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爱看展览的人总是很瘦?

. VogueMe 2019-09-18


精神食粮,越吃越瘦

绝对值得一看的艺术展览分享


每年3月都是艺术展览大季,从年轻艺术家的实验性展览到世界级大师的巡回展纷纷开幕,城市里的艺术氛围也和气温一起逐渐攀升。在北京,798、草场地附近热闹非凡,第三届北京画廊周也拉开帷幕,共有27家非营利机构和画廊共同为艺术爱好者献上春日大餐。在上海,Prada荣宅和复星艺术中心也会呈现重量级展览。

一睹Vogue Me为你打造的专属展单吧。




理查德·塔特尔:

双拐角与有色木

地点  北京,佩斯画廊

时间  2019年3月16日至4月27日



佩斯画廊将在北京空间为美国著名艺术家、诗人理查德·塔特尔举办个展“双拐角与有色木”,以两组首次面向公众展出的新作呈现艺术家当下的思考与探索,此次展览将与塔特尔在木木美术馆同期开幕的回顾展「理查德·塔特尔:回赠」联合展出。


理查德·塔特尔 双拐角4,2018

木头,纸(彩纸和牛皮纸)

气泡膜,塑料,钉子,丙烯,钉书针

左墙尺寸不限,右墙 30.5 cm × 30.5 cm × 20.3 cm

©️ 2019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供图



“双拐角”与“有色木”系列均创作于2018-19年,作品有着塔特尔标志性的轻盈质感,巧妙调动了空间、光线与材料自身的特质,在观众与作品之间形成某种流动变化着的微妙情绪氛围。作为美国战后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塔特尔对当代艺术的进程有着变革性的影响,他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多次挑战了主流艺术风格及创作惯例,运用最简朴的材料去处理线条、形状、色彩与空间关系等艺术思考的核心问题,以其诗人式感性而敏锐的洞察力唤起观者个人化的感知体验。





马克·奎恩:皮相之下

地点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B展厅

时间  2019年3月8日至5月1日




你看到过很多的面包手吗?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在展出著名英国艺术家马克・奎恩(Marc Quinn)的一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下面这张图片中的“面包手墙”。事实上,马克・奎恩在1991年就创造了他首个《面包手》(Bread Hands) 雕塑系列,在《皮相之下》的展览中,艺术家再次引用这个概念,将创造一个兼具协作性和参与性的艺术装置,邀请观者在美术馆的窑内制作自己的面包手。

作为同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奎恩的作品不断反复探索了艺术与科学、人体、情感以及对美的认知的主题。 这次展览是艺术家首个在中国的美术馆级的展览,此次将带来奎恩跨越三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多个系列作品,研究他长期关注的身份认同的主题。


马克・奎恩《歧路之园》

创作年代:2019

材料:面包
尺寸:每件 180 x 150 cm(高 x 宽)

图片鸣谢:马克・奎恩工作室






路易丝·布尔乔亚:

永恒的丝线

地点  北京,松美术馆

时间  2019年3月24日至6月23日(周一闭馆)



美国法裔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的约49件作品,约10件未曾露面于首站的作品将现身于“松”间。作为这位伟大艺术家在亚洲的首次大型个人回顾展,这次展览巡回两站,开篇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谢幕在北京松美术馆(顺义)。


展览以“切不断的线”这一贯穿她全部创作生涯、极具象征意义的主旨元素来连接始终,展出路易丝·布尔乔亚多个重要系列作品,包括:40年代末期的“人物”系列雕塑,90年代的“细胞”系列装置艺术,还有她生命最后十年的以纺织物为创作核心的作品,以及最为宏伟的、纪念碑式的巨型雕塑——蜘蛛“母亲”系列。


1975年路易丝·布尔乔亚身着她的乳胶制雕塑《Avenza》(1968-1969),后成为装置作品《冲突》(1978) 的部分

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 (ARS) 授权

摄影:Mark Setteducati


而在她早期的绘画作品中,“线”通常象征着头发与扭曲的时间。她的悬挂式雕塑有着这样永恒的矛盾与疑惑:牢固却脆弱,被固定的却可以改变。它们悬挂着,从一个单独的点开始并且只依靠一根线。这样的作品会和以环境清幽而著名的松美术馆产生怎样的碰撞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路易丝·布尔乔亚,《蜘蛛》,1997

