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寿之乡的诗经时代

2017-10-26 乔呆呆 老家山西



有很长一段时间,好多人以为我的老家是寿阳的,大概是因为那会儿,《老家山西》经常刊发一些寿阳的文章,而且,我谈起寿阳来,貌似很熟悉的样子。但说实话,直到现在,我听寿阳朋友说话,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全神贯注,才能约莫听懂他们的语言。


也有很长一段时间,好多人以为我和寿阳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但今天我郑重声明,直到现在,我从没从寿阳拿过一分钱的好处,之所以如此喜欢寿阳,全都是因为一帮君子之交的朋友。也就是这帮朋友,让寿阳的乡村一步步撩开了面纱,逐步成为我们这些闲人喜欢驻足的地方。


20131026日,老家山西第一次走进寿阳,那是老家刚刚上线不久,四年来,我们无数次走在寿阳的土地上,结识了一个个老朋友新朋友,这些朋友陪着老家一起走,一起开心,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写一点这种回忆文字,应该不算很矫情,是吧?


1

祁寯藻


和寿阳的结缘,来自祁寯藻。


祁寯藻是寿阳的名片之一,当然,说之一,肯定是寿阳有很多张可以亮出来的名片,比如长寿,比如茴子白等等,但我看中的,恰好是这个很难书写的祁寯藻。


(祁寯藻画像)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年,我策划过一次活动,叫做“大家学堂”。我和同伴们精心选择了山西各个地方有风骨的文化大家,提炼主题,现场讲解座谈,以期达到弘扬完美人格,塑造山西精神的目的。寿阳祁寯藻,自然是我们选中的目标。那次座谈会,我确定的主题是“品若梅花香在骨”,出自祁公一副对联。祁寯藻大家都熟悉,晚清名臣,三代帝师。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做“天地民心”,可惜没火,寿阳人至今仍觉遗憾。


座谈会我们请了社科院的赵俊明、李卫民,太原市委宣传部的马峻敏以及一些媒体的朋友,寿阳方面很重视,新闻中心的苏静女士、旅游局的蓝玉萍女士忙着招呼大家,县委宣传部部长傅艳红亲自到场,研究祁寯藻的一些地方文化名人也悉数出场。这样的座谈会,由于是民间主办,所以大家比较放得开,气氛很融洽。座谈会结束后,我们一起参观了祁寯藻文化园。这是一个刚刚兴建的园子,很大,很大,介绍说是有几千亩的样子。我们去的时候,翰林大道、石书等都已成景,还有一些仿古的建筑。只是,当时感觉太空旷了,反而缺少了核心。后来才去了祁公的旧居,那是一座非常普通的院落,当时想,这应该才是园区的核心呀,即使院落再破败,那也是这位赫赫有名的帝师居住生活守孝的地方。


好几年没去了,想必这个园区应该已经找到自己的方向。


(祁寯藻文化园)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寿阳返回太原的路上,同行的寿阳老乡介绍我们在南燕竹停留,吃当地有名的“蛤蟆含蛋”。所谓“蛤蟆含蛋”,其实就是夹肉饼。不过不是普通的夹肉饼,夹的肉不一样,是薄薄的几片猪头肉。当地人说只有这里的“蛤蟆含蛋”才最正宗,而且店家很拽,说是一过中午,就买不到了,只能等第二天。猪头肉很鲜美,刀工也好,切得纸一般薄,凑到眼前看太阳,油亮油亮的,透明。前两天看央视拍的纪录片,师傅正在煮猪头肉,主持人问师傅:你往这锅里放的什么调料?师傅晃了晃手里的一个黑色的调料包,很神秘地回答:这,不能告诉你。随后镜头闪过,一排做好的“蛤蟆含蛋”摆在盘中,张着口,仰天而望,还真像是一群蛤蟆,嘴里叼着透亮的猪头肉。


(夹肉饼)图片与实物有偏差,来源于网络


2

二狗们


张罗祁寯藻的座谈会,我们见到的最忙的人,是苏静。这是一个干练的女性,当过兵,能喝酒。但忙乱之余,苏静反复说,我们陈部长临时有事,不能过来,很抱歉。陈部长是谁?其实那会儿,我一点不了解。座谈会结束后,很快流行开微信,不知不觉就加上了这个陈部长,微信名叫“宅心人后”。


