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文清华讲坛实录 | 格非:重返时间的河流——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II

2018-02-17 好书都在 清华大学出版社


守望与思索:人文清华讲坛实录2016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24opmgfc&width=500&height=375&auto=0


传统文学:空间时间化


文学中,特别是叙事文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小说,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它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也就是说,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然后作家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来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过去的文学都是如此。


那么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另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环境、肖像——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里面。我们刚才讲李安的电影里那些奇幻的画面,福楼拜的帽子,都属于空间的范畴。毫无疑问,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福楼拜之前,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如果把时间比喻为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个空间就是河流上的漂浮物,或者说河两岸的风景。这两个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传统的文学里面,空间永远是附属于时间的。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也就是本雅明当年告诫我们的:文学作品最后要告诫人,要提供意义,要提供道德训诫——要对人对己有所指教。这样一个依附关系,在过去的传统文学里面,是特别清楚的。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比如绘画里面,看出这个变化。我每次去巴黎,都要去两个地方,一个是卢浮宫,一个是奥赛博物馆。每次去卢浮宫,我都会碰到一个相似的场面:经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样一幅画作的时候,永远不可能挤到它的跟前去,人太多了!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挤满了那个狭小的空间,我去过大概有五六次,从来没有一次能够挤到它的跟前。当然现在你去,你会发现全都是中国人在挤。我们从《蒙娜丽莎》这样一幅作品里面,到底看到了什么——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特别神秘,说这幅作品有非常大的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在什么地方,我简单地梳理一下。


实际上在文艺复兴之前,欧洲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体现上帝天国永恒的宁静、和谐。所以在那些画作中出现的人物肖像,不是真正的人物,出现的河流、树木、山川这些风景,也不是真正的风景。它是画家脑子里的某种观念,是为了衬托伊甸园或者说上帝国度的这种宁静、和谐而创作的。但是大家知道,到了达·芬奇,情况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达·芬奇的画作里面的蒙娜丽莎露出了神秘的微笑,也就是说她露出了人的微笑。她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再是上帝国度里面的一个道具,她背后的风景,变成了真正的风景。日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柄谷行人,他曾经说过,中国人很喜欢画梅兰竹菊,但是中国人画的梅兰竹菊,不是真的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都是某种观念上的东西。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画这些东西是为了显示我们有品位。这些东西代表了君子的品格,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写生,脑子里面原来就有,我们凭空就可以画出来。所以这样的一些东西不是真正的具体的物象,它是某种观念化的产物。


我有一次到湖北武汉去,武汉的朋友带我去逛东湖,逛完以后他跟我说一个结论,说我们东湖比杭州西湖要漂亮得多,我们东湖多么大呀,讲了很多。最后我也不好意思,因为我是客人嘛,我说,东湖和西湖各有各的美,不一样。但是西湖有一个东西,东湖是没法取代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西湖里面真正的奥妙,不在于风景,而在于它的人文底蕴——它与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的联系,你随便走到一个地方,你都能知道和历史相关之处:这是白居易,这是苏东坡,这是苏小小,这是秋瑾,这是放鹤亭……充满了大量的典故。你到西湖里面,突然可以穿越时空,和多少年来流淌下来的时间——你看不见的时间——发生联系。这是西湖最美的,而东湖是不具备的。


在中国的绘画史里,物象实际上是意象。柄谷行人在他的著作里面也说过:我们很多人都忘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风景被发明出来,不过是两三百年的事情。过去呢,纯粹意义上的自然风景,我们不能说它不存在,但它没有单独的意义。所以中国人喜欢的是名胜,大家注意,不是风景。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很多新的所谓名胜,还是要不断地去给它讲故事,要赋予它历史感,对不对?这里我讲到的,是从绘画史或者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变化。


我们再回到文学上来。


中国人特别喜欢描写月亮,古典诗词里,几乎可以说是无月不成诗,每个诗人似乎都会写月亮。月亮是什么东西呢?月亮在我们今天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物件,它是空间性的一个东西。但是这样一个空间性的东西,它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物象,它同时还是一个意象。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在看月亮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空间化的月亮当中,包含了时间的内容。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写:“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个月亮在那儿永远不变,你在看月亮的时候,你看回去一千年,因为一千年前的人也是这么看月亮的。


通过一个小小的物象,可以把中国整个的文化史,几千年,串起来,这是中国文化史里面特别是诗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点。


所以中国人特别喜欢典故,典故可以串联起时间当中的所有碎片。你看到的月亮不变,但是人不行,人几十年就没了。所以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看月亮,通过这个月亮把一个时空观构建起来,像我刚才所说,时间中包含空间,空间中包含时间,它们水乳交融。苏东坡说“千里共婵娟”,他实际上看到的就是一个月亮,可是他知道还有一个人在看,无数的人在看,这个时空是融汇的。


老一代的人写的京剧作品《霸王别姬》,特别迷人。《霸王别姬》里面,垓下之围,四面楚歌的时候,项羽回来,经过连续征战已经累得不行了。虞姬看见项羽已经睡着了,她一个人就到外面散步,然后有几句唱词,写得极美:“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轻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头见碧落月色清明。”写这个词的人,极其有水平。因为她感觉到自己的生命要结束了,她的舞台已经完结了,已经预感到了。可是没关系啊,死就死吧,但是她猛然间抬头,见碧落——碧落就是天空——月色清明,月亮还是好端端挂在那里。里面包含了多少沉痛的感慨,这都是通过唱词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通过月亮这样一个空间性的意象,我们能看到时间的存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非常常见。


现在做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就是在过去,时空关系水乳交融,有时间有空间,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因为文学作品最根本的意义,是要提供价值,提供道德的劝诫,这是文学最古老的意义。



演讲者信息


格非


格非,本名刘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作家。1981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5年毕业留校,1986年发表了第一篇作品,1998年评为教授,2000年进入清华大学。2014年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老舍文学奖,2015年获得茅盾文学奖。


格非在作品中一直追求创新,注重小说叙事方法的探索,并把这种叙事方法的探索和表达与近百年中国的精神融合在一起,被认为是中国的先锋小说家。其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和韩文,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他的好朋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这样评价他:“格非是学者型作家的典型代表,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江南三部曲》,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突破,是一部奠基性的作品。”


图源:网络

编辑:王京文


相关推荐


↑ 点击图片享购书优惠 ↑


《守望与思索:人文清华讲坛实录2016》

张小琴、江舒远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于2016年初开启的大型活动,遍邀当代人文大家,阐述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致力于构建一个人文思想持续发声的公共空间,推动人文日新、社会进步。 本书汇集2016年“人文清华”讲坛演讲稿七篇,包括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等清华人文学者,和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等,并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知名主持人张小琴女士对以上人士的精彩访谈。公众演讲呈现各位学者长期研究积累的人文成就和思想成果,深度访谈全面反映学者的成长经历和学术经历,使读者不仅知其学术之所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欢迎各位爱书的朋友


踊跃在文末点赞及留言


我们将不定期选取


留言最精彩者


免费赠送一本图书


无论你是否爱过,赞都先点一个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