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悟石思想】毛泽东也有“三怕”

2018-01-26 柯瑛 中科国腾CASGTVAC


共产党与国民党从1924年开始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四.一二政变、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较量和斗争,在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不仅仅是实力的角逐,更是共产党人与国民党人集体智慧的角逐。

而较量的代表人物无疑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蒋介石之所以败下阵来,根本的原因是他逆历史潮流而动,代表腐朽没落的阶级利益,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历史潮流,代表人民利益打天下,搞建设,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爱戴。抛开其它的不谈,毛泽东在极为尖锐复杂的情况下脱颖而出,则有着他独特的个人才能和智慧,也就是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领导才能成就了毛泽东的领袖事业。

一、凭军事才能。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工作是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统治,建立红色政权。毛泽东率部秋收起义部队进入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以游击战争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工农红军的主力部队,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控制区域最大,以此为依托,建立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人民政府,并成为中共中央的驻地,毛泽东与朱德也成为红军的象征符号。

这其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毛泽东受到左倾错误打击后得以东山再起的最重要因素。在中央红军处于绝境时,又是毛泽东挺身而出,率领红军脱离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最终安然到达陕北,重新崛起。毛泽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没有一点虚假和夸张。

二、凭政治才能。
  在毛泽东领导地位渐趋提升并稳定的过程中,军事才能带来的成就、权威是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即是毛泽东的政治才能,即党的绝对领导地位的确定、处理红军与地方的关系、红军的发展与根据地的建设所作的杰出贡献。

毛泽东在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明确提出红军战斗力有赖政治工作的支撑,党的核心地位要从抓基层组织建设做起,支部建在连上以防备红军混同于一般军阀部队。

对于部队中可能存在的农民、小资产阶级习气,毛泽东不遗余力地开展教育、整顿与斗争……毛泽东的政治谋略、对革命前途的乐观精神和坚定信仰、对军队与农民关系的处理,赢得了军队指战员、根据地民众的信赖、支持、拥戴,也使早先不了解他的共产国际改变了对毛泽东的看法,由不支持毛泽东变成扶持毛泽东。

三、凭领导才能。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暴动时,仅是中央特派员,到上井冈山时,毛泽东任前委书记也是颇费周折,但毛泽东妥善处理与“占山为王”的王佐、袁文才的关系,得以在罗霄山脉站稳脚跟。

对于后来上山会师的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以其超人的能力很快取得他们的信任,在古田会议后,朱德、彭德怀成为毛泽东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

及至在1933年上海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陆续进入中央苏区,毛泽东虽然与左倾中央格格不入,但经过努力,毛泽东还是取得了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的支持。

对于与其有领导关系的上级之间的矛盾、分歧,毛泽东亦讲究策略,在不改变根本战略方针的前提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策略的方式争取使风险得以化解,最大限度的团结了各方面的人士,自然而然的确立他的领袖地位。

到达延安后,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同志,还是从国外回来的留洋派,不管是中央苏区的,还是二、四方面军及陕北红军,都先后程度不同的站到毛泽东的旗帜下,毛泽东博得了方方面面的信任、信服和信仰,最终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

毛泽东胸怀博大而又慈善质朴,对人民群众充满了感情。进入中南海后,他仍然保持着服务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坚持阅读和回复人民来信,并在休息的时间去农家走访,了解情况。毛泽东一贯崇尚俭朴,衣服大多破旧,但仍舍不得丢掉。在饮食上,毛泽东吃的非常简单,不讲究口味,爱吃“门前菜”;在住房方面,毛泽东反对铺张浪费,不允许住处有华丽的摆设,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毛泽东作为一位多情善感的质朴常人,他的坚硬如钢的意志和他的善良柔和的心地都是一样鲜明,一样强烈。因而导致毛泽东有“五不怕”的革命大无畏的精神,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有三怕。这三怕并不是毛泽东胆小懦弱,而是其心肠慈善,时时处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考虑,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一怕泪。

  毛泽东曾对贺子珍说: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有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也忍不住要掉泪……

