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服饰发展史

2017-02-26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曾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来到汉代,汉服是从黄帝即位至明末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代服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冕冠,它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绵延两千多年。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在较为繁荣的社会经济基础支持之下,唐代女子浓妆艳抹,衣着讲究,形成具备唐代特点的典型服饰。“幞头纱帽”和“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最主要的服饰。女子穿窄袖衫襦,长裙,穿胡服,着男装,更是盛唐的一大特点。(Boyfriend风?)另外在此之前,人们的腰饰是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已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沿用一直至北宋。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渐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的统一。在女子之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裸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晚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著称,唐装本身种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的特点,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


也同样富有特色的是清代服饰,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所以叫“马褂”。(其实就是短袖衬衫么=。=)马褂的形制为对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别。对襟马褂多当礼服。大襟马褂多当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马褂多作为行装。马褂多为短袖,袖子宽大平直。颜色除黄色外,一般多以天青色或元青色作为礼服。其它深红、浅绿、酱紫、深蓝、深灰等都可作常服。


直到五四时期出现了西装革履和长袍马褂并行不悖的局面。之后又有了中山装的出现。接着就是西装的逐步普及。


《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

作者:黄能福,陈娟娟 


本书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