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寻访山西古庙 | 古建山水入画境 浊漳河谷越千年 I

2017-07-04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浊漳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由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的南源、沁县漳源村的西源和榆社县柳树沟的北源汇集而成。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在合河口接纳了北源之水,始称浊漳河。因其所流经地域多为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沙多、水色浑浊而得名。



浊漳之水流经黎城、潞城和平顺,向东进入河北省界,与北面的清漳河合流为漳河。在流过潞城、平顺境内的20余公里河谷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和古庙宇,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在全国范围内都已经是凤毛麟角般珍稀的唐、五代、北宋等时期的古建筑,在这条河谷两岸竟然多有遗存,堪称一条蕴含着千年遗珍的黄金水道。


只要想起浊漳河的名字,我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每次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看望这些心中的圣殿,感受久远却仍可触摸的历史。



01 辛安原起寺


位于浊漳河南岸的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是进入河谷的第一站。从西北而来的浊漳河在村边画了个弧线,扭头往东北方向进入了平顺县地界。村东北紧邻河畔有一座凤凰山,如中流砥柱般昂然临渊而立。山顶高台上有原起寺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在绿树掩映之间露出青瓦飞檐,有纤细秀美的宝塔点缀其间。极目远眺,波光粼粼的浊漳河浩荡东去,青山碧水交相辉映,又有远近村舍若隐若现,仿佛展开了一幅山水长卷,而原起寺就是绝佳的观景台。


原起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因山顶面积狭窄,所以寺庙规模并不大。经过历代的修缮,现存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宋构大雄宝殿一座,殿前为十字歇山顶四柱香亭,东有三间悬山顶配殿,大雄宝殿西侧还建有一座砖塔。



此塔名曰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塔,为北宋元祐二年(1087)所造。塔通高十七米,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一层最为高大,正南面开一拱门。其余墙面上饰以砖雕门窗,每层塔檐下都密布精巧的砖雕仿木斗栱。其结构复杂,样式繁多,猛然望去,有眼花缭乱之感;仔细观察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塔檐由第四层向上逐渐收分,最顶端立有宝瓶式塔刹,由各檐角身扛锁链的铁铸力士拖拽加固。


可惜宋代铁人多年前被盗,现在的力士为后来维修时增补。我来到原起寺拾级而上,推开古老的木门,发现里面正在进行大修,大雄宝殿和香亭等建筑都被脚手架围起来了。也许为了眼下运料方便,施工队砍掉了几株柏树,一直被包围在树后的宝塔终于完整地展现在面前了。于是我赶紧画下来。此时宝塔的修缮已接近尾声,工人师傅们正在给塔基附近的墙面做清理工作。



当初我来这里写生时,看护原起寺的老大爷——一位地道的山西老汉一直陪在我身边,给我介绍寺庙历史,讲述风土人情,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今朝打探大爷情况,方得知几年前已经故去,真是世事无常,令人唏嘘不已啊。


仰望依旧挺拔的宝塔,感叹建此浮屠的祖先虽不能够与塔同寿,但他们的杰出创造却可穿越时空,遗惠至今。我亦不愿做庸碌之徒,与之相比,却不过如塔下岁岁枯荣的草木。一时间扶栏远眺,只见大河滚滚东去,不禁伤怀。




02 王曲天台庵


原起寺山下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浊漳河上,过桥后即平顺县界。沿河岸西行,正好饱览太行水乡风光。河水果然如名字般浑浊,却与黄河之色颇有不同。漫步岸边,但见水流湍急却似无声无息,看来水位很深。两岸林木枝繁叶茂,鸟鸣阵阵,拖着漂亮尾翼的灰喜鹊成群地在林间飞舞。缓步慢行,如入画卷。


十余里后,我来到了平顺县北耽车乡的王曲村,这座小村中深藏着一座极其宝贵的唐代建筑——天台庵。唐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现在绝大多数已经找不到了。仍然存世的唐代木构,全国也仅有四座,这四座又都在山西省境内,分别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运城的广仁王庙,还有这座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