  1948年5月,在东渡黄河后的一天,毛泽东乘吉普车,由城南庄去西柏坡。吉普车翻山越岭,在山路上艰难爬行着。

  当行到平山县大路上的一个村头附近,大家发现离吉普车不远处路边草丛中好像有几个人。车子驶近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躺在路边茅草上,身边坐着一个30多岁的农村妇女,一圈人正围着她们在着急。

  当车子从她们身边驶过时,车上的人看清那女孩子身上盖着一件破衣裳,身下铺着茅草,双眼紧闭,脸色蜡黄,鼻子里不时地往外流血,已经奄奄一息了。

  孩子的娘坐在地上,抚摸着孩子的小脑袋,悲痛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周围的人同情地看着这对母女,都没有什么好办法。“停车!”毛泽东突然叫道。

  司机周西林把车刹住,毛泽东第一个跳下车,大步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摸摸孩子的手和额头,问:“孩子怎么了?“病啦!”女人泪流满面。“看来病得不轻,多长时间了?”“三四天了,起头轻,越来越重。”孩子的娘擦了擦眼泪,声音颤抖地说。“怎么到这村来啦?”毛泽东着急而关切地问。“打算去找个医生,可是孩子快不行了。”说着孩子的娘又哭了起来。

  是啊,在这深山僻壤,穷人有病,一无医,二无药,三无钱,多少人不都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死去了。这时,毛泽东猛地回头,朝车上看,大家看到他的眼圈泛红。

  “我在这里。”朱仲丽医生在毛泽东身边说,长期跟随毛泽东的经历,使她明白了毛泽东的想法和意图。

  “快给这孩子看病。”朱医生用听诊器听,量了体温,然后问孩子发病的过程。“有救吗?”毛泽东问。“有救。”“好,一定要把她救活!”毛泽东顿时放开声音。

  “可这药……”

  “没药了?”毛泽东又显出紧张担心的神色。“有是有……只剩一支了。”“什么药?”

  “盘尼西林。”“那就快用。”“这是进口药,买不到,你病的时候我都没舍得用,不到万不得已……”

  毛泽东对朱医生的犹豫有些不耐烦,他生气地说:“现在已经万不得已,人命要紧,你马上给孩子注射!”

  朱医生将那支珍藏很久没舍得用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用给了生病的孩子。接着,又注射了两支别的药。然后给孩子擦了擦脸,用纱布紧紧扎住耳朵上的动脉。

  朱医生打过针,用水壶喂那孩子水。那时候抗生素是很稀有的,所以很显特效。工夫不大,孩子忽然抬起眼皮,轻悠悠地叫了一声:“娘!”

  那女人呆呆地睁大了眼,泪水哗哗地往下流。忽然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哭叫着:“菩萨啊,救命的菩萨啊!”

  毛泽东两眼泪花迷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忙转身吩咐朱医生:“你用后面那辆车送这母女回家吧。再观察一下,孩子没事了你再回来。”

  后来,每当谈到那个孩子和流泪的母亲,毛泽东眼圈总要泛红:“也不知道那孩子现在怎么样了?把她带来治疗一段就好了……”他多次感慨:农民缺医少药,闹个病跑几十里看不上医生,要想个法子让医生到农村去。吃了农民种的粮就该为农民治病么!

        二怕血。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毛泽东身经百战,指挥战役大大小小何止千百次?战场上哪次不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毛泽东的亲人和战友牺牲的有多少?那长长的名单证明毛泽东从来未在敌人的凶残面前有丝毫恐惧和退缩。

  毛泽东怕血是从某种意义上讲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爱护和珍惜,表现了其性格中悯善悲慈的一面。

  刚进北平,毛泽东住在香山双清别墅。当时一起在山上住的还有不少中央领导人,其中有不少是行伍出身。这些将军都是子弹堆儿里钻出来的人。听惯了枪炮声,都是几天不打枪手痒心痒全身痒,现在一下子没仗打了,耳边只剩下莺歌燕舞,自然很不习惯,也很不适应了。

  不久,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痒的法子。香山有的是麻雀,打吧!不知是谁挑头开了第一枪,于是大家都可尽情一试身手了。

