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都不知道!小年“祭灶”,到底祭的是什么?

2018-02-08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之所以如此称呼,恐怕是因为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


看来今天的大boss,非灶王爷莫属了。


那灶王爷又是谁呢?


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觉得灶王一定要敬重,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


为什么他们拜灶神?


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



今天,先来说说这小年中的“绝对主角”——灶。


小时候,家里常用的炉灶有两种,一曰煤火一曰地火


煤火是烧炭和煤的炉子。一个标准的煤火应该是用砖砌成,细细抹了和着麦秸的泥;有一个很大的台面,即煤火台,煤火台里要砌进去一口小缸,缸里装水,这样洗脸、洗菜时就有热水用了。


后来有了一种“小煤火”,就是蜂窝煤炉,通常用旧汽油桶做成,里面烧三四块小煤球,上面有个提手,方便移动。小煤火一般只供冬天取暖,不用来做饭。




地火就是柴灶。


据考证,柴灶起码在汉代时就已经充分成熟定型了,汉墓里出土有大灶模型,和后世的结构极为相似。这种灶两尺多高,用砖或砖坯砌成,里面抹上厚厚的泥,一口大锅密置其上。锅与灶紧密结合,砖墙使炉膛绝热,阻止热量外逸,用少量低劣的燃料(如农作物秸秆、树叶等)就可以烧煮食物。


这种灶虽然简单粗糙,其实是相当科学和节能的,所以能大面积推广开来。江苏淮安的周恩来故居,厨房里用的就是柴灶,和小时候烧的地火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灶火往往兼着储藏间、餐厅,甚至会客室的功能。


屋角堆着煤或柴火。有案板、饭桌、锅碗瓢勺等各种必备品。有大大小小的坛子罐子,悬在梁上的是篮子,靠墙的是橱柜,那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的吃喝。


豫西北冬天酷寒,灶火便是一家人最常待的地方。


饭菜从煤火上端下来,到饭桌上时还是热乎的。我小时候,冬天放学回家,手脚冻得冰凉,直接冲进灶火,搬个小凳子坐在煤火台上面,一边烤火,一边烧花生、烤馒头吃,是很幸福的时光。有客人来时,也往往直接让进灶火,边烤火边闲聊。



灶火墙上应该有一张灶王爷像的。


这位神祗据说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使臣,要“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有点像纪检监察干部。


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这位“特派员”要回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情况,被举报者大错减寿三百天,小错减寿一百日。人们对这位爷自然是敬畏有加,所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要“祭灶”,给他一顿好吃好喝,好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文:李鲆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 母亲的一九四二 》

作者:李鲆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原地区的方言为切入点,讲述了“我母亲”自一九四二年开始的人生故事,也介绍了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和风俗民俗。一九四二年夏至一九四三年春,中原先后遭遇旱灾、蝗灾。“我母亲”一家六口人逃荒到“西邦”,经历了一次次骨肉分离、阴阳两隔。这一年是她人生的一个节点,她此后的命运、整个家族的命运都与此息息相关。方言里,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的秘密。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