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何以中国要“文化自信”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理念。其中,文化自信是继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自信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在“七一讲话”中,他指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三大自信的基础上,文化自信更加凸显了中国强国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在经济上,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中国从贫穷潦倒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中国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逐步迈进,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更是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在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相互融合的今天,让中国人拥有文化自信则更是势在必行。
文化自信需要积累,而中华泱泱五千载,文化底蕴深厚,这恰恰是实行文化自信的基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秦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小说,其间种种,不一而足。除却人文,至于发明创造、农工水利同样数不胜数;近代红色文化、井冈山文化更是培养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些无一不是先辈留给中国的财富。四川的都江堰至今仍造福于人,中医理论自成一派治病救人,昆曲京剧在世界级的音乐殿堂唱响,50处世界遗产、38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散布在中国大地上,这些无一不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最佳佐证。放眼于现代,前有两弹一星,后有神十上天,蛟龙下海,再到屠呦呦研发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这是时代精神的最佳代表。对于文化自信,中国是有资本的。
此外,文化自信更是让中国内外双赢。于内,弘扬传统文化教导人们仁义礼智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导人们爱国创新,自强厚德。面对于大众,理论多少有些晦涩难懂,唯有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之间,能让人更易于接受。此外,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提到,文化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生,具有遗传性。而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则必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传递下去,使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转化为具象的实际生活中来。而对文化自信的人们则更乐于传承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荣誉感和集体荣誉感,如此良性循环,相辅相成。
于外,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而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国家凝聚力、文化普遍认同程度的提升。提起中国,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熊猫、美食、春节、京剧、长城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现象。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固守旧态,这很有可能导致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对于提升国家形象极为不利。文化自信在保有传统精华的同时,更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让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更上升一层,进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在今天,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促进,人民在思想上、物质上、精神上得到全面的提升。文化自信促进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倡导人们不在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取之有道,爱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维护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发展文化自信,让精神与物质并驾齐驱,人们才能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从而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奉献社会。文化自信,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均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唯有坚定文化自信,渗透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之间,中国方能愈发鼎盛。
(来源:新华网 编辑:赵琳 刘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