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电影一定要有这么多象征和隐喻吗?

2018-01-14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影的视觉象征或隐喻是观影过程的调剂,而不是刻意刁难观众的礼仪。 


电影中所有的符号都是为了让观众更为直观得辨明电影的意象或情节,符号的目的不是看懂电影,懂电影只是一种感受,是给予回溯思索的空间和余地。视觉符号的真正目的是让你相信电影。 


前苏联电影导演、电影理论家库里肖夫就做过一个实验。 


首先他拍摄一个面无表情的演员特写镜头,将其分别与一碗汤、一具棺材及一个小女孩玩耍的镜头并列。他把这三组镜头放给三组观众看时,大家的反应并不相相同。大家都认为演员很有表达能力,他的表情根据组别被解释成饥饿、忧伤和快乐。 



库里肖夫的观点显而易见,电影意象的表达单单通过不同镜头内容的并置就可以产生感情上的意义,只是简单将人和物的组合就能让观众产生丰富的联想。电影的最重要的表达是传达意象使人产生联想,而产生联想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相信。 


库里肖夫的实验不就是让观众相信这个面无表情的男人实际上是在伤心、快乐或者饥饿吗? 那我们是否可以去掉这些隐喻和符号,答案当然是可以,但带来的观影体验是灾难性的。 


由此可见,没有符号的暗示,电影的表达就如同展示全部肮脏细节的色情电影,我们无法专注于故事,联想被切断,所有连续的回溯都被真实直白的细节凝固。这破坏了电影的意境传达,使我们无法相信故事里的人和事。因为电影不是简单的记录影像,拍电影就是把我们日常破碎的意识重组包装,再以一种“暗爽”方式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认识自己,但又免于所谓真实让我们颜面无存的伤害。



私以为,与文学艺术创作相关的领域,作者在作品中对隐喻、象征的精心布局设置都是存在且必要的。


但观者能解读到何种程度,是千差万别没统一标准的,也没必要制定出一个标准将所有人的理解拉至(表面上的)同一水平。


文学艺术创作之所以为文学艺术创作,在于其广泛的可解读性、给人以感悟提升。赏析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应该狭隘地去对情节做出界定与定义。


观者能读出什么赏出什么是一件极其私人性、个体性的事。因其过往经历、当下境遇、思想深度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一件主观的事,我们需要容纳每一种层次的理解与解读。


高中的阅读理解之所以广受诟病,是因为那不是自由的理解,那是对思考的限制。


自己有自己层次状态下的思考和收获,这就足够了。


当然,若是能通过他人的看法及点拨,(打心底地认可)获得另一种感悟,那当然也是极好的。


来源:知乎@三登、奥妙与大不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 变成小鱼的日子 》

作者:陆杨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变成小鱼的日子》一书讲述,天河小学五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海边玩耍,无意中激怒了鱼神,为了惩罚几个孩子,他将他们全都变成了不同种类的鱼,并告诉他们要想变回人类,就必须寻找到神石-海洋之心。为了找到海洋之心,孩子们在海里历经磨难,他们发现了一个阴谋,那就是海洋中有一条邪恶的章鱼王,正在计划一个阴谋,那就是要利用海洋之心将所有的鱼变成人类,然后去占领人类世界。为了阻止章鱼王的计谋,五个孩子与海洋中弱小的正义鱼类联手,同章鱼王展开了斗志斗勇的战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