从微信上看,宅心是个很有范的人,每天在朋友圈发“自题浑相”打油诗一首,打油诗写得很优雅,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片,感觉是个精致的文艺青年。那两年,我每天要写一篇“乔呆呆早上好”,遇到需要调侃的对象,往往用“二狗”这个名字替代。微信久了,才知道,原来宅心有个乳名,就叫二狗。呆呆和二狗,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亲近。


第二次去寿阳,是因为当时我们设想做一款能代表山西的特产文创,做农产品的文创,自然想到祁寯藻,那是写过“马首农言”的大家。这一次,才算是认识了宅心。


见面是在他的办公室里,两杯新上市的绿茶,一口浓浓的寿阳方言。原来宅心已不是青年。不过,这家伙办过报纸,做过设计,搞过广告,七步成诗,书法了得,经历丰富得让人嫉妒。说到文创,他还拿出他曾经的作品,一款款设计精心的农产,顿时让我们对自己的想法有点气馁。


一来二往,和他们就熟络起来。原来宅心、苏静、蓝玉萍等,不仅仅是同僚,而且也是很谈得来的朋友,我们在一起,说老家,聊乡愁,有一次在一家农家乐吃饭,大家盘腿坐在炕上,亲如一家人。于是后来,我们就以亲人相称。


老家一周岁的时候,我们在陶园庆祝,寿阳的这些朋友都来了,而且带来了他们当地的茶食——油柿子。油柿子是一种点心,松软可口,是那天晚上最叫好的吃食。当时我还想着怎么去推广它,但现在有一家叫做韩愈食品的公司在加工这种茶食,网上卖得据说很不错。庆典中,和他们同来的樊海燕女士,给我们带来一阵热舞,艳惊四座,然后大家拼命地喝酒,我喝多了,他们怎么回的,到现在一点记不起来。


后来,苏静又给老家介绍了一个朋友,大山。我们曾约苏静来太原聚聚,一起吃羊肉。但到今天,羊肉依旧没有吃成。蓝玉萍家老人辞世,我们委托苏静随一份礼,但蓝坚决不收。或许,大家想保留的,只是这一份很纯真的君子之交吧。也好。


迷茫的时候,我便微信求樊海燕给卜一卦,她不多言,让我传去几个数字,然后认真地回传:有贵人相助,八月后渐好。


3

林家坡


林家坡是寿阳西洛镇的一个自然村,距离后沟不远。小明刚开始给我说起这个村的时候,我问他,那地方有水吗?他说没。没水的地方缺灵气,我也就没当回事。再后来,小明反复讲,说他已经在收拾一家古院落,快完工了,无论如何得去看看。于是就去了。


(林家坡)摄影@吾言


林家坡是典型的黄土地貌,去的时候是春天,杏花开得正紧,满沟满山,在黄土塬的衬托下,挣扎得耀眼。小明的院落,据说是林家一个武举人留下的老院子,保留基本完好,正在修缮。那会儿,我们对民宿的概念,还是朦朦胧胧,但一心地想在乡村中有所作为,于是答应了小明,帮他一起把这小院做起来。


(林家坡)摄影@吾言


小满那天,老家组织的游学队伍和宅心、文化馆的白馆长率领的古村落探访团汇合在林家坡,大家在一起畅游,种庄稼。随队的吾言老师,还拍了一组惊艳的摄影作品。之后,大家坐在西洛镇政府的会议室里,就乡村旅游进行座谈,宅心兄当场赋诗一首,激情满怀地宣读。当地的文人们泼墨挥毫,只是我们的队伍里,能拿得出手的书家几乎没有,关键时刻,高海平勇敢地站了出来,浓墨重彩描摹了一句: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后来林家坡客栈正式开业,这是老家介入乡村民宿的第一站,我们踌躇满志,想要以此为基地,做一场诗与远方的田园梦。宅心、蓝局长还有文物局的领导又过来捧场,少不了许多的激励与赞美。


(林家坡)摄影@吾言


再后来,冯骥才先生又到后沟,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回顾与展望。在后沟,我们向冯先生介绍了林家坡的情况,冯先生很认真地听,并嘱咐助手,把这些记下来。


