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山西有个孔天胤。今天咱们来津津有味地说说他的故事

2018-01-16 张勇耀 韩兵强 老家山西


山西有个孔天胤(yìn读作印),他身上有很多传奇,他的经历折射了整个明中期政治、军事、文化、学术的特点。比方:


他是山西明代榜眼,自他而后三百余年,山西才出了一个探花。

但是,他中了榜眼,却没能入翰林。只因生在帝王家。

(由“王府之甥”到“王府之师”,他记下了庆成王府五代藩王的历史) 


“鼎甲不入翰林”全明朝仅有四例。 个个听起来都荒诞不经。


至于他作为文人、一方大员,刊书,写志,种种开创,那可是海了去了……


慢慢看下去。




1

孔天胤是明朝汾州

今天的山西文水人



孔天胤(1505—1581),字汝锡,汾州文同里百金堡村(今属山西文水县)人。


他出生于皇戚之家,幼承庭训,属意仕进。嘉靖十年中乡试第六名,次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


初授陕西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历官直隶祁州知州、河南按察司佥事兵备颍州、河南布政使司左参议、浙江提学副使、陕西左参政、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等职。


孔天胤一生为官清廉,以能著称。

孔天胤故里

山西文水县西槽头乡

百金堡文化广场。


孔天胤墓在汾阳的位置



2

他是山西明代榜眼,他之前245年间,山西一共四人上榜,自他而后303余年,山西才又出了一个探花



嘉靖十一年(1532),孔天胤中一甲第二名进士,即榜眼。


明代科考取士,南方一直多于北方,虽然后来在名额上做了调整,但山西能中一甲的非常之少。


有资料表明,自洪武四年(1371)到孔天胤中榜眼几十年后的万历四十四年(1616),先后245年间,每科状元、榜眼、探花和会元(会试第一名)共二百四十四人,南方二百一十五人,北方仅二十九人,山西仅四人


而山西自孔天胤高中榜眼之后,一直到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在长达303年的时间里,山西闻喜县才出现了一名探花乔晋芳,当时轰动了三晋大地。


山西巡抚劳崇光特地举办盛大的庆典仪式,为乔探花敬赠了一副“两千里内无双士,三百年来第一人”的贺联。


乔晋芳之后,同治元年(1862)、七年(1868)山西又出了两名探花,即太谷县人温忠翰、稷山县人王文在;光绪二年(1876),山西出了一名榜眼,朔州人王赓荣。


所以,孔天胤高中榜眼,无论往前看还是往后看,都是极大的荣耀,于他的家族,于汾州,于整个山西。


当时,汾州官府为其立“榜眼坊”以示纪念。康熙《汾阳县志》:“榜眼坊:在同节坊,嘉靖十一年为孔天胤立。”


3

他中了榜眼,却没能入翰林。只因生在帝王家


孔天胤的母亲是新郑县君。新郑县君何许人也?我们不妨先来梳理一下汾阳的王府及其世系。


明代的汾阳城里有两座王府,一座是西府,为庆城王府;一座是东府,为永和王府。孔天胤的母亲新郑君出自庆成王府一脉。


孔天胤的外祖父,是恭僖王朱美埥之子,也是第三代庆成温穆王的兄弟,其名已不可考,可以确定的是曾被朝廷封为镇国将军。


明朝的制度规定,“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但是明朝又同时规定:藩王宗亲、姻亲不得在京任职。


所以,孔天胤虽然高中榜眼,但因为他是庆成王府的外甥,就不能按“正常”进入翰林做编修了。他得享受“特殊待遇”。


官府文书这样写:


授一甲进士林大钦为翰林院修撰,高节为翰林院编修。第二名孔天胤以王亲,例不得官于朝。


那怎么安排他呢?吏部是这样说的:


吏部言:“二甲进士外授则知州,从五品,今天胤一甲,宜正五品。”乃授陕西按察司佥事。


正五品,比一甲进士林大钦和高节的级别都高,只是不能留京,不能进入政治文化的中心而已。


是祸是福,孰优孰劣呢?


4

“鼎甲不入翰林”全明朝仅有四例


整个明朝276年历史,科举考试六七十次,“鼎甲不入翰林”的事只有例。


1、洪武四年,状元吴伯宗授礼部员外郎,第二郭翀、第三吴公达授吏部主事。

这几个人未按常制,据说是因为建国之初,“盖官制未定也”。


2、丁丑状元陈䢿谪戍,第三刘锷补鸿胪寺司宾署丞,第二尹昌隆授礼部主事。

丁丑即洪武三十年,这一科未按制度办理,是因为他们“生错了地方”——考官取仕皆为南士,明太祖朱元璋大为生气。


这一年的鼎甲是做了制度探讨过程中的牺牲品,经过这件事后,南北取仕的名额才有了一定的标准。


3、嘉靖壬辰第二孔天胤以王亲授陕西按察司佥事。

因为他“生错了家庭”


4、万历己未,庄际昌廷试卷误书“醪”字为“膠”(胶),言者劾之,请告归。

万历四十七年,新科状元庄际昌因一个错别字断送了前程。

所以,告诉孩子,千万要小心细致。


综上,“鼎甲不入翰林”之事在整个明朝都极为罕见,且各自事出有因,偏偏山西的孔天胤就赶上了。


5

诗歌理论“神韵说”的

首倡者为孔天胤




开宗立派,发前人之所未见,非大英雄不能如是。你不看杨过有一天早起疯疯颠颠地练拳,岂料金轮法王肃然起敬,不加打扰,由得他用功?!


