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浸在晋东南这个古镇,恍若红楼一梦

2017-12-27 六月秋水 老家山西


认识大阳,是从老家的微友 @李滔 @李鹏鹏开始。正是这两个年轻的大阳人对家乡的挚爱,让我们一次一次地接触大阳。


晋东南不缺古镇古村,但大阳总是格外的那一个。许多古镇适合的是“游”,你可以和他没有半点关联,你只是一个匆匆的游客。但大阳,适合的却是“浸”,在这个古镇上慢慢行走,你的全身毛孔,都会浸在那一股氤氲散开的味道中。


老家有过几次行走大阳的经历,每一次,都被这种味道缠绕,脚步粘连,几欲沉醉。


也因此,在山西电视台公共频道举办的泽州县魅力乡镇评选中,老家山西的一票,毫不犹豫地投给了大阳。


从今天起,就让我们跟着@六月秋水,再一次浸在大阳吧。



◆ ◆ ◆ ◆

我们大阳丨大阳人与《红楼梦》

六月秋水

◆ ◆ ◆ ◆


大阳是山西晋城的一个古镇。


大阳的“古”有充分的信史记载:


秦始皇时期,大阳就是一个县,叫阳阿。之后,大阳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多年。


大阳人有着傲骄的历史。


2008年,大阳荣膺“中国文化历史名镇”。2011年,大阳又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给大阳代言的是央视主持人董倩,有历史的大阳人让董倩羡慕不已。


所以,大阳人更有傲骄的现在。



现在,大阳的口号是“中国大阳,活着的古镇”。

活着的有什么呢?


首先应该是语言吧。大阳话里有着非常古老的表达。


比如,大阳人说一件事情不可思议的时候,会说:


“不当疙活活呢。”

“真真是想不到呀,不当疙活活呢。”

“吓死我了,不当疙活活呢。”

……


一句“不当疙活活呢”,有想不到的意思,也有受了惊的意思,更有祈祷的成分在里面。


它是老一辈大阳人的“口头禅”,一个大阳老太太,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句“不当疙活活呢”。


它同时也是大阳人聊天的“休止符”,我们平常微信聊天,往往以“呵呵”结尾,而大阳老一辈人,一般会以“不当疙活活呢”结束聊天记录。


哈哈,我们大阳人的聊天记录是不是很有嚼头?



所以,读《红楼梦》读到第28回宝玉向母亲和姐妹们胡诌他有什么新奇效验的药方时,王夫人说道:


“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这段我是能看懂并且心领神会的,虽然《红楼梦》中写的是“花”,我写的是“活”,但是懂得大阳话发音的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回事。


毕竟,对于方言,大家玩的都是音译,曹公也不能例外。



再比如“替另”,《红楼梦》第47回中,湘莲道:


“……跟我到下处,咱们替另喝一夜酒。”


如果你不明白,那么把它切换成大阳话,秒懂(替另:另外、单独、重新的意思)。


再比如,《红楼梦》第70回,袭人因笑说:


“你快出去解救,晴雯和麝月两个人按住芳官在那里膈肢呢。”


膈肢,就是挠痒痒,大阳人这么挠了N多代。


这样的例子还有“夜儿(昨天)、前儿(前天)、扁食(饺子)”等等很多很多,虽然这些说法可能未必是大阳的专利,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可能好多地方都这么说,但是好多地方的人都不这么说了,大阳人还这么说,可见大阳的“古”。


大阳人无意中把自己活成了古典小说。



大阳话四不靠,发音怪,想听懂太难。


比如大阳人说我,就是wa,要不就是更土的anzhe。


外面人嫌大阳人说话土气,我倒是觉得大阳话有点古气。但是大阳话不好改,大阳人出去和外面的人沟通,很难一下子学会普通话,而大阳普通话,又太不靠谱。


1983年左右吧,叔叔带着大妹从大阳来长治。


虽然那时的长治,市中心只有东西南北四条街,但是在妹妹眼里却也是一个大地方。


妹妹由大人带着上街转了一圈,8岁的妹妹看了后操着嫩嫩的嗓音用大阳普通话说:


“我去外面疙遛了会儿。”


瓤是大阳的,调似要向普通话靠拢,却毕竟时间短,小丫头的嘴上功夫还没练到位,于是就滑稽得可爱,妈妈悄悄笑了半天。


当然,我妹妹后来不仅学会了普通话,还学会了英语。只是大阳话说起来不怎么利索了。



大阳话是大阳人行走的 logo。


有一年,我去五台山,长长的台阶,吓得人腿发软。这时,后面飘来一句:


“使死我了,恨不得疙略下去”。


哈哈,疙略,就是滚的意思,标准的大阳话呀,瞬间找到老乡。


外面的人觉得大阳话有个性,经常学着玩,大阳人却把改掉大阳话视为脱土的最高标志。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大阳人开高炉有钱了,很多人在城里买了房,那些进城的大阳人,进城之后第一要务,就是改掉大阳口音,向晋城市里话靠拢。


