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西吃货寻面记(十) | 豆面拨股

2017-10-31 郭松 老家山西

 

山西北部有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边塞关隘——雁门关。由南向北,一出雁门关,就到了朔州。这里,常年气温偏低,无霜期短,土地也相对比较贫瘠,不利于小麦、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反而适合豌豆、黄豆、绿豆等各种杂粮类作物的生长。与之相随,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便也养成了以杂粮为主的饮食习惯,而在这种饮食当中,以豌豆面为代表的各类豆面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特色与代表性的便是“豆面拨股”。



拨股,作为一种面食的做法,在山西的北部和中部非常普遍,无论白面,还是各种杂粮面,几乎都可以做成拨股。用的面粉不同,叫法也各有不同,比如用白面做成的“剔尖”、用红面做成的“剔拨股”、用莜面或荞面做成的“拨鱼”等等。做法大同小异,食用时的配料也不尽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在山西北中部的方言里,“拨”和“拔”音,往往很难分清,因此有人把这种面食做法叫做“拔股”的,实则是一回事。



朔州的“豆面拨股”,是以豌豆面制成的。而且与“剔尖”、“剔拨股”等面食的干吃不同,一般是汤吃的。具体的做法是:先将豌豆面里加入少许的白面(纯豌豆面不易成型,且因豆味过重而口感不佳),然后一边加入清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至搅成黏而不稀、稠而不硬的面糊;大锅中加入少许并烧热胡麻油(又称葫油,山西北部地区最常食用也最受欢迎的植物油)后,将葱丝、蒜末、羊肉(或猪肉)丝和切成拇指粗细、长短的土豆条入锅翻炒,再放入花椒、茴香等香料和盐面炒出香味,加适量清水;待大火烧开后,将面糊铲至锅铲(这种锅铲一般是用木头或铜、铁制成的,比普通锅铲要宽,呈圆片状)上,再用筷子(一般是铁制的专用筷子)将面糊均匀地一股一股拨入锅中,拨完一铲再拨一铲,一直将全部面糊拨完。拨出的面糊,呈二三寸长、筷子粗细的圆条状,入锅后好似在水中欢快游动的小鱼(拨鱼叫法的由来也得于此),煞是好看。最后再随个人喜好,加入时令绿菜,待面、菜煮熟,关火,即可盛入碗中食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其他杂粮面食一样,“豆面拨股”已逐渐成为一种地方特色小吃,而不再进入人们的主餐桌。但是,无论南北东西,也不论米面谷黍,每一种地方小吃都代表着当地鲜明而独特的风土民俗。而对游子来说,家乡的美食还蕴含着浓郁的亲情和不变的乡愁。有一位客居省城多年的朋友,每次说起朔州老家,他总会不厌其烦地夸赞自己小的时候,母亲无数次做过的那碗“豆面拨股”,然后深情地叹一声:“想家啊!”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山西吃货寻面记(九)  | “砍三刀”

山西吃货寻面记(八) | “吕梁恶”

山西吃货寻面记(七) | 银裹金

山西吃货寻面记(六)丨鳖跳崖

山西吃货寻面记(五)丨酸菜黑圪条

山西吃货寻面记(四) | 上党郡守面

山西吃货寻面记(三) | 河东猫耳朵

山西吃货寻面记(二) | 深情款款太原拌汤

山西吃货:刨食记之桃花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