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类的大脑有哪些天生的设计缺陷?

2017-12-11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我是研究视觉的,所以我想谈一谈视觉方面的缺陷。很多科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虽然视觉系统已然精密且高效,但是还有这内在缺陷。


最大的缺陷就是: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面前,我们的视觉系统处理能力相对薄弱。


因为有着各种处理上限,我们的视觉系统并没有能力一一处理所见的信息,更没有能力一口气处理完眼前的信息。


在此,再举几个例子。



1、视觉拥挤效益(visual crowding)与视觉处理的极限。



如上图所见,倘若你注视着中间的十字,两边gabor patch群最中间的那个gabor patch的方向就不再那么清晰了。拥挤效应彰显了视觉的极限(Whitney & Levi, 2011);毕竟理想中的视觉系统应该能够用准确清晰的表征来表达每一处的视觉信息。


视觉拥挤效益其实也源于视觉体系的极限,我们知道视觉系统中不同地方的神经元感受野不同;根据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视觉拥挤效益就是由于在视野外的图像落入同一组感受野(如v4皮层)产生互相干扰。


总之,由于互相干扰,我们的extra fovea的视觉总归有那么些模糊。



2、显著性分布以及注意力的投放。


假设我们回答Anna Treisman的FIT理论中(这个理论有过时之处,不过为了方便讨论拿出来说下),其实大量信息(特征)是能够被较为初级的处理区域加工,但是如果没有注意力分配上去,将各方面特征汇聚为一个表征,我们没法准确识别物体。因此,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我们会把注意力投放到重要信息上去。


从自下而上的角度去看,自然要投放到最显著的东西上去(Li, 2001)。总之,要不是我们没法把每一处信息进行处理,为什么要挑选出重要的来分析呢?



不同环境中,中央的图案有着不同的显著性程度。



3、注意瞬脱与处理极限。


我们不光对同时出现的事物没法一起处理(空间上),也会对先后出现的事物有极限(时间上)。


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就是一个好例子,当有信息接连不断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于相隔在500ms之间的两个刺激物识别时会出现障碍:由于处理了前一个刺激物(T1),对于后一个刺激物(T2)的识别会大打折扣。注意瞬脱有可能是源自于高级处理皮层的极限(如额叶,Marois et al., 2004)。


当然,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我们的视觉系统没有我们想象中完美。不过,我们并没有在生活中遇到 ‘眼前事物太多,我的眼睛都要死机了’ 这样的尴尬情况,原因就是我们有各种的方法来穿过视觉处理的瓶颈。


比如,我们会用统计算法,把大量冗余信息进行压缩(Haberman & Whitney, 2012),这样要处理的信息就少了几个数量级。还比如我们会利用分配注意力来准确处理重要信息(同时,用视网膜中央凹来处理信息也能有效减少拥挤效应),也就是会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来重点处理重要信息(比如调节下级皮层的gain control)。



由于需要判断T1位置的面孔,对于T2位置的判断会打折扣。


不过,自上而下加工这种神经机制也会带来其特别的缺陷。毕竟自上而下加工可能源自我们的经验,历史,甚至自己的想法,那么在微观角度(对于他人的面孔认知上)也会有其独特的缺点:由于个人经验,我们的面孔处理皮层会受到高级皮层的反馈,‘扭曲’了对于面孔的认知。


由于我们对于第一印象的记忆又快又难以撼动,很有可能因为媒体失实报道或者特别的经验,我们会对某个人或者一类人(性别、族裔、地域等)产生偏见。这种偏见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于面孔的看法(Stolier & Freeman,2016)。


总之,我们的视觉系统虽然能够反映美轮美奂的世界,但是由于其内在处理限制,无法准确或者忠实地将世界编码到我们的脑海之中。这些缺陷会干扰我们的认知;虽然大脑也有其余方法越过障碍,但是依旧有着内藏的缺陷。


夸张点说,美轮美奂的世界,不少是被我们 ‘脑补’ 出来的。


来源:知乎@华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 掌握潜意识 人生大不同 》

作者:陈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从“认识潜意识”和“运用潜意识”两方面来进行布局,既能让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潜意识心理学,还能够帮助广大读者运用“潜意识心理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