“神韵说”是诗歌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理论,文学教科书里都写着,首倡者是清代王士禛(渔洋)。


但是孔天胤几百年后的山西老乡张勇耀、韩兵强写了两本书,《孔天胤传》《孔天胤评传》,他们有充分证据证明,此说首倡者为明代山西学者孔天胤,灵感来自于亳州学者薛蕙。


薛蕙皖人,时人尊称西原先生。孔天胤任颍州兵备时二人相识,常在一起谈诗。后来孔天胤在《园中赏花赋诗事宜》一文中如此总结: 


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西原薛子论诗,独有取于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


孔天胤发明“神韵说”,王士禛是认的。

在其《渔洋诗话》中,王士禛这样写道:


汾阳孔文谷天胤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为学人拈出,不知先见于此。


多奇怪。这么清楚,为什么大家要硬往王渔阳身上扣呢?


6

孔天胤修志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汾州当局对之前所出的《汾州志》不满意,请孔天胤出山。


孔天胤不负所望,广泛搜集材料,从旧志中去粗取精,依据实际情况秉笔直书,文字表达上删繁就简,形成了八卷本的《汾州志》,为后来汾州及汾阳的志书初创了基本体例。


 另外,嘉靖版《山西通志》的序是孔天胤代写的。还为隆庆版《介休县志》作序。


7

孔天胤刻书


涵芬楼影印《西京杂记》,嘉靖三十一年(1552)孔天胤刻本


孔天胤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家。


孔天胤刊刻校阅了很多典籍和文集,其中相当多的流传下来了。


他先后主持刊刻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西京杂记》等书籍,所刻数量与品种列晋籍刻书前茅,被称为“孔本”。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


有明一代,山西籍刊印书籍最多的当属沁水李瀚和汾州孔天胤。



8

再列一些孔天胤的主要事迹



太原崇善寺内《重修崇善寺记》碑。

孔天胤撰。

嘉靖四十二年(1563)立


孔天胤手书




孔天胤首先是一位廉能兼备的疆臣

“隆庆和议”中曾向王崇古提出封贡和互市的建议;

在浙江救荒活万人。


其次,孔天胤是一位承前启后的理学家

他的学说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在儒学思想史特别是在河汾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其三,孔天胤是一位注重实学的教育家

在祁州建庙学、书院(他是河北贞文书院的修建者);曾两任提学,造士无数,不少为一代名臣。


其四,孔天胤是一位成果丰硕的著作家、诗学理论家

孔天胤在从政之暇,勤于著述,先后有《孔文谷文集》《孔文谷诗集》《渔嬉稿》《霞海编》《汾州志》等多种著作问世。

诗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当时被称“海内重之”;孔著不仅在学术史、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而且,他所写的各类碑传序跋、地方志乘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弥补一些正史的不足。


其五,孔天胤有很多好朋友

谢榛等名流千里相访,康海、薛蕙、洪朝选、钱薇、黄绾等著名学者与之相交莫逆;


与阳明弟子王畿、钱德洪,天一阁首创者范钦皆为同年,思想多有交锋;


诗论家,其“神韵说”被王士禛发展为“神韵说”;


牒出庆成王府,研究他可带出明代藩王府的历史;


致仕二十七年,为山西无数重大事件赋诗作记;


与山西官员、学人多有交往与记录,其文是对山西政治、经济、学术、文化的珍贵史料……




有关孔天胤更多的故事

找他们

看这两本书



关于作者


张勇耀,1972年生于山西文水县。

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名作欣赏》副总编、上旬刊执行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会唱歌的蝴蝶》,散文小说集《风中飘过村口的影子》,文学评论集《落在战国的雪》,与韩兵强教授合著有历史人物研究专著《孔天胤传》《孔天胤评传》,编著有《神话中国》《出自四书五经的成语》等。




韩兵强,1973年生于山西晋城市,1995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材料工程学院,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4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文史爱好者,曾参与《历代名人咏泽州》(续编)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与张勇耀合著有历史人物研究专著《孔天胤传》《孔天胤评传》。



《孔天胤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孔天胤评传》,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前者为人物生平传记,以其生平经历为线索;后者为人物宦绩、学术、思想、诗歌创作及理论、图书刊刻、交游等的研究考述,后附年谱精编及四百人交游名单。


本文编辑:虫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