林家坡造的梦,成为老家一段美好的记忆,也成为老家这几年致力于乡村建设的理想追求。只是,我并没有想到,就在林家坡之后,寿阳的朋友们也种下了同样的理想。


4

梨园村


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对林家坡并未能介入很深,只有小明在兢兢业业地耕耘,并不时传来寿阳方面对他进行各种政策支持的消息。突然有一天,宅心兄很神秘地在电话里告诉我,还有一个很好的村落,建议我们抽空去看看。这个村落,就是梨园。


(梨园村)


梨园在寿阳边上,藏在大山里。带领我们去的,除了宅心他们,还有一个美女@小胜于蓝。这是她的老家,她的父亲,曾经是这个小村庄的带头人,正是她父亲领着乡亲们打通了通向外面世界的路,也因此,@小胜于蓝这个洋气的姑娘,能够对这个小村庄有着浓厚的感情。梨园回来后,我曾经写过一段话,在此摘录几句贴出来,算是对梨园的回忆。


有一个地方,它几乎还原了记忆中的所有故乡符号。扑面走进,你甚至会错乱地问:这是哪里?我是谁?等等之类的玄妙问题。


这个地方隐藏得好。你开着车顺平坦的油路行驶,然后不经意地一转弯,拐进一条满地金黄的乡间小道不一会儿,就看见那错落的石板房依山傍水,迤逦地伸向远方。


是的,这地方有山。而且不是那种光秃秃的山,是漫山遍野黄红绿缤纷的山;是一嘟噜一嘟噜醋溜溜刺激你味蕾的山。


(梨园村)图片来源@寿阳文化


这地方还有水。今年天旱,水不大。但水还是顺着那条河沟不屈地流淌,在茂密的草丛里,你可能过一会儿就找不到它,但再过一会儿,河水聚集,竟也在青石板上哗哗哗地流着。


还有泉眼。不过你得仔细瞧。看见一片湿漉漉的草地,你便可以蹲下来,看那泉水冒着泡从地底下渗出。


房子也是典型的太行山里的石头房,铁红色的石板,平展展地,好像机器磨过一样。


当然必须是柴屝。用山里的木棍扎起来,推开吱呀呀响。


柴屝推开后肯定会出来一满脸深刻皱纹的老人。院里晾晒的是红豆,土豆,金黄的玉米。你说卖点吧,老人会憨憨地说,卖啥呀卖啥呀,想要了给你抓点儿。


(梨园村)


村里的老人精瘦,可能在巷子口或者南墙根坐着,如果是饭点儿,他们一色地端着海碗,碗里是清淡少油的面条。看见外乡人,旁边有人撺掇,来来,你猜猜他有多大?60?不对,70?不对?80?竟然?八十多了!!你和他掰掰手腕。哎呦!厉害!还真掰不过!


村口还有养蜂人。蜂箱一圈摆着。蜜蜂嗡嗡嗡地飞,杂乱。你思绪也杂乱:这是哪儿?这是哪儿?


梨园让我们见到了寿阳乡村的另一面。


之前,因为林家坡的缘故,印象中的寿阳乡村总是黄土、窑洞、沟壑。包括我们曾经去过的景尚乡。景尚乡靠近松塔水库,沿着黄土悬崖转悠,七拐八拐,从乡里可以到达水库边,景尚乡史书记是个人物,他指着水库里面的小岛,给我们勾勒出一派田园风光。后来,史书记调到晋商重镇宗艾,还有微信来往,希望我们到宗艾看看。


这期间,我们也曾到过西草庄,潇河岸边,松塔水库旁的一个古村落,只是,村落几乎废弃,村里给村民们都在新村盖了楼房,村里的古院落次第展开,但荒草萋萋。当时想,如果有资金,这个地方一定会焕发活力。好几年不去,不知道现在变成什么样子,后来,村里的书记加上了微信,说他们的乡村旅游发展很好。很好,那就好!


但梨园和这些村都不一样,它让我们看到的,则完全是太行山里的风景。这大概就是宅心等极力推荐的原因吧。


5

华泉村


梨园归来没多久,宅心再一次相邀,这一次要到的是华泉。


华泉村位于寿阳、昔阳、榆次交界处。村旁有一条河,叫做木瓜河,河水很清,去的时候,水不小,哗哗哗地流着,河边小树林里,有城市来的驴友在休憩烧烤,靠近水面的大石头上,农妇们在河里涮洗衣服。沿着河边走,听着河水的流淌声音,这是一种享受。河道里,还有一座废弃的水磨坊遗址,引水槽还在,只是磨坊坍塌了,估计稍加修整,又能恢复那只有电视里才能看到的江南小景。


