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高晓松"的这位"清华爷爷",竟然如此厉害! | 园子里的那些人

2017-05-29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聊聊园子里的那些人#


清华大学,从1911到2017,历史中走来,多少鸿泥雪爪、雁过长空,百年间的园子,蓬勃而又富有诗意。


清华园里的人物风情,大时代的定格瞬间,虽是管中窥豹,也能为你再现曾经的、现在的园子里的那些人。


这些大师们,除了朱自清、梁思成、华罗庚这些耳熟能详的,还有很多我们应该记住的伟大的人。


今天来讲讲在任期间培养出第一位清华女博士的高景德老校长。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这位老校长最出名的一次,是在那次媒体曝光高晓松“家人基本上都是毕业于清华”的家庭背景时,被外界猜测过他是高晓松的爷爷。


然而,之后高晓松发出声明,称他们只是本家,而非一家。



事实上,高晓松的爷爷并没有被任何一家媒体曝光过。


而要说高晓松最出名的"清华家人",就是清华知名伉俪外公张维、外婆陆士嘉,以及父亲高立人、母亲张克群。


后(从左到右):张克潜、高立人

前(从左到右):张克群、张维、陆士嘉



乌龙出的还是有些尴尬,然而,这位身为高晓松“邻家爷爷”的清华老校长,自己本身也有很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了解


高景德(1922年2月5日-1996年12月24日), 中国陕西佳县人,电机工程专家、电机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系统地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并参与开辟了电力系统线性与非线性最优控制的研究领域;发展了电力系统控制理论;创造性地研究了串联电容引起交流电动机自激问题。他坚持科研与教育相结合,在教育与科研事业上作出了贡献。



他在高等教育战线辛勤耕耘了40多年,并于1983年5月-1988年10月期间担清华大学校长。在此期间,在高景德、李传信等党政班子领导下,清华大学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和发展。


1985年,校党代会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并为此构建了必要的框架。此后学校历届党政班子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提高办学水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制定意义深远的办学指导方针


从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在蒋南翔同志举荐下,高景德同志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和校长。这十年中,他充分发挥才干,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心血,为推动学校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刘达任校长,高景德任副校长时,学校就着手在多科性工业大学基础上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景德接任校长以后,加大了调整学科专业的力度。1983年开始,先后建立或复建外语系、经管学院、理学院、中文系等,确定并实施从多科性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路径。


当时,学校按照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指导原则规划工作。由于经济发展,各行各业都急需大批人才,很多大学扩大了本科招生数量,校内一些专业也希望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但从国情出发,学校要负担学生食宿,发展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在发展规模和提高水平的关系上,该怎么处理?高景德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思考。


高景德同志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他当时的研究生、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系教授的卢强回忆说,有一天到高景德的办公室去讨论问题,见他在沉思便没有进去。等他回过神来,让卢强进去后,盯着问:“你说说当前对学校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见卢强有些犹豫,他坚定地说,“是提高!”


在他的领导下,全校开启了本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性改革;初步形成以工科为主体,理工结合,包括文科、管理学科等多学科的发展格局;形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及类型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1985年清华大学第七次党代会上,高景德和学校党委共同提出:“从现在起的10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为学校90年代进一步明确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也是高景德同志为学校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制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发展方案


高景德与校党委一起,带领全校师生制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方案,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把清华大学初步建成了培养以工科为主,包括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高质量人才的综合性大学。


高景德主张稳定本科招生人数,有步骤地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优化培养人才的结构。以他为首的校领导集体,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狠抓研究生教育,在1984年就制订规划,希望到1990年实现每年招硕士生800名、博士生200名,使在校研究生达到3000人的规模。


到1989年,入学研究生达181人,接近高景德提出的目标,在校博士生已达650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学校承担的科研任务成倍增加,研究生人数的加快发展对圆满完成科研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清华授予博士学位超过1700名,在校博士生达到2000人,居全国高校首位。


高景德同志在动态模拟实验室指导学生


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面临着从多科性工业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问题。在高景德任校长后不久,学校决定恢复理学院,建立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系,并聘请学校校友任多个理学院院长。


他延请名家来学院任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与师生见面、座谈、作报告,对推动经济管理学科发展起了极大作用。在高景德领导下,学校于1983年恢复外语系,设英语专业;1984年成立社会科学系;1985年成立中国语言文学系,为学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打下基础。文、理、工综合性布局在清华初具规模。


指导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一位女博士倪以信


从1985年起,有人到学校散布自由化思潮。


他在总结各个历史时期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个结合”的指导思想:即把培养人作为学校的一个根本任务,要把学校建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实行教学、科研和社会生产实践三结合。