钢,锦缎,木,玻璃,布料,橡胶,银,金,骨头

449.6×665.5×518.2厘米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

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ARS)授权

摄影: Maximilian Geuter





赵洋 : 罗马是个湖

地点  香格纳北京,朝阳区机场辅路草场地261号

时间  2019年3月9日至4月28日



这是赵洋在香格纳北京的首个个展,将完整呈现艺术家最新的重要创作。赵洋1970年生于吉林,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绘画的面向是在使用西方绘画材料完成的架上绘画,但他的中国画学院教育背景深深影响了他。赵洋的创作总是复杂的将叙事隐藏、遮盖甚至破坏在矛盾的迷雾之中,"坍塌"是赵洋描述自己绘画时用的最多的词,在画布上做的不是构建,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而此处的"无"已不是绝对的"无",是赵洋所试图寻找的更深邃的模糊之境。


正像他描述自己作画的状态时所说,他更像一个演奏者,在一段即兴的solo中,观察着画面的变化,在其间寻找可能的线索。


赵洋 罗马是个湖 180924

             Roma Is a Lake 180924,2018 

   布面油彩 & 丙烯 

             Oil & Acrylic on Canvas 

             210x210cm | ZY_6820

             ©ZHAO Yang





追踪末日松茸

地点  北京,泰康空间

时间  2019年3月16日至5月19日



展览“追踪末日松茸”的题目引自人类学家安娜·秦的著作《末日松茸》,她考察了松茸这个生长于险恶的原始森林的古老物种与人类世的丰富关联。而蘑菇又在诸多原始宗教、巫术或道教传说中成为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讲述符号。展览尝试把人类世所具有的当代性启示与某些源自非西方文明的哲学性和精神性内涵做以连接,通过松茸,让此刻与彼刻相连。

正是这个被许多人奉为的餐桌上的珍馐启发了这次展览:当我们的文明成为了一场不可重复的试验,我们依然可以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找到共存的契机,并以此去回应那个人类世的未来。本次展览将有五位艺术家郭城、刘月、毛晨雨、铁木尔·斯琴和王凝慧参展。





道格·阿提肯

地点  北京,林冠艺术基金会

时间  2019年3月23日至8月4日


道格·阿提肯,《三个现代人(不要忘记呼吸)》,2018 年

浇铸磨砂树脂、程控 LED 灯及组件、电子扬声器及配件

伊娃·培森胡柏画廊(苏黎世)展场图片

图片提供:艺术家、303 画廊(纽约)

和伊娃·培森胡柏画廊(苏黎世/纽约)

摄影:斯蒂芬·阿尔滕堡


这是美国艺术家道格·阿提肯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次同名个展。阿提肯创作的多媒体作品广泛涵盖多种媒介,融入影像、声音、摄影、雕塑、表演、偶发艺术和现场特定装置。展览展出影像作品《新纪元》等三件装置作品。

阿提肯的艺术作品会将观众引入异境,探索全新的概念和难以言喻的体验经历,作品概念化地呈现了当前世界完全动态及同步的互联性网态,在其他时候也是种极其孤立的景观。





吴山专:

今天后来成了节日

地点  北京,长征空间

时间  2019年3月16日至10月13日



吴山专的绘画展“今天后来成了节日”是长征空间2019年的首个展览,在他的艺术实践中,物流的概念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一直被使用,从1989年的《大生意 /卖虾》开始,到现在的“今天后来成了节日”。这种艺术的物流的组态最终将这个“节日”作为绘画的载体。在“今天后来成了节日”中,吴山专把绘画作为一种抵抗当下倦怠综合症的补救。本展览将展出二百多幅绘画作品。





梁硕:景区

地点  北京,北京公社

时间  2019年3月21日至5月4日



艺术家梁硕出生于天津蓟县,于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这次他将开启北京公社的第二次个人展览—《景区》。对于梁硕来说,“景区”是都市与山野的结合部,而作为概念的“景区”则表达着今人对山水的态度与理解,纠结了古今、时空、意识形态、审美等一系列问题。本次展览将以绘画为主要媒介,并通过将其呈现于为观看营造的具体空间形态中,体现梁硕近几年游走各地山水名胜的经验记忆和思考。