(华泉村)摄影@吾言


村庄保持着非常原始的风貌,石板路,石头房。村里还有一条“文革”时修的水渠,据说当时也是一个大工程,要把木瓜河里的水,一直顺着水渠引过来。


(华泉村)摄影@吾言


村庄的建筑基本是沿着三条沟依山而建。站在沟的一侧,向对面看过去,层层叠叠,绿树掩映,很漂亮。悬崖边吊着一棵树,当地人说,这就是木瓜树。木瓜结的有拳头大了,绿的。有一处院落,你得顺着一条悬崖边的小道溜过去,小道干净整洁,两旁还开着不知名的山花,走到顶头,推开一扇破旧的木门,然后豁然开朗。同行的李老师瞬间喜欢上了这座院落。村口还有一个油坊,前两年刚刚坍塌,里面的榨油设备还在,是手工土法榨油,原汁原味。


(华泉村)摄影@吾言


这次去华泉,宅心又介绍了一个新朋友,做旅游的聂总。聂总是寿阳当地人,企业做得很有实力。不仅有旅行社,而且他在华泉村有几百亩地,种植绿色蔬菜。寿阳城里人,有好多在他这里认养菜地,聂总负责种植,蔬菜直接送到城里,城里人当然也可以来体验,游玩,采摘。聂总有个理想,想在华泉村深耕,做民宿。宅心介绍的自然又是同道中人。


(华泉村)摄影@吾言


考察过三次华泉,每次去都喜欢得不得了。后来,宅心就开始认真了,有一次,他召集我们开会,同去的还有聂总以及宅心的朋友李海江。宅心很郑重地介绍了他对于乡村旅游的看法,想让大家团结起来,打造一个寿阳的诗经时代。那会儿,大家群情激奋,四五十岁的人啦,燃烧的却是青春理想的血。


但现实很骨感。再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能参与到这一宏大的构想中去。


6

南东村


直到前两天去南东村。


之前我们去过南东村,这是潇河边上的一个古村落,距离太原只有一个小时车程。吸引我们去的原因是因为南东村竟然保留着几十座古朴的地窨院,当地叫做“圪洞院”只是当年我们去的时候,村落很乱,圪洞院常年失修,有好多已经破败。


(南东村)摄影@贺子毅


前两天寿阳的@一米阳光发微信,说要在南东村搞乡村旅游节,还要认领圪洞院。建议我们去看看。还几年不去,还真想看看圪洞院现在的状况。


南东村是旅游局的扶贫村,蓝局长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那天在村里,我们又遇见了,蓝局长说,圪洞院状况继续得到修整,就在昨天晚上,一处圪洞院里的窑洞,因为下雨,又塌了。在旅游节开幕式上,蓝局长发表了一次深情地演讲,她不看稿子,一字一句,朗诵一样。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一次讲话。


(寿阳县旅游局局长蓝玉萍的讲话深情热烈)摄影@虫子


在南东村,又见到了宅心、聂总等。好久不见,都还那么精干。宅心嗓子发炎,不能多说,但还是告诉我,这两年,南河村发展了,做了几处院落;华泉村聂总正在装修一处院子,很快就能开张;梨园村盖起来一处民宿,已经营业;李海江正在蔡庄水库旁他的老家收拾老院,明年也能开张……


所有这些地方,都是我曾经去考察过的,我心里明白,当年宅心邀约我们去这些村落,当然是有目的的,只是,机缘不够,我们至今没能参与到他心中那宏伟的诗经时代的构想中。


(南东村)摄影@贺子毅


遗憾归遗憾,不过看到他们,这一群有理想的同道中人的努力,还是很欣喜。尤其是华泉,我们已经约好,等今年冬天,一定去那处院落里再看看,体会一下聂总的民宿情怀。既然是诗经时代,那送他们一首“风雨”吧。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乔呆呆看戏

襄汾的味道

如果不来山西,你根本就了解不了中国



老家电台,每日有约。今天为您讲述的故事是:面带刺青的大将军——狄青。


统领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脸上一直保留着表示地位低下的刺字。他说:“我本就是出身贫寒的人,因为努力杀敌为国出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愿意留着脸上这些字来激励自己,同时也激励那些出身贫寒的将士杀敌立功。”


点击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不听一下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