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知道咸盐味道的醋老醯不是山西人

2017-11-28 乔呆呆 老家山西


山西人被外界称之为老醯儿,所以到现在,一说山西,大家本能地就想到醋。这也难怪,作为老陈醋的重要产地,山西醋享誉中国,很好理解。但,醋的历史相较于盐,那真是小巫见大巫。而且,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以及资源的战略地位来说,醋和盐,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所以,说山西,应该首先说盐。黑白山西,黑可以指煤炭资源,白,就是盐资源。这两种资源,对山西的历史地位有着明显的影响。


所以,作为山西人,首先要懂盐。


可惜盐在当今,可不是什么好的健康的词语。不信你去电脑上搜搜那些养生的栏目。几乎绝大部分,都在教你一定要少盐,否则,高血压等等之类的疾病就会找上门来。久而久之,大家一定是谈盐色变。


但对于盐来说,人类简直就是忘恩负义的典型动物,过河就拆桥。


因为,我们提倡的这种少盐生活,不过短短二三十年。我们对于盐的渴望,但凡四五十岁的中国人,都应该还有记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326uyu6ic&width=500&height=375&auto=0
《闪闪的红星》潘冬子运盐片段欣赏


盐是地球赐给人类的礼物。中国有许多和盐有关的地方,比如江苏有盐城市,宁夏有盐池县,四川有盐源县、盐亭县、盐津县,湖南有盐湖镇,福建有盐田镇,广东有盐步镇,甘肃、浙江有盐官镇等等。这些地方都因为靠近盐而得名。


但说到历史久远,说到文明起源。就不得不说山西河东。


神奇的河东盐池


到过河东盐池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北靠卧云岗,南临中条山,东展瑶台峰,西望黄河边的低洼地带。四周高,中间低,犹如玉带横亘在中条山北麓,一眼望去,碧波万倾,银光闪闪,俗有“百里银湖”之称。涑水河蜿蜒流淌,倾泻在盐湖,专家们说她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库楚克盐湖、美国犹它洲奥格丁盐湖同为世界三大内陆硫酸钠型盐湖,更为奇特的是她与奥格丁盐湖处在同一经纬线上,一个东半球,一个西半球,这是上苍赐予人类这片灵秀圣洁的宝藏。


摄影龙二/视觉中国


1、南风起,咸盐生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40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月光皎洁。一个叫做舜的老头,趁着夜色坐在卧龙岗上,面对着银白的盐湖,抚弄着五弦琴,浅吟低唱。


对许多许多的中国人来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彬彬有礼,崇尚贤能。伟大领袖也说过,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尧舜禹三帝相比较,尧舜二人更像文科生。


和暖的南风啊,能替老百姓解忧消愁,你来的正是时候,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只不过,舜帝吟唱《南风》的时候,他并不知道,为什么南风一起,盐湖里就要收盐了。他更不知道,几千年以后,在这个地方,一个叫做南风化工的企业成为了山西最早的上市公司之一。


直到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这样写道:“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西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生,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盐花得此,一夕成盐。”就是盐人对“盐南风”的赞誉之词。


2、专为山西的盐造了一个字


《盬盐传》


河东走出过一个著名作家,周宗奇先生。他写过一本书,叫做《盬盐传》。开宗明义问读者:盬(gǔ),你认得吗?


我以小人心揣度一下,估计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会脑袋一懵。


经过反复论证,周先生认为,盬,就是指河东盐池。有本古书叫做《穆天子传》,游记,说周穆王巡游天下的故事。周穆王巡游,首先就是越过黄河,到达地:河东盐池。书中记载:戊子至于盬。


盬是个多义字。是地名,也是盬盐这种物产,还有不坚固、停止等意思,但用作地名时,周先生肯定地说,这是河东盐池的专用。


《说文》解释道:盬,从盐省,古声。表面上看盬字和盐的繁体鹽长得很像,唯一的区别是把鹽中的卤换成了古。突出强调了这个字义的古老。在当时,哪里的盐最称得上古老呢?当然是河东盐池。这座早在生命出现之前的冰川纪就已经形成的盐池,静静地躺在河东大地,等待着人类文明的出现。


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杀戮


为资源而战,是人类为了同一部族生存而进行的同类残杀。近世以来,从海湾战争开始,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石油的战争。远古时代,人们不会利用石油,但已经会为食盐这种资源而战了。


