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悟石书院】修身养性的爱好和写字的布局

2018-02-01 野莽 中科国腾CASGTVAC

书法,不简单只是墙壁上的风雅,桌案上的闲情,它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烙印,是中国人最远古的图腾,化不开的民族情,凝成一滴笔墨的浓重。


书法不仅是练字,更是一种修心

在传统的观念中,书法仅仅是练字而已,但真正的书法,其实更是一场身与心的修行。从笔墨纸砚,到作品装裱,都是书法者的一种历练。

静心,是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追求,愈是成功,愈难心静。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正是对静心的孜孜不倦追求。在当下,生活节奏加快,越用力去奋斗,就越会感觉焦虑,每天带着焦虑生活,就很难收获生活的快乐。返璞归真之乐,于今时今日是可遇而不可求,去何处寻找这种净土?悟石书院正等待你前来寻觅。
        悟石书院为生活在城市的人打造放松自身,释放压力的空间。下一次,期待有品味的你前来,共享书法静心之美。

书法是一种抽象、想象的线条艺术,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生在中国,也许不是位画家,但肯定是位书法家。”他是被中国书法那线条的艺术质感所打动。凡艺术都有吸引人、感染人伪魅力,如楷书的庄严稳重、草书的跳跃飞动、隶书的宽博大气、篆书的婉转缠绵,令人冥思神飞。艺术就象香水,在洒向别人的同时感染自己。

书法,思想寄托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可是却是一种寂寞的归宿,是一种空虚的载体。而书法,则是精神与思想的寄托。人在衣食无忧之后,精神生活成了人生的主要支柱。精神的愉悦和精神享受是每个人面临的大课题。当你烦躁时,郁闷时,无聊时,伤感时,拿起毛笔任情挥洒,自然会心地净明而海阔天空,何其美哉实!

练字、炼人 

字习书法者须天天临帖.而在临帖时须将全身之力通过腰、肩、臂、手的协调之力聚于笔端,在“八面出锋”于纸上挥洒书写时带动了指、腕、肩、腰筋骨的锻炼,日久天长就可在练字的同时不经意中強健了筋骨,延缓了衰老,增强了体质。朱德元帅晚年得了胳膊酸麻症,严重时连拿筷子吃饭都成了问题,后在董必武的健议下,每天奋笔书写大字数小时,半年后胳膊恢复了正常,至近百岁而寿终。

入静、调气 

由于人在书写时精神集中,心无杂念,高度放松,凝神入静,心、脑、手完全集中在对点、画的揣摸和书写,呯吸会随着运笔的缓、急、顿、挫自然而然地将“丹田”之气调匀,气息通畅即“通则不痛”。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

书法作品由正文、落款及印章三部分构成,将其三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总体的安排,即为布局。创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四周留空 ,行间透气

书写内容不可写满整张面,四周适当留出一定空白,形成白色边框,作品便形成整体。同时字与字之间也应适当留空,其字距小于行距,行距小于边框,以显空灵。书法作品按传统习惯为纵行排列,从上到下,从右至左书写。首行不需空格,首字应顶格写;末行不宜写满,末字下应留有适当空白。作品一般不用标点,繁体字与简化字不要混合使用。

2、首位呼应,字守中线

一幅作品的正文中第一个字与最后一个字,即首字与末字,应略大或略重于其他字。首字领篇,末字收势,极为重要。同时,每个字的中心位置都应在每一格的中心线上,这样才能做到“横成排、竖成行”,作品才能更加整齐。

3、大小相宜,轻重适度

作品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其一定的大小、轻重及形状,不可强求完全相同,但应做到整幅作品中没有“特别突出、极其显眼”(即特大、特小、特轻、特重)的字,尤其是楷书,做到大小相宜,轻重适度,整体协调。

4、字体一致,格调统一

作品正文中所有的字都应是一种相同的字体。也就是“颜体”作品中都是颜体字,决不可以将“柳、欧、赵”等字体中的字进行拼凑。书写中,其用笔、结构的方法完全一致,达到格调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须做到形态各异,轻重有别,大小相间。尤其一幅作品内相同的偏旁部首,相同的字,应注竟变化,以避免雷同。

5、字大款小,字印相映

一幅书法作品,落款的字应小于正文中的字,楷书作品可用楷书或行书字来落款,特别是用行书落款,还可求得变化的效果。印章多用名章及启首章。姓名章与款字大小相适,一般略小于款字,钤盖于落款的下面,若用两方,则两方印章之间空一方印章的位置。启首章形式多样,可大可小,一般钤盖于正文首字的右边。

说起颜鲁公的《祭侄文稿》,相信有不少看官不知其中的奥妙,第一眼瞧见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为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

悲情所至笔凝噎,无心作书化血泪,要说这第二行书的最大亮点,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说一个"情"字,让所有的技法,都变得不再晦涩难解,作为草稿的《祭侄文稿》全文共234字中,就有30余个涂抹过,而涂涂画画的原因,就是作书之时,颜真卿早已被满心的痛苦所淹没,全然少了平日的淡然谨慎。细细品读,在这悲痛的心迹之间又不失其理趣,实属难得。

 

一、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即以圆笔中锋为主,藏锋出之。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二、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其书法最妙处:一在其字的点画密聚,草成一个块面之处;二在其枯笔连擦写数字之处。这两种现象交相映衬,造成虚实、轻重、黑白之间的节奏变化,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笔“不拘小节”,和结体的偏于松散,形成了颜体稿书风格。

字间行气,随情而变,不计工拙,无意尤佳,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鲁公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三、酣畅淋漓的动感线条

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欲行复止。字与字上牵下连,似断还连,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可谓跌宕多姿,奇趣横生。集结处不拥挤,疏朗处不空乏,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计白当黑”之意趣。行与行之间,则左冲右突,欹正相生,或纽结粘连,或戛然而断,一任真性挥洒。

最为精彩的是末尾几行,由行变草,迅疾奔放,一泻而下,大有江河决堤的磅礴气势。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四、渴涩生动的墨法

此稿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有关。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都处处可见。

 

五、情真意切的流露

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祭侄稿》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它是由真挚感情浇灌出来的杰作,是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极愤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不朽巨制。是在“忘情”状态下的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且线质遒劲而舒和,与沉痛切骨的思想感情融和无间。

此稿原本就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又在心情极为愤怒之下所作,涂改之处增多,但正因为如此,此稿无不传达着鲁公的沉郁痛楚、声泪俱下、痛彻心肝,书写上又无不妙哉,故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临走记得点下方拇指如觉文章不错,转发给更多朋友,传递咱的中国立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于悟石书院,图片来源于文人空间,中科国腾编辑,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中科国腾
微信号:casgtva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