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万荣遇上襄汾

2017-10-31 乔呆呆 老家山西


乔呆呆和仵国安先生录的襄汾笑话和万荣笑话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1327gf7oc0&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注:视频总共五段,第一段是呆呆自己录的襄汾笑话《精明话》,后面四段则是@仵国安先生所录的万荣笑话,分别为:《万荣笑话之闪火车》、《万荣笑话之播音员》、《万荣笑话之论理你该叫我姑姑》、《万荣笑话之飞云楼与黄鹤楼》。


什么叫万荣精神?

呆呆求国安一段笑话,

国安毫不犹豫就是4段。

这就是万荣精神!



万荣人“诤”气,襄汾人呆气。万荣人“诤”气如今天下闻名,但襄汾人的呆气好像知道的人不多,虽然知道的不多,但当襄汾人遇上万荣人,那一定是……(嘿嘿嘿嘿)。


1

“诤”与“呆”


说两个真事。


有一年参加建设厅的一个会,会议休息时,一个好像是万荣的同志在讲万荣人的“诤”气。他说:话说有一个万荣老汉,这天在麦地里溜达,突然听到一声呵斥:诶,我说,你咋跑到我家地里瞎转悠,踩坏了我家麦子咋办哩?这老汉一听,连忙说:好吧,好吧,我走出去。然后,又听见一声呵斥:给我站住,你还走出去,踩了一遍还不行,还要踩第二遍?这老汉只好站住,问:那你说咋办?就只见麦地主人走了进来:我家的地,只有我能踩。你等着,我背你出去。


这时一个襄汾老乡说了,万荣人“诤”,可我们襄汾人“呆”。我也给你们讲呆呆的故事:话说呆呆这天掏茅粪,小心翼翼地用粪勺往粪桶里倒,可还是一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一点,媳妇在旁边数落:你就不能小心一点?呆呆一听就火了,拿起粪勺就往粪桶里杵,边杵边恨恨地说:我让你溅,我让你溅,直到溅得满身都是。


普通话听不出地方笑话的真正韵味。幸好讲这两个笑话的,都是当地人,边讲边做动作,惟妙惟肖。逗得旁观者哈哈大笑。



还有一个事。四年前在万荣开会。同行的襄汾人李琳之先生和万荣当地一个文化学者坐在一个桌上吃饭。席间说起介子推的故事。万荣人说,我们孤峰山,又叫做介山,就是介子推背着老母亲隐居的地方。李琳之先生说,在我们襄汾汾阳岭下,有汾阴洞。应该才是介子推隐居之所在。好嘛!万荣人当然不同意,于是两个人引经据典开始争论。不过,我们是客,人家是主。李琳之先生当然不好意思太过于激烈。于是两个人握手言和:诶,不管怎么说,反正介子推是咱晋南的,不可能跑到介休,你说是吧?满桌人开心极了。


2

说笑话


万荣人的“诤”,集中凝聚在《万荣笑话》里面,前些年,据说是山西日报社的一个万荣人最先把《万荣笑话》编辑成书,那些年,我开着一间小书店,卖了不少。而且,但凡是万荣老乡,一见面,一喝酒,好像都能够出口就讲“万荣笑话”,地地道道的万荣方言,原汁原味。


襄汾人的呆,也有有心人收集,有一年我去襄汾宣传部采访,遇见杨部长,他给了我一册刘润恩老人编写的《襄汾七十二呆》以及老人办得一本杂志,杂志名字就叫做:呆呆。回来后,我看得津津有味,所以给自己起名也叫“呆呆”。只是,万荣人人人都能上口万荣笑话,但襄汾人,如今能说呆呆故事的,很少很少。


其实,不论是万荣的“诤”,还是襄汾的“呆”,笑话的背后,不过都是一个地方深厚文化的诙谐性反映罢了。


3

说民居


万荣有个村,叫做阎景村。现在,知道阎景村的人估计不多,但一提李家大院,还是有所耳闻。那一年我们去阎景村,接待者见了我说,姓乔?你们乔家大院,那算什么呀?你好好看看我们李家大院!李家大院,的确名不虚传,甚至名声远远不如实地更令人震撼。同行者有太原理工大学的李永福教授,他研究晋商,他说,晋南的晋商,无论规模还是实力,还是从当时税收额度上来看,远远比晋中晋商更强。李家大院就是一个反映。当年李家的生意走西安向西北三边发展,可以算是晋南晋商的一个普遍的商路。李家以慈善闻名。所以,善文化,是李家大院目前着力打造的一个文化品牌。以李家大院的故事为背景,实地拍摄过一部电视剧。当年我们看了这部剧的片花,很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一直不见播出。


李家大院


襄汾也有一个村,叫做丁村。知道丁村的,大概不少,因为课本上有。但那是讲石器时代的事情,讲丁村人的出现,有力地反击了所谓的文明西来说等等。其实,丁村也是一个更加传统的古村落。明清院落保存完好的就有40多座。我还在报社的时候,曾经带人去采访过,同行者一进丁村,立马说:哇,要是丁村宣传好,哪里还能轮到你们乔家大院呀!


丁村民居


这话,怎么和李家大院说的类似?不过拜托,我虽姓乔,但乔家大院哪里能成为咱家的啊!


说到丁村,还有一个小故事。前年冬天我带一些人去丁村,在售票口吹牛,说我是周易的同学,能免票不?周易是陶福海先生的公子。陶先生是文化学者,丁村考古发现的大功臣,一辈子住在丁村,对丁村那是了如指掌。可没想到售票员瞟了我一眼说:周易的同学?我咋不认识你?一句话问得我好没面子,我说,周易的同学你能都认得?售票员说,是啊,我是他妹妹。


结果,票还得照常买。你看我们襄汾人是不是很“呆”?