它们都是早期木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来到天台庵,我心中总有种朝圣的感觉。



天台庵是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堂,位于王曲村西部的高地上。坐北朝南面河而建,视野开阔,景色宜人。院内为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小殿,修建在一米高的石台基上。建筑本身体量并不大,但殿顶却十分巨大,飞檐远远探出,如鹏鸟张开的双翼。整体简洁质朴,不重奢华装饰,展现出唐代建筑简练大气的特点。虽然后世多次维修,但主体未被改变,梁架仍然保持了唐代建筑特有的结构。四根支撑檐角的木柱是后世维修时所加,殿顶的琉璃脊饰是金代改换。


业内普遍认为天台庵的建造时间是在唐天祐四年(907),这是李唐王朝的最后一年,唐哀帝李柷(zhù)在这一年三月被迫将皇位让给后梁太祖朱温。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终于和余烬未寒的大明宫、长安城一样,化为历史的陈迹。



此时,后梁政权和割据山西的晋王李克用正在为争夺潞州(今长治)激烈厮杀。双方大军在晋东南地区、太行山下摆开战场的时候,在刀光剑影的夹缝中,这座小巧的庵堂落成了。而千年之后,无论后梁、后唐还是千军万马都已经灰飞烟灭,只能任由今人凭吊其传说。


只有这座天台庵仍然静静地矗立在高坡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有时候我真觉得似乎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佑护着这并不高大坚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显得些许脆弱的小小庵堂,到底是什么呢?是佛祖的法力吗?——也许正是伟大的太行山脉吧。



院中还有一通唐代古碑,在雨打风吹的磨蚀下,已经看不清碑文字迹了,把上面记载的关于天台庵的往事彻底交还给了岁月。原来在前檐下东西墙角边各有一尊小巧顽皮的唐代石狮,陪伴了庵堂上千年,早已被磨得光滑发亮,就在近几年也不幸被偷走了。


在天台庵院中向外眺望,视野之内还有许多老宅,房子上晒着新收的玉米,为古老的山村增添了一抹亮色。坐在庵前向右一抬头,能望见云遮雾裹的一座山峰顶上有处宏大的悬山顶建筑,老乡说那是大禹庙。虽然没有时间去翻山越岭实地寻访,但我还是在王曲村里走一走,感受了一下这里独特的古村风貌。


街边拴着精壮骡马,巷口横卧着老黄牛……这在许多乡村也已经不常见了。村里的老乡是见过世面的,对于到处拍照的背包客早就习以为常了——因为有了天台庵的召唤,经常有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到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



03 实会大云院


告别王曲村,回到原起寺下的浊漳河大桥旁。从这里向东北走不多远,便到了平顺县北耽车乡的实会村,村子傍山临河,南北狭长。村北的龙耳山群峰环列,九条支脉神奇地绕成了一个半弧形,就好像九条龙汇聚在一起,圆心位置有山峰突起,势如九龙戏珠。在峰峦之下建有一座古刹,名曰大云院。


大云院创建于五代时的后晋天福三年(938),原名仙岩院,两年后(940)修建了正殿大佛殿(即弥陀殿),到北宋建隆元年(960)时,已经有殿堂一百多间。太平兴国八年(983)敕赐“大云禅院”,遂成一方名胜。可惜到了明代,因山洪暴发,除了弥陀殿,其他的房屋都被冲毁,所以今天寺里的建筑多为清代增建。



现在的大云院尚存两进院落,由山门兼天王殿、弥陀殿及两侧配殿和后殿组成,其中最为珍贵的莫过于弥陀殿了。


现在存世的五代时期建筑也只有四座了,即山西省平顺县大云院弥陀殿、龙门寺西配殿、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和河北省正定文庙大成殿,前三座都在山西,与现存唐代建筑一样,已经是个位数了。五代延续时间短,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所以脆弱的木建筑能幸存至今,就更为难得了。


弥陀殿修筑在宽大的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殿顶巨大,举折平缓,出檐深广,用材规整。檐下斗栱粗壮硕大,对梁架的层层托举充满了浑厚阳刚的力量。因其时代紧随唐后,既有唐代的简洁大气之风,又与高平崇明寺北宋的中佛殿的气势十分相似,已经出现了唐代建筑所没有的普柏枋,熟练地使用了多种形式的驼峰,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期。