这些指导思想为稳定学校运行,维护正常工作和事业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制定科研发展规划


高景德一贯关注科学研究工作,领导开创了清华大学科研工作新局面。他首先明确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为两翼的科研工作规划,着力领导和支持国家攻关项目和“863”高新科技项目,促进了科研工作快速发展。


与电机系李永东在实验室


高景德对研究所工作给予了极大支持,使各方面工作蓬勃发展,打开了国内国际合作的新局面。研究所(院)先后在吕应中、王大中同志带领下,于1983年前后走出了困境,开创了核低温供热堆的关键技术,随后又进行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准备工作,为国家建立了核能发展的新领域。


在高景德任校长期间,学校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总数、获准申请专利总数居全国高校之冠,而且这种势头保持着长盛不衰。



注重党政配合,决策有力


在高景德担任校长期间,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5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高景德用他的陕北口音说:“如果学校党政不配合,什么制,也没‘治’”。这是一个简明正确而风趣的回答。他在工作中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十分尊重党委的领导,学校重要事项和决策他都要主动和党委领导同志商量。党委领导也十分尊重高校长的意见,遇到大事要事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


在这样的良性机制下,学校形成了党政密切配合的优良传统和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几十年来,学校党政班子到期换届,学校党政配合的好传统、好作风不断传承发展。


高景德同志与朱镕基同志在电机系(1992年)


高景德总揽全局,高瞻远瞩,从学校长远发展考虑问题,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分别委托给各位副校长分工负责,充分信任并放手发挥大家的智慧和才能,对各副校长分管工作不具体干预。


高景德待人宽厚、谦虚、诚恳,工作中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重大问题抓得很紧,具体工作放手让副校长去办,在学校领导集体中威望很高。


1985~1986年间,在高景德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在多方努力和北京市政府支持下,他和领导集体决定在学校周边购置征用主楼前、东南小区、西北小区等处共650亩土地,使清华园校区扩大到了4000亩,为学校在90年代和以后的长远发展准备条件。


在高景德主持下,张孝文、张慕津、张思敬几位副校长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终于办成了大规模征地,为后来新建建筑馆、经管学院、法学院、逸夫科技楼、信息大楼等,奠定了战略性基础。30年后的今天,大家深感当时做出的决策虽然面临着很大的负担,但敢于咬牙克服困难去成就大事,实在是具有卓越远见的明智之举,对学校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视工会工作,关心群众生活


高景德任校长期间,在他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工会工作提高较快。


1983年12月,高景德出席校工会第十二届二次代表会议,和学校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支持工会以大会名义向全校教职工发出“广泛、深入地开展教书育人,优质服务,为人师表活动的倡议书”,得到全校教职工的拥护和响应。


出席祝贺张任教授从教55周年纪念会


高景德关心和支持工会工作,亲自参加工会组织的活动。


在1984年,出席了全校工会积极分子联欢会,和与会同志亲切交谈;


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作了题为“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积极改革,加速前进”的工作报告,听取全体工会代表的意见;


大年初一上午,去锅炉房、变电站、电话室、食堂、商店、校医院、门卫和派出所等后勤、保卫部门看望在岗工作的职工,向他们祝贺春节。


大家觉得高景德同志不仅是校长、教授、院士,还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党的好干部、贴心人。他们称呼他高校长,但更多称呼他“老高”或“景德同志”,反映了对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亲近。



深入基层,现场办公


高景德下大功夫抓教学、抓科研、抓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在他倡导下,各系、处、所的改革方案纷纷出台,各单位领导同志都希望学校领导听取各自改革方案的汇报。


高景德提出,“校长下基层,现场办公”以满足大家的要求。由校长、副校长和总务长、秘书长、教务长一起,每两周一次到院系单位去听取汇报,了解实际情况,现场讨论决定;对于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指定专人负责处理。这个办法使工作效率大为提高,深受广大系、所干部职工的欢迎,一直延续至今。



为了更多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高景德建议每周六下午为校长接待日,由校长轮流值班,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参加,让群众有机会与校长面对面交换意见,有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校长办公室联系处理。这个做法也深受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欢迎。


卸任后,由于他的学术成就和威望,加之他对学校的感情,在逝世前的八年中,他一直为学校建设发展、为学术科研事业、为所承担的社会职务呕心沥血、尽心尽责。



景德同志,作为学者和教育家,望远思深,孜孜求实;外朴内秀,真情无虚;治学治校,成绩卓著。



图源:网络

文源:tsinghua.edu.cn

编辑:祁蕊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