  那时还没有什么野生动物保护法,世界上也没有绿色和平组织,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中国的解放战争还在南方猛烈进行,死几千人都不算什么,何况打几只鸟?于是砰砰叭叭的枪声便打破了香山的宁静。

  一天,毛泽东开会回来,刚下车,正有几名警卫干部打了麻雀回来,他们枪法好,打了很多,拴成一串,兴高采烈地走过来。毛泽东听到喧笑声,朝那边望了一眼,只是随便望了一眼,突然停住了脚步。那几名警卫干部见到毛泽东,礼貌地停止喧哗,放慢脚步。

  毛泽东眉梢抖动了一下,渐渐皱拢,习惯地吮吮下唇,问:“你们拿的什么呀?”

  “打了几只家雀。”一个人将那串麻雀举向毛泽东,这样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鸟羽上沾满的鲜血,甚至有一滴血被甩了出来 53 37517 53 20222 0 0 5430 0 0:00:06 0:00:03 0:00:03 5430滴落到毛泽东脚下。

  毛泽东面孔一抽搐,显出大不忍的悲戚神色,退了半步,突然以手遮脸,喊起来:“拿走,拿开!我不要看。”那人吓得赶紧将滴血的麻雀藏到身后。

  “谁叫你们打的?”毛泽东皱紧眉头责问道,“它们也是生命么,麻雀也是有生命的么!它们活得高高兴兴的,你们就忍心把它们都打死了?招你们了惹你们了?”几个人无言以对。

  “以后不许打,任何人不许打!”

  “是首长们先打的。”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悄悄解释,“后来大家打跟着打。”“今后任何人都不许打,什么首长不首长,告诉他们,我说的,任何人都不许打!”此后,那些疲于奔命的麻雀,又有了安定宁静的生活环境,得以自由歌唱翱翔,热热闹闹地繁衍子孙。

      三怕喊饶命。

    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对于穷苦人的讨饶,他总是心存不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又确实是怕听人喊饶命。

  毛泽东怕听人喊饶命,却不像寓言中那个农夫将冻僵的毒蛇暖入心口窝那样是非不分。无论蒋介石或者其他敌人怎样喊饶命,毛泽东的回答却是“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陕北时期,是革命斗争生活最艰苦的年代,有名警卫战士受不了苦逃跑了。警卫战士逃跑不同于一般作战部队的逃兵,那是知道不少秘密的呀,泄露出去还得了?

  警卫部队立即调动人马追捕,终于将那名逃兵捉住,捆了回来。战士们本来就憎恨逃跑行为,何况为了追逃兵大家受了不少劳累,担了不少的心,一肚子的火正等着要发呢。“揍那个龟儿子!”“毙了狗日的!”

  愤怒的吵叫惊动了毛泽东,他走出窑洞,看到了押过来的逃兵。那逃兵年纪不大,长了一张娃娃脸,脸色煞白,鼻涕眼泪涂得满脸都是。身上脏兮兮的,本来就吓得抖个不停,当一听到喊要枪毙,一下子哇哇地哭叫起来:“饶命,饶命,饶命呀!我不是投敌呀,我实在是想家啊,求求你们饶我一命吧!”

  毛泽东本来是很痛恨叛变,憎恶逃跑的。可是,目睹这个不是投敌的小逃兵被抓回来的惨样,他竟悲怜地皱起眉头,眼圈都有些湿了。他扬起一只手喊:放了放了,快放了他!

       “他是逃兵!”“这小子坏着呢。”

  “哪个坏?”毛泽东依然皱着眉头,“他还是个娃娃么。快放了,别把娃娃吓坏了。”一名干部不服气:“这么严重的问题,不判不关还放了?不执行纪律就带不了兵。”

  “只有你会带兵?”毛泽东换上温和说服的语气:“孩子小,刚参加革命,没吃过苦,受不了罪,想家。你再关他他不是更想家了?他又不是叛变投降,他就是小么。快放了,多做点好吃的就少想点家,听见没有?”于是,这名逃兵被放了。不但没受任何处罚,反而连吃几天小灶,当然,这名警卫战士再也不曾逃跑。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微信号:casgtva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