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悟石书院】齐白石画虾和草虫

2017-02-12 中科国腾CASGTVAC

导语:

在北方人眼中虾是“龙”的象征,有镇宅吉祥之意,而南方人喻其为“银子”,取长久富贵之意。虾虽个头小,但玉洁透明、玲珑可人,常常被赋予淡泊名利的志向,而以虾为主题的绘画更是孕育的高尚的品格和纯洁坦诚的胸怀,表明了人们洁身自好的灵魂寄托!



齐白石画虾


说起画虾,就不得不提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了,他笔下的虾可是出了名的好!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的虾在水中嬉戏,或急或缓,时聚时散,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着实惹人喜爱。

国画大师齐白石现场画虾全过程,罕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00ukeiab&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白石的精雕细琢下,整个画幅都好像成了片宁静的池塘,活泼生动的虾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动,一节节的虾身透明而富有弹性,长长的虾须和两只虾螯也好像在不停地摆动着……白石老人实则画虾,其实画出的也是水的质感、水的灵动,真是精妙绝伦!

齐白石 虾

齐白石老家有个星斗塘,塘中多草虾,幼年的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从此与虾结缘。儿时欢乐的情景也成了他每每题画的素材,如“儿时乐事老堪夸......何若阿芝絮钓虾”。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的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

齐白石 虾

然而白石老人取得这样前无古人的成就却是来之不易,据说他画虾先后竟历经八十六年, 真是千锤百炼才打造了“白石虾 ”。

齐白石 虾

他在观察虾的过程中,将虾的进退,游的急缓,甚至斗殴,跳跃等等情态统统收于笔端。更于笔墨变化上增加变化,使虾体有了透明感。他在画虾的头胸部时先用小勺舀清水滴在蘸了淡墨的笔腹上,使 之有了硬壳般的感觉。

齐白石 虾

齐白石的“水墨虾”虽形有不同,但极具神态。在对自然的描摹中,白石鬼斧神工地将他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理念演绎的巧妙致极!

齐白石 虾

齐白石 虾

齐白石:(1863-1957)

齐白石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岁学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习画。亦习诗文,书法、篆刻,初为画工,为乡里人画衣冠像。六十岁后定居北京,以卖画、刻印为职业。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前辈诸家,重视创新,不断变化,创造了独特不群的风貌。所画作品,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其篆刻朴茂有力,书法刚劲沉着,诗文、画论也有独到之处。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美术家协会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

1、虾趣 1951 纸本设色 83×45cm 北京画院藏


3、对虾


6、五虾


7、八十三岁画虾


8、高龄虾

9、虾族大家庭

10、虾鱼、虾鸟


1、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而后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2、欲立艺者,先立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


3、不叫一日闲过莫羡。


4、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5、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6、寿高未死羞为贼,不辞长安作恶饕。


7、牡丹称富贵,却输梨橘有余甘。


8、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


9、我是学习入家,不是摹仿人家,学的是笔墨精神,不管外形像不像。


10、我绝不画我没见过的东西。


11、作画先阅古人真迹过多,然后脱前人习气别造画格。乃前人所不为者,虽没齿无人知,自问无愧也。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


12、画中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胸中,不要古人之皮毛在笔端。欲使来者只能摹其皮毛,不能知其微妙也。立足如此,纵无能空前,亦足绝后。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微信号:casgtva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