1、中国最早的战争——抢盐


最早的战争,是在炎、黄、蚩尤之间展开的。


关于炎黄、蚩尤的传说,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尤其是关于炎帝、黄帝的出生地、去世地的争论,随着旅游开发的兴起,各个地方吵得不亦乐乎。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各自都有一批专家在故纸堆里扒来扒去,推波助澜。有时候想,要是没有行政区划多好,省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去因为一个传说争来争去。


关于蚩尤的传说,最著名的当属下面要说的盐池的故事了。


经过多次的征伐,炎、黄、蚩尤,就好比远古时期的三国。炎黄二帝虽然算是兄弟,但最开始并不和睦,期间为了各自部族的利益,不停地争斗。后来,经过阪泉之战,炎帝算是最终臣服。


涿鹿之战


炎黄联合战蚩尤,最著名的一仗就是涿鹿之战。关于涿鹿在哪里,也是各说纷纭。不过有相当一批专家认为这事就发生在河东盐池。争夺的资源,就是盐。


蚩尤算是盐池的守护者,盐池边上,有一个村叫做蚩尤村,相传就是蚩尤战死的地方。蚩尤一开始,得军器之利,据说他已经可以使用青铜做得刀剑。他还有一批铁杆跟随者,据说一个个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但到后来,炎黄联军得到了一位神一样的大将。他就是风后。史记·五帝本纪载: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2、因盐而生的战神——风后


风后是地道山西人,家就在盐池边上的社东村。现在的社东村有一块"风后故里"的大碣石和"风神庙",芮城风陵渡有其墓并以此为地名。


风后是土著,当地人,黄帝、炎帝都是外来户,在盐池打仗,一开始失败不足为奇,但有了当地人帮助就不一样了。况且,这个当地人可不一般,他真是一个类比诸葛亮一样的奇才,首先他制造了指南车,其次他排兵布阵,阵法奇特。


风后还很有智谋。据说两军混战,不辨敌我。风后让自己的部队身上佩戴一枚槐树叶,黄帝依言而胜。后来蚩尤发现了,也让自己的部队佩戴槐树叶,这个情报被黄帝截获后,风后让自己的部队换成了皂角树叶。当时正值暑天,槐树叶子都被晒蔫了,而皂角树叶却很耐热,清绿可辨。黄帝再一次大胜。


蚩尤像


蚩尤战败,黄帝把他身体分解,血水染红了盐池,化为卤,晒成了食盐。而他战死的地方,因为他身体被分解,所以叫解州。


而风后,黄帝让他长眠于黄河岸边,卧听鸡鸣三省,时时镇住蚩尤的反扑。


可叹的是,成王败寇。黄帝在后世因此一战,统一华夏,成为人文始祖,历代受贡。而蚩尤,却总被描摹成十恶不赦的大魔头,千夫所指。


哪里有资源,哪里就有买卖


最早的盐池,属于公共资源,老百姓是可以自主开发的。即便是前文中提到的那个会唱歌的舜帝,也只是委派他的能臣伯益,来帮助百姓的开发利用。但资源就是财富,可能人类的进化就在于对财富的不断膨胀的贪婪之上。


1、最早的晋商——盐商猗顿


在临猗县牛杜乡王寮村的村西头,有一座陵园,规模不大,但古朴肃穆。这就是古代巨商——猗顿的陵园。猗顿,是有记载的第一个有名有姓靠河东盐池发家的巨贾。


猗顿陵园


猗顿本是春秋鲁国人,姓王,"耕则常饥,桑则常寒",记载中的猗顿年轻时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穷则思变,猗顿是一个不甘心一辈子穷的有志青年。他的楷模是当时风光一时的范蠡。范蠡是历史上颇具传奇的一个人,他有治国韬略,能帮助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他又很浪漫多情,可以和著名的美女西施泛舟西湖。不仅如此,范蠡在他官场最得意的时候,选择了急流勇退,辞官从商。范蠡经商更是得心应手,没几年,就成为海内豪富,因为他定居于山东定陶。所以后人称之为陶朱公。


范蠡虽富贾一方,腰缠百万,但一点没有暴发户的粗劣,相反,他平易近人,鼓励后进。猗顿当时,不过一个穷的揭不开锅的小子,求教于范蠡,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牸。这是一个切合猗顿实际的致富秘方。怎么能够富起来?你现在没有本钱,只能做养殖母牲畜做起,一生二,二生三。久而久之,牲畜越来越多,自然就富起来了。


于是猗顿打点行装,来到了盐池边的王寮村。猗顿为什么选择这里,书里没有记载,不过,依照猗顿的经历,他不可能知道这个地方土沃草美,但范蠡应该知道,他纵横江湖多年,熟知天下民生物产不奇怪。