弥陀殿正面明间设板门,两侧次间为直棂窗,后墙只在中央开一门。殿内还保存着部分五代时期罕见的佛教故事壁画。依稀可见的佛祖、菩萨和飞天仍然是雍容华贵、体态丰盈的唐代风貌,与敦煌唐代壁画的形象何其相似,又好像在博物馆中五代王处直墓的《女乐图》浮雕一样——李唐王朝虽然灭亡了,但璀璨的唐代艺术还在延续。


那些面部圆润、身材丰满的女乐师形象与宋代壁画和彩塑中纤柔的仕女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大唐那令人着迷的独特气韵。而弥陀殿墙壁上那些已经脱落或者变得模糊的人物造型,似乎正是一个辉煌时代走向没落时投射下的最后一抹余晖。说是余晖,却仍然能在千年之后依旧散发着夺目的光彩,让人不由得更加追忆和向往那伟大的盛唐气象。



弥陀殿经过修缮,显得梁架挺拔,干净整洁,但千年历史的沧桑感被淡化了,给我的感觉倒像是一个建筑结构科普展。檐下陈列着从宋代到明清时期的碑刻、经幢,配殿里展示些庙内保存的旧石刻构件和浊漳河沿岸著名古建筑的介绍。


院外山脚下有后周显德元年(954)修建的七宝石塔一座,也已经有千余年历史了。塔为青石雕造,高约六米,塔门旁的将军、塔身的力士以及塔座束腰上的伎乐人物浮雕都有相当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前些年盗贼推倒石塔,并偷走了部分浮雕构件,后经过多次修复,宝塔得以重新站立起来,依稀恢复了旧貌。



我六年前来大云院时,这里由一位姓辛的大姐夫妇管理;此次故地重游,便是辛大姐的儿子和儿媳来接待了。一转眼,辛大姐的儿子都娶媳妇了,大姐的两鬓也有了白发。她对我的印象也从清瘦腼腆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胖子——一切都在时间的洗礼下发生着改变,只有弥陀殿似乎丝毫未变——也难怪,区区六载时光在千年历史面前太微不足道了。



我再一次住进了辛大姐家的老窑洞——这是一处修在黄土崖上的老院子,门前一条小路把村庄和山里的大云院串联起来,路下边又是土崖,层层叠叠的。古老的小山村里还有一些旧宅子和庙宇,但很多都荒废了。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已经不多了,辛大姐的儿子也准备到远方闯一闯。


辛大姐是个非常注意自我充实提高的人,在管理大云院之后,查阅书籍并向来参观的学者和古建筑迷们请教,掌握了大量的相关知识,弥陀殿内外的各种构件名称和结构特点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许多普通游人听过她的讲解,称赞她已经是个了不起的专家了。辛大姐紧跟形势,趁我在这里住,又跟我学着申请了微博,希望用网络的渠道把大云院宣传给更多的人。



图源:网络

编辑:马宇晴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

作者:连达 责编:孙元元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山西省现在保存着全国约70%的明以前大木构建筑,各类形式的古建筑保有量更是高居全国之冠,晋南地区唐、五代、宋、金、元等早期古建筑不胜枚举,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更是数量极为庞大,被誉为“古建筑爱好者的天堂”。本书按地域划分,以绘画和游记的形式将晋东南、晋南的中国传统建筑之美展现给读者,同时也记录了众多古民居的现状,希望唤起更多读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保护。


作者简介

连达1978年生,定居大连的黑龙江人。新浪微博:走长城画古建的小虎。古建筑爱好者,曾经徒步考察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及辽宁大部的明长城。其间一年四季在野外长期独自穿越、露营,收集散失的长城碑刻资料,用拍摄、绘画和拓片等方式记录长城现状。近年常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山西各地古建筑,自学绘画进行记录,足迹遍布山西众多市县和乡村,留下了近千幅写生作品。著有《山西古建写生》《触摸,寺庙:山西土地上那些散落的古建符号》,部分作品曾在书籍《在路上:山西》、大型画册《长城》、期刊《中华遗产》《中国国家地理》、报纸《太原晚报》《山西日报》《山西晚报》《三晋都市报》《长治日报》《太行日报》《太行晚报》《大同晚报》等处发表。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