义吗?」是一种修饰性的问句,隐含着肯定的回答。他心中确信神的作为绝对公义。
再者,亚伯拉罕不是在暗示他自己比神更有慈爱和怜悯。今天许多人有一种不敬虔的观点,自以为比神更有慈爱和怜悯,他们说,如果他们是神就不会把任何人送到地狱里。亚伯拉罕内心决不会存着傲慢无礼或不敬虔的思想,相反地,他所做的是为所多玛向神求怜悯。「亚伯拉罕心存恶人悔改之希望而求神饶恕他们绝非无稽之谈,因为神常常因着少数人而恩待所有的人。」(加尔文)。加尔文又补充道:神答应若找得到十个义人就饶恕所多玛这件事决不是说神发誓饶恕其余的邪恶城市和国家,只要其中有少数的义人存在,因为在所多玛蒙应允之事例在耶路撒冷却遭拒绝了(太11∶24),而那里真正属神的儿女不止十人。
亚伯拉罕的祷告包含着对神的慈爱和怜悯绝对的信念,积于他心中的信念,他以一种惊人的胆识向神陈情,首先他建议道也许在所多玛可以找到五十个义人,然后逐次的降低数字,最后诱使神答应若在所多玛找到十个义人就不毁灭这城。
从亚伯拉罕的祷告我们可以学到有关祷告的功课,在这儿我们看到的不是不敬或无礼,而是因着神所赐的信心而产生的胆识,有些人或以为亚伯拉罕对神的请求太过份了,但从神应允其所请的事实(18∶32)看来,神并没有因亚伯拉罕的态度而不悦。此种因信而有的神圣的胆识与进前向神祷告的自由系植基于敬虔信靠神的生活。那些和亚伯拉罕一样对神有信靠和敬畏之心的人,同样也可以像亚伯拉罕一样,有进到神施恩座前的自由和胆识。
亚伯拉罕提到神乃「审判全地的主」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许多现代自由派批评家主张,在以色列历史的早期阶段,耶和华仅仅被当作一位部落的神只—该特殊部落或氏族所专有的神—但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见一颗视神为统管全地之主的信心迥异于现今对以色列宗教的普遍的、进化的观点——以为在这段时期过后的几世记里,才有以色列的伟大先知们高唱「伦理一神教」的观念——以公义治理全地的独一之神。圣经的记载是清楚而有力的;亚伯拉罕相信耶和华是(1)审判全地的主,(2)祂的作为永远是公义的。
我们要注意衬托着亚伯拉罕向神的重复请愿乃是他在神面前极具深度的自卑。亚伯拉罕说「我虽然是灰尘,还敢对主说话。……」(18∶27);「求主不要动怒容我说……」(18∶30);「我还敢对主说话」(18∶31);「求主不要动怒,我再说这一次」(18∶32)。亚伯拉罕因信向神祈求所显出的胆识,与现代人,一种轻率的亲密态度,向神所作的得罪神的祷告迥然有别。亚伯拉罕的信心并未导致他自比于神,从各方面看来,他是敏锐地意识到凡人与永活神之间有如天渊之隔,他也十分明白身为一个受造者的限度与一个罪人的卑贱。
也许会发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亚伯拉罕问到十人就打住了?显然他的假设是所多玛也许有十个义人,罗得和他的家属将构成此数目的一半,而这样的一个大城里可以假设至少将有其它五六个义人,他们不与所多玛骇人的罪恶有份,依据自己心中的亮光,外表上过着道德生活。在我们心中所必须记得的是∶所多玛的毁灭并不是因着人类普通的「罪」,亦即世人都犯人罪的「罪」,而是因着下章所独及的令人惊惧的不道德与罪恶。加尔文说亚伯拉罕「看人是按着神的形像造的」并且「说服他自己相信在这偌大的群众里至少有一些人是正直的,或至少不是所有的人都行有不义且躭溺于罪恶。」
如果亚伯拉罕为少于十个义人的数目继续请求,他就只是单单为自己的亲戚代祷,但显然亚伯拉罕的祷告不具此种特性。加尔文坚持亚伯拉罕的感动是因着「人性的意识」,而神也悦纳此点。应该注意的是∶亚伯拉罕的祷告不是为着所多玛的义人,而是希望因着这些义人的存在使所多玛免于倾覆。
神圣的应许说到如果在所多玛可以找到十个义人,这城将免于倾覆,此乃拟人化的语法。神是为了亚伯拉罕的缘故,用人所能懂的说法说到祂自己,祂当然从开始就确实知道所多玛有几个义人,祂也不需要等调查之后才知道人数。是神,而不是亚伯拉罕,知道究竟有多少人。
「耶和华与亚伯拉罕说完了话就走了,亚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18∶33)。这里没有提到神「走了」究竟走到那里去,因为很显然地,神的显现已告一段落,主撤回其限于时空之下的世界里的可见形像,进入我们称之为「天堂」的超自然领域里,而亚伯拉罕返回他的帐棚。本章突然的结束加强了悬疑的果效。这是历史的危机之一,一项骇人的骤变正迫近所多玛以及其余的城市和平原。这就把我们带到第十九章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