猗顿客居在此,按照范蠡的秘方,勤勉劳作。畜牧规模日渐扩大, "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


猗顿并没有小富即安。养殖发家后,他把目光便瞄向了盐池。他在贩卖牛羊时,顺便用牲畜驮运一些池盐,连同牲畜一起卖掉。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贩运池盐是一条获利更大的致富途径。于是,他在靠畜牧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后,便着意开发河东池盐,从事池盐生产和贸易,成为-个手工业者兼商人。


猗顿通过多方经营,终成倾国巨富,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韩非子·解老篇》:"夫齐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 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说明猗顿之富已超过陶朱公,并可与王势并提。


猗顿,一个“外国”人,为了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来到了河东,来到了山西。山西人民也没有忘了他,不仅历年整修陵园以志纪念,而且把猗顿奉为“晋商鼻祖”。


猗顿画像


2、最早用盐富国的人——管仲


盐能生财,不仅有头脑如猗顿者看在眼里,官府也看在眼里。《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著名文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文中有两个人物和盐有关。一个是胶鬲,一个是管仲。


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


胶鬲,这个贩卖鱼盐的,按照正统的解释,算是良禽择木而栖,他摒弃纣王选择了周王,但从另一个角度,他算不算典型的“内奸”?比之同僚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的气节,胶鬲此举,是为不忠。但胶鬲因为贩卖盐的经历,被山东泰州一带供奉为盐宗之一。


管仲,算是记载中最早的以政府身份,让盐为政府增加收入的第一人。


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经济政策,最厉害的招数之一,就是盐业经营。他将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收归国有,推行食盐国营制度。齐桓公称霸,是有管仲的盐业管理之功。


晋国也一样,春秋五霸中,晋国称霸的历史最长,达一百多年。其中原因,除了晋文公、晋悼公等的文韬武略,也有河东盐池的重要功劳。


3、晋国用一千车盐换了一千车铜


春秋时期,晋文公发挥河东盐池这个地理位置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势利导,推行“轻关、易运、通商、宽税”的政策,鼓励商业发展。于是,晋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批富商。《国语》中记载晋国商人“其财足以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也就是说,这些商人已经富到可以坐豪华的马车,穿华丽的服饰,游说、走动于王公贵族之间。盐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支撑着军事的发展,晋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赵波先生在“晋商之源与运城盐池”一文中写道,在北京保利大厦“珍宝馆”收藏的八只青铜编钟,是在古晋国国都曲村出土的文物。据专家考证,这八只青铜编钟是由战国时期晋国大臣戎生所铸。史书上称“戎生大鼎”或“戎生编钟”。在鼎的铭文上有这样的记录:“谴卤积与取金繁汤。”说的是东周初年(公元前740年),山西南部的古晋国以1000车潞盐,去安徽铜陵一带换1000车铜的历史事件。


4、最早的商业资源——盐


可俗话说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自从当官的看上盐池,盐池之利,就大多让官府把控,周人还好,只是设个盐官,指导指导盐业生产。可越往后,管控越严。从唐以来,官府开始在河东盐池周边围墙圈地,到了明代,盐禁城规模宏大,成为东西宽2600米左右,南北长3400米左右的一座城池。四门森严,一圈设有角楼,进出得有牌照——盐池国有了。


对私自贩盐的,官府恨不得赶尽杀绝,盐贩子为了对抗官府,逐渐成为了一种地下力量——盐枭。普通百姓哪里还敢染指?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64vqg9ff&width=500&height=375&auto=0
(狄仁杰查盐案)


盐,也是名头很响的晋商最早的资源,最早的商品。


明朝以来,为防止北边蒙古人的入侵,长期在边关驻扎大军,大军给养如何保障?官府自有官府的办法,所以,明朝实行开中制。商人们只要运送大军给养到边关,政府便给发盐引——特许经营权。有了盐引,商人们便可做盐的生意。


明朝晋商有边商,内商之分。边商做边贸,内商在淮扬等地做生意。但不论边商还是内商,起先商人们的眼光看中的还是盐。临汾有个亢百万,据说扬州的瘦西湖都是他家的后花园。内商们在扬州等地,攻城略地,四处挤占徽商地盘。


但,盐的生意,盐引的取得,并非寻常小商小贩可以做到。没有后台,没有实力,没有勾结官府的本领,你是到不了前台的。试举一例,当时蒲州盐商有王家。王家的后台是谁啊?王崇古!这可是明代著名的将领,后来镇守大同,深得张居正等人的支持。没有王崇古,王家能把盐的生意做得如此之大吗?