虽然更外面的人听起来晋城市里话也挺土的。但那是在晋城通行的最洋气最被认可的语言。所以,那些进城的人从城里回来,也会拽着城里腔。


现在大阳镇名气很大,未来不知大阳话会不会成为流行,那些进城的人也许会争相改回来,再回炉说地道的大阳话。




大阳的古风,渗透在大阳人慢悠悠的日子里。


七八十年代的大阳生活是这样的:


早晨起来,一碗稠稠的小米饭,然后,上地。


中午,擀面或扯面,以前是两和面、三和面,就是白面豆面,或者再加上一种粗粮。


或者是浆水菜黑圪条,高梁面和一块,白面和一块,擀开后摞一起,再擀薄,因为高梁面粘性不好,易断,所以切成短短的条,煮熟后的面条一面是高梁面的红,一面是白面的白,配上浆水菜吃。


当时没觉得好吃,现在成为大阳的一个饮食招牌——


人们总是在抛弃了一种东西后,发觉它的可贵。


但是这都是属于老一代人的口感,年轻的大阳人经常拜倒在“豫竹方便面”的石榴裙下。



大阳人是很注重下午茶的,大阳人的下午茶就是一锅米汤。


下午一两点的时候,大阳人都会在火上熬一大锅米汤,锅是带着三只脚的大锅,说白了就是远古时期“鼎”的进化版。


夏天的时候,熬的是炒米汤,就是把小米炒一下,里面放点黑豆,出来的米汤有股淡淡的火香,这种炒米汤喝了下火。


其他时候,就是黄黄的米汤里加点黄豆。三足锅要在火上熬很长时间。


米汤在火上熬,人们在大门底或是家里“喷”。喷,就是聊天的意思,是大阳话的又一特色发音。


它保留了中国文字会意的特色,一大堆话要从嘴里喷涌而出的感觉有没有?


熬上一两个小时,米香浓浓的,喝上一大碗,解渴又消食。大阳人不怎么正规地拿杯子喝水,米汤就是他们的下午茶。


大阳人还能喝酒,而且是干喝。


冬天的时候,坐在火炕边,两三个朋友,一瓶酒,几个小盅,划着拳,能喝一下午。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种唐诗中的意象,大阳人天天在践行。


所以,你说大阳人把自己活成了一首唐诗,连白居易也不敢不同意。但是大阳人会嫌这个酸,他们醉意朦胧的扶着墙走的人生,没有唐诗,只有五魁首、六六六。



大阳人的锅是大阳古老的又一印证。


除了办事,大阳人不用大灶,平常家里做饭,用的都是上面说的那种三足锅,就是改良了的鼎,蒸锅炒锅煮锅,全是这种带脚锅。


以前是煤火,火口上架一只这样的锅,现在用上了天然气,大阳人依然用这种锅,这种混搭也是一种新旧时代的过渡,毕竟市面上这种产品越来越少了。当存货用完,大阳人的锅灶就是另一番风景了。


大阳人的智慧流传了千年。


姥爷活着的时候有绝活。


大阳人被蝎子咬了,总会去找姥爷,姥爷拿一块木板,用针在上面划,嘴里念念叨叨的,横折竖钩地划一会儿,最后把针定到木板上,那人就不疼。很神。


夏天,大阳人是必吃蒜蘸揪片的。


白面擀薄,切成菱形片,蒜捣烂,倒上醋、香油,撒上盐。揪片出锅,蘸上蒜吃,彼时,树上蝉鸣,院里树荫处清凉。


端了一小碗,坐院子里的石头条石上吃,一副日子安稳岁月静好的样子。



为什么夏天要吃蒜蘸揪片,因为吃了它不拉肚子。


一年夏天,儿子桃子吃多了,拉肚子,我做了蒜蘸揪片,儿子吃了立马好了。这一手当时把婆婆震住了。


蒜蘸揪片。实在是我们大阳人的氟派酸。


冬天,如果感冒了,定是一碗白萝卜汤面。


白萝卜擦成丝,放上姜,热热地喝一碗,捂上被子睡一觉,出了汗,就好了。三十年前,大阳人没有感冒药一说。


白萝卜汤面,就是大阳人的感冒药。


再比如凉粉,纯正的大阳凉粉没有芝麻酱,但必须有芥末。白白的凉粉旋出来,芥末拿凉水拔了,在凉粉上黄黄的洒一层,好看又好吃。


以前我只道洒芥末是因为好吃,后来,当我读到外国人写的《达芬奇的秘密厨房》的时候,才知道这样吃是有它的智慧在里面的,书里写道:


“芥末作为药的功效比作为食物更为突出,当涂抹于人体患处时,它马上显示出燃烧的力量……芥末还可以驱除肺部疾病,缓解慢性咳嗽,化痰,暖胃健肝……”


凉粉性凉,搭配芥末刚好化了凉粉的凉。大阳凉粉的秘密,在这里。



当然,大阳的“古”,最出名的还是它五里长的明清古街,南宋时期的荆条横梁,等等等等。


这些,留着下回说。



本文编辑:虫子


直接点击下方文章名字即可阅读,好看的文章,总是百看不厌!

↓↓↓

【老家·味·道】过油肉

【老家·味·道】 铁锅鸡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