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文清华讲坛实录 |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I

2018-02-14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守望与思索:人文清华讲坛实录20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24opmgfc&width=500&height=375&auto=0


福楼拜带来的变革:空间独立


我们先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切入。


在法国,或者说在整个欧洲文学变革的历史当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福楼拜。法国非常多的文学大师,比如像普鲁斯特、安德烈·纪德、后来移居巴黎的米兰·昆德拉,他们对福楼拜评价都非常高,都不约而同地把福楼拜当作自己的导师。一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像罗布·格里耶这样一位法国新小说派的重要代表,也把福楼拜看成是真正的文学革命先驱。


福楼拜最有名的作品是《包法利夫人》。如果大家翻开《包法利夫人》,就会在第二页看到一段奇怪的文字,这段文字是什么呢?——他描写男主人公包法利,戴了一顶奇怪的帽子。一个作家在小说里面写一个人物戴了一顶帽子,一般三言两语就可以。可是福楼拜用了多长的篇幅呢?用了差不多十行,描述这个帽子的颜色、形状,它的帽沿,帽子内部使用鲸鱼骨支撑开,它还有带子,带子上还有小坠……写得极其复杂。对我这样一个写小说的人来说,小说刚开始,就用这么长的篇幅,来写一顶帽子,我觉得有点过分。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在福楼拜的草稿里面,他原来写这个帽子花了多少篇幅呢?——长达几页。这个在传统文学写作里面是犯规的,不允许的,小说还没开始你就写一个帽子写好几页,这不对。福楼拜有一个习惯,他每次写完一段文字之后,都要把这个文字朗诵给他的朋友们听。结果他的朋友一致认为,福楼拜疯了,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用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个帽子干什么?朋友们说:“你一定要删掉。”福楼拜后来迫于朋友们的压力,最后保留了十行。


但是问题还在这儿:福楼拜这么做,到底有没有他的理由?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再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


在座的各位,可能看过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是根据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的著作改编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一部主题极其严肃乃至于非常残酷,甚至有点恐怖的作品。李安做了非常巧妙的处理,他把这么一个残酷、恐怖的主题藏起来。一般很多观众进了电影院,看完电影之后,不知道这部片子讲了什么。因为这部电影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拍摄海上的奇幻,我们坐在电影院里,通过3D的屏幕,看到一个个壮丽的海上奇幻场面,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


所以观众看不懂这个电影根本没有关系,只要欣赏这些画面就够了。我是跟我儿子一起去看的,看完了回来问他,这部片子讲了什么?他说:“那不关我的事,就是好看。”我相信李安他也有点担心,因为这个片子如果让孩子们看懂,是不太合适的。


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当中,所有的场景,大量的海上场景的画面,和整个主题是剥离的,它单独具有价值。它本身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我们进入电影院,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看这些奇幻的画面。举了李安这个例子,我们对福楼拜的探索可能会更进一步。


我们再回到福楼拜。在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的那个时期,一个更大的大师巴尔扎克刚刚去世。福楼拜怎么评价巴尔扎克呢?说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大师,没有任何人敢否认这一点,我自己也一样。


福楼拜说:“虽然他伟大,但是他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们也许应该唱一唱别的歌,弹一点别的调子了。”也就是说,文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他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篇幅去写一顶帽子呢?因为福楼拜非常敏感地意识到,整个的欧洲文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这个变化我简单地把它描述为:场景独立。帽子这样一个画面,本来是为了刻画人物的——为了表现人物命运,为了表现他的性格,他的家庭、出身和阶级属性,可是现在它突然独立了。这样的事情,在18 世纪以后,在世界文坛里面,一再发生。


这个是我说的一个开头,大致的意思是说文学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革,我现在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归纳这个变革。



演讲者信息


格非


格非,本名刘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留校,1986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98年评为教授,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201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格非在作品中一直追求创新,注重小说叙事方法的探索,并把这种叙事方法的探索和表达与近百年中国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被认为是中国的先锋小说家。其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和韩文,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他的好朋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这样评价他:“格非是学者型作家的典型代表,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破,是一部奠基性的作品。”


图源:网络

编辑:祁蕊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守望与思索:人文清华讲坛实录2016》

张小琴、江舒远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书汇集2016年“人文清华”讲坛演讲稿七篇,包括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等清华人文学者,和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等,并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以上人士的精彩访谈。公众演讲呈现各位学者长期研究积累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深度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读者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