一条有故事的盐路


1、中国最早的商道虞阪古道是用来运盐的


虞坂古道。这是一条以专门运送河东盐池的盐而闻名的商道。所以,又叫盐坂古道,因为盐的珍贵,用现在流行的话,我们可以给它起个俗气的名字,叫做“白银商道”。


虞坂古道,已越几千年,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条商道。又因为运送盐,从而成为当时最值钱的一条商道。


虞坂古道


古道从盐池出来,一路向东南,越中条,到黄河岸边,然后过茅津渡进中原。虞坂,其实就是虞国的出山通道。这条通道,在几千年前,运送的可不仅仅是财富,它还运送智谋,运送眼光。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的故事,也发生在这条古道上。据说伯乐听马蹄声,马的嘶鸣声就可以判定马的优劣,在这条每天繁忙的商道上,他就是听到了一声马的嘶鸣,于是把衣服搭在马背上,等到过了卸牛坪,马背上的盐卸掉以后,他才漫不经心地讨价还价,终于廉价得来一批千里马。


伯乐相马


从张店下高速,往西拐入乡道,前往侯王村方向。到了卸牛坪自然村,再往前点,就是虞坂古道。这个卸牛坪,就是当年那个古老的村庄,因为虞坂古道至此进入平坦,不需要牛的牵引了,所以称作卸牛坪。


通往虞坂古道有一大截土路。土路上坑坑洼洼,但就这条土路,还是有故事的。


土路


原来,抗战中,日本军队发起中条山之战,为了运送机械化大部队,日军绕开险峻难行的虞坂盐道,由运城至平陆重新选择路线修筑了公路,这就是现在209国道运城至平陆段的前身。至此以后,虞坂古道逐渐荒废。一直到前些年,一个什么大学的教授,因为籍贯是平陆张店的,所以下决心辞职回家开始自费休整古道,可天不遂人愿,刚刚把路基——也就是这条土路开通,人因病去世,空留几多遗憾。


也是这条运盐的古道,还发生了一件著名的事件。


唇亡齿寒、假虞伐虢,这两个成语,出自同一个故事。晋献公带着来自吉县的宝马和潞城的美玉,贿赂了虞国国君,灭了虢国,回来捎带脚把虞国也给干了。一般来说,春秋之时,应该还算仁义,两国交战,颇有君子之风,比如那个宋襄公,打仗时坚决不趁人之危,一定要等敌人过了河,整顿好了才可出战。可晋献公不按牌理出牌,老实人就要吃亏。可见,智谋有时候,其实并不是聪明,它只不过可以欺负老实人罢了。


晋献公借的道路,就是这条虞坂古道。


唇亡齿寒


2、虞阪古道上最险要的地方——锁阳关


踏着青石槽路往前,就是著名的锁阳关。锁阳关在古道最险要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关城上,凛冽的寒风吹过,腿脚还有些发软。


锁阳关上,还有用方砖垒起的台座,一看便知是插香烛用的。问当地人,何人还来此祭拜,祭拜什么。当地人说,当然有啊,学生啊,还有一些郁郁不得志的官场之人,来此希望伯乐慧眼。


看来,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自己是匹千里马呢。


锁阳关


3、最早的黄河古渡口茅津渡也是因盐而兴的


出了这条古道,可到达黄河另外一个古渡口,茅津渡。它是晋豫两省间的重要渡口,从晋南去河南的捷道。对面就是河南的三门峡市。茅津渡设渡时间最早可以推到商代。向来为运城盐运航道,"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只是,随着黄河大桥的建立,平陆到三门峡可以开车倏忽来往,茅津渡也就失去了渡口的意义。


茅津渡


如果说盐运中蒲津渡已成了繁华的旅游胜地,那么,盐池——虞坂古道——茅津渡加上平陆丰富的文化资源,将会是热爱古道的驴友们一条不错的选择路线呢。



本文编辑:老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当万荣遇上襄汾

乔呆呆看戏

襄汾的味道

如果不来山西,你根本就了解不了中国



老家电台,每日有约。今天为您讲述的故事是:康熙大帝眼里的完人——陈廷敬。


陈廷敬,字子端,晚号午亭,清代泽州府阳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后改为庶吉士。历任经筵讲官(康熙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点击左下方蓝字“阅读原文”,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这么好听的故事,你不听一下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