刘诗园:言外之意

地点  北京,空白空间

时间  2019年3月9日至5月1日



1985年出生于北京的艺术家刘诗园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又于2012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她在空白空间的第三次个展“言外之意”呈现了艺术家最新创作的录像、装置、绘画及摄影作品,以此展开其对个体与群体之界限和关联、两者之存在、权益与价值等一系列命题的思考。





“我曾为何物?”

地点  上海,Prada 荣宅

时间  2019年3月23日至6月2日



在Prada基金会的支持下,Prada将在上海百年宅邸Prada荣宅举办由艺术家Goshka Macuga策划的展览“我曾为何物?”(What Was I?) 。荣宅是上海1918年建造的历史名邸,由Prada修缮并于2017年10月重新对外开放。


Walter De Maria

Silver Portrait of Dorian Gray, 1965

velvet, wood, silver

Photo: Attilio Maranzano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Goshka Macuga于1967年生于波兰华沙,现居伦敦。她的工作涉及雕塑、装置、摄影、建筑和设计等多个领域。她在艺术实践中经常扮演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研究员和展览设计师的角色。Macuga称这些与她的实践息息相关的类别“预测了她在艺术史分类学中的地位,并使她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这次的展览“我曾为何物?”是一次万花筒之旅,发生在因技术过度发展而导致人类崩溃的“后人类世”时代。这次意外之旅的主人公是一个由Goshka Macuga设计、并由A Lab在日本制作的机器人,2016年曾在Prada基金会米兰展馆的展览中展出。在这个未来风格的场景中,机器人成为Prada荣宅的唯一居住者。


Goshka Macuga

To the Son of Man Who Ate the Scroll, 2016

Android, plastic coat, shoes in foam, cardboard and linen

Photo Delfino Sisto Legnani and Marco Cappelletti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Giuseppe Uncini

Cementarmato, 1960

concrete, iron

Courtesy Fondazione Prada





草间弥生:

爱的一切终将永恒

地点  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时间  2019年3月7日至6月9日


“大南瓜”又来了。

作为20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前卫艺术先驱草间弥生时隔多年之后再次在中国呈现大展。这次展览为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场地量身定做,将会展出40余件媒介多样的代表作和新作品,最为观众所熟知的“无限镜屋”和高达三米的户外南瓜雕塑,以及“我的永恒灵魂”十周年系列等等都将呈现。

多件大型沉浸式、多反射场域装置作品很可能是春季假期中的最佳打卡地。也为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角观看艺术作品,再次进入草间弥生开拓了70余年的艺术次元。


无限镜屋——我永恒的灵魂熠熠生辉,2019(内景)

“草间弥生:爱的一切终将永恒”展览现场图,

复星艺术中心,2019

©YAYOI KUSAMA 图片版权:上海复星艺术中心

图片由东京/新加坡/上海大田秀则画廊提供





时间谱:

庞涛与林延

地点  上海,藝術門,江⻄中路181号1楼

时间  2019年3月23日至5月20日



双人展《时间谱》聚集了中国艺术家庞涛(出生于1934年)与林延(出生于1961年)分别创作的跨度超越半个世纪的作品。

作为来自同一家庭的两代艺术家,她们的作品在其时代背景、媒介选择和⻛格语言上都各不相同,展览在线索上将其创作实践所处的两条时间线相互重叠交叉,以物体化的时间分支来带出相互独立的实验、探索与成就,在突出其各自特点的同时,亦以音乐、色彩、空间、材质和光线的整体节奏来贯通展览空间,将传承与差异间的微妙关联及反差化为多维和立体的时间谱系。

展出作品在整体上精选了庞涛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以提供探测其创作具体语境与表现方式的入口,并特别呈现了70年代中期和后期作品的两组对比和关联。




编辑  Emma Guo

资料提供  相应艺术机构、北京画廊周



更多文章

MORE LIKE THIS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