4

说楼


万荣有楼。最著名的当然是秋风楼。登上秋风楼能看汾水浩浩汤汤入黄河,怪不得当年汉武大帝能写出著名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楼


万荣还有一座楼叫做飞云楼。《万荣笑话》里讲过,说一个万荣人和一个武汉人在火车上遇见之后吹开了牛皮,武汉人说:黄鹤楼天下第一,高不见顶呀。万荣人说:我们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子插在云里头,那年差点把美国的高空无人侦察机撞下来。武汉人又说:去年我们黄鹤楼上跳下一个人,三十分钟才落地!万荣人说:去年我们飞云楼上也跳下来一个人,可警察却说他跳下来之前就已经死了。武汉人问:那他是怎么死的?万荣人说:他是被饿死的!楼实在太高了!


古代的楼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飞云楼在万荣县城,那年我们住在万荣宾馆,推开窗户就能看到。说飞檐翘角,古色古香,那绝不在话下。但要是说高,可就真让你失望了。


飞云楼


襄汾也有楼。汾城鼓楼。汾城是我上学的地方,印象中,我就觉得鼓楼很高,和万荣人吹牛的飞云楼一样。和同学们走在汾城街上,找不到同伴了,最后相约的,肯定是在鼓楼下会面。汾城,自不多言,历史文化名镇,我曾经写过一篇《被冷落的珍贵古城》,说的就是这座被从县城降格为乡镇的老城。前年过年带女儿去,正下着雪,鼓楼在乱雪中矗立,还是那么挺拔。只是,街面上原来的石板路换成了新的,走在路上,有点异样。


汾城鼓楼


5

说古


万荣人讲古,要从女蜗、黄帝说起。秋风楼所在的地方,叫后土祠,后土祠建在汾阴脽上。脽为女性臀部,传说女娲娘娘当年造人辛苦,一屁股坐在汾水入黄处,于是形成一片象形高地。叫做汾阴脽。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汉武帝东岳封禅,汾阴祀土,在此建造后土祠,绵延下来,至今,后土祠仍是海内外游客祭祀土地的地方。我们讲江山社稷,社即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万荣后土祭祀,稷山祭祀后稷。山西,社稷之源,诚不我欺也!后土祠如今有微信名为@叶子的朋友主持,那年去后土祠,同事天马,介绍@叶子和我们相识,如今经常在微信上见面,看他所发文章,大多是山西文化方面的内容,可知@叶子多年追求。


后土祠


襄汾人讲古,要从丁陶说起。丁为丁村,二十万年前的一枚牙齿,成为考古界一件震惊的大事。汾滨之畔拓荒者,成为中华文明肇始之地。陶为陶寺。多年以前,这里默默无名,很多年前,有个朋友要去,当时都还是一片麦田。可这两年,陶寺频频出土让世人震惊的发现,青铜红铃,龙盘、观象台、朱书扁壶,尤其是近年来宫城发掘,考古界基本上确认为正宗尧都。襄汾人说,北京算什么?搁四千年前,咱这里,才是北京。


陶寺遗址


6

说景


万荣是由万泉、荣河合并而成。万泉孤峰山,除了文中开头讲为介子推隐居之地,还有秦王寨,传说是秦王李世民驻扎之地。我第一次去万荣,独自一人参观的就是万泉这块神奇的地方。在孤峰山下,听当地人讲李世民、尉迟恭的故事,听得你深思恍惚。


孤峰山


襄汾则是由襄陵、汾城合并而来。一河东一河西。襄陵据说是晋襄公陵墓所在,襄陵最近开发龙澍峪景区,峡幽谷深,三教并存,成为当地著名的观光所在。


龙澍峪


7

说王通


万荣人讲王通,襄汾人也讲王通。王通者,文中子也,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薛道衡齐名,其弟王绩,其孙王勃都是大名鼎鼎的唐诗高手。前一段时间,万荣曾邀请三晋文化研究会举办王通思想研究活动,让王通再一次走进了世人眼线。


王通


万荣人讲王通,有襄汾人不服,说文中子乃太平县人士。襄汾学者关悟奎先生,奋笔《大儒王通》一书,讲述王通在故乡襄汾万王村以及在太平县讲学的经历,有兴趣的朋友可寻来看看。我们汾城中学原址,即在文中子祠,前年去汾城,我还专门到龙门书院留影。



万荣人心大,印名片都要“中共中央万荣县”,襄汾人心也大,遇人便要讲“最早中国在襄汾”。其实,万荣人的“诤”,襄汾人的“呆”,其深层含义,无非是执着、一根筋、朴实憨厚中透着狡黠等等,这应该是晋南一带人的共同属性。至今,万荣人名声在外,晋南其他县的人见了万荣人,总要谦虚地说一声,我是万荣郊区的。由此证明自己,无非和万荣人一样,具备同样的品性。翻看《万荣笑话》和《襄汾七十二呆》,里面的故事,好多都是雷同的,从这一点也说明,万荣也好,襄汾也罢,都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大河东地区的一个代表而已。好多人去晋南游览,光是捡著名景点去了,其实,你如果去晋南,一定要去去这两个县,除了观照文明的起源之外,切身感受一下晋南地区的“诤”与“呆”,这才会不虚此行。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长寿之乡的诗经时代

乔呆呆看戏

襄汾的味道

如果不来山西,你根本就了解不了中国



老家电台,每日有约。今天为您讲述的故事是:梨园界的领袖,剧作家的前辈——关汉卿。


关汉卿究竟是哪儿人,目前有三种说法。一说大都(今北京)人,二说祈州(今河北安国)人,三说解州(今山西运城)人。经过很多专家和研究者分析、考证后认为,“解州说”的可能性最大。


点击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不听一下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