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82年后,依然不忘「清华学子为什么要在那天高唱」

2017-12-09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一二 九”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1935年12月9日,一二 九’运动在北平爆发。就在今年4月,13位清华百岁老人在「朗读者」节目中,带我们重温了那篇诞生于峥嵘岁月的《告全国民众书》。虽然岁月无法退回战火纷飞的过去,但独属于哪个时代的记忆却不该被遗忘。”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一方面在东北地区推行殖民地化统治,另一方面着手全面实施分离华北,试图将华北地区变为「第二个满洲国」。

 

1935年5月,天津日租界汉奸报《国权》、《振报》的社长相继被杀,日本指责该事件系国民党的排日行为(二战战败后日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承认该事件系自己策划),并借此向国民政府北平分会施加压力。同年6月,日本关东军的4名特务潜入察哈尔境内偷绘地图,被国民党二十九军拘留,关东军认为此举是对日本军人的侮辱,借机提出许多要求。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国民政府接受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日本进而积极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山西、山东、察哈尔、绥远)「防共自治运动」,通过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方式制造分裂。

 

日本侵略活动的加速与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让首当其冲的华北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感受到深深的忧虑与愤怒。在中共河北省委的号召下,北平大中学校学生于1935年11月成立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为了避免城内学校受到军警干预,将总部设在清华大学。北平学联于12月6日发表了《北平市学生联合会成立宣言》,动员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就在这天,传来了在日本侵略者逼迫下将于12月9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消息。「冀察政务委员会」是日本希望在华北成立的傀儡自治组织,通过该组织在伪满洲国和中华民国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保证伪满洲国的安宁与稳定的同时,为进一步吞并华北做准备。


学联极对此为震惊,决定于9日当天举行学生大请愿,反对「华北自治」。



清华大学学生救国会发表《告全国民众书》

「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2月9日当天,在黄敬、姚依林、郭明秋等共产党员的组织和指挥下,参加抗日救国请愿的六七千名大中学生从各个学校出发,向新华门进发。上午十点半,新华门前已经汇集了来自城内十余所高校千余人的请愿队伍,他们高呼抗日救国口号,提出反对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等6项要求。


而国民党方面一味敷衍搪塞,义愤填膺的学生们决定举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走到王府井南口时,遭到了军警的阻拦和袭击,他们手持皮鞭木棍,凶狠地抽打手无寸铁的学生。当场有数十人被捕,游行示威队伍也被冲散了。而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的学生由于离城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召开群众大会,开展抗日宣传。


时年21岁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大四女生陆璀等人代表学联向群众讲话,「北平是我们中国人的北平,现在呢,中国人不能进去,反而日本人在城里横行霸道,请问今日之北平,究竟是谁的天下呢?」


陆璀在群众大会讲演的场景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经典画面,被美国记者誉为「中国的贞德」

 

「一二·九」的怒吼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得到了各地各界进步人士的支持和积极响应。


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11日,天津、太原、杭州、上海、南京、武汉、广州、西安、济南、成都、重庆等30多座大城市的学生相继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集会和示威游行,许多大中学校及工会等组织,纷纷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然而,国民党当局不顾民众的强烈反对,仍然计划在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平学联在获知消息后决定在这一天再次举行示威游行。


清华、燕大的学生汲取了一二九当天未能进入西直门的教训,除了将入城路线改为由西便门的铁路门入城外,还各派三十名同学提前一天进城,一定要代表燕大、清华和城内各校的同学一齐参加游行示威。

 

16日凌晨,万余名爱国学生走上街头,分为4个大队,分别由东北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率领从不同方向前进,冲破手持大刀、水龙、皮鞭、木棍的军警的封锁与阻拦,在天桥会合并召开市民大会,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等口号,向市民和行人散发传单,得到了市民的热情支持。在天桥的大会结束后开始示威游行,队伍绵延两里地,一度超过两万人,比一二九请愿游行的规模大数倍。


游行队伍试图进内城示威游行时,再次遭到了大批军警和保安队的镇压和毒打,被打成重伤的有297人,轻伤的86人,并有22人被捕。国民政府面对愤慨的民众不得不推迟了计划,但仍然在12月18日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上隶属国民政府,实则用人、行政等权力完全自主,日本人设想的「华北自治」傀儡组织成为现实。

 

一二九当天的学生游行示威队伍


 「一二·一六」大示威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学校的校长联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中华全国总工会也向全国工人呼吁援助学生救国运动,各地工人通过罢工、集会、通电等形式支持学生斗争,抗议汉奸卖国贼出卖华北。


宋庆龄从上海给北平学联寄钱,对学联的抗日救国活动进行经济援助。鲁迅撰文赞扬和鼓励学生的英勇斗争精神,称「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海外华侨和世界学生联合会,也以各种方式对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进行支援。

 

一二一六大示威中的游行示威队伍更为壮大

 

面对席卷全国的「一二·九」运动,国民政府继续采用以前应付学潮的常规手段,通令各校提前放寒假,学生限期离校,以达到分散学生力量的目的。12月25日,钱伟长、凌则之等20多位清华同学组织「北平南下自行车宣传队」奔赴南京,并在沿途宣传抗日,没过几天便被军警押上火车送回北平。


受此启发,在北平市委的指示下,北平学联决定把学生集中起来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到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团由「一二·九」运动的500余名骨干和积极分子组成,清华和燕京、辅仁、中法大学等校编为第三团,从1936年1月开始沿平汉路南下,沿途宣传日军在东北的暴行和华北危急情况,演出歌颂东北义勇军的话剧《打回老家去》,还帮助农民建立抗日救国组织


宣传团历时3周徒步700里,「吃的是大饼咸菜,睡的是冰冷的土炕,只铺着薄薄的棉织军用毯」,「用刺骨的冷水洗脸」,也遭到过国民党军警的包围和殴打。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广大群众的觉醒,撒下了抗日的火种,后来在北平地下党领导下,以宣传团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


学生们组成的南下扩大宣传团通过各种方式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


 在爱国学生们的积极努力和英勇斗争逐渐收到了成效,1936年5月30日,担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29军军长的宋哲元发布谈话,表示「若日本仍然增兵华北,余将与29军将士实行抗日」,北平学生也表示「拥护29军抗日」「发扬29军抗日传统」。6月13日,北平学生再次举行示威游行,沿途军警对游行队伍不加干涉并予以同情。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成为了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一二九」四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使抗日运动成为了全国的运动,准备了抗战的思想、抗战的人心和抗战的干部,具有与五四运动同样伟大的政治意义。

 

八十余年过去了,当年《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中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仍然激励和振奋着清华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划时代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标志着清华学生革命化的新起点。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清华学子有的血战沙场为国捐躯,有的锻炼成长为优秀干部,有的献身科研事业为国家富强助力。姚依林、蒋南翔们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


本文授权转载自 清华研读间

(ID: qinghuayandujian)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文:云飞 周博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清华研读间——清华研究生原创作品集

主编 张小平

执行主编 白本锋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研究生团委微信公众号“清华研读间”的优秀文章汇集,主要是关于清华人物、校园文化、教育热点、社会时事和访学体会等方面的原创文章。本书全部文章由在校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之余撰写,其中很多文章成为该微信公众号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并在学校和社会广泛传播。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