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丨覃塘区乡镇信息看你知多少!

2017-08-27 覃塘宣传

凌动村:财政“输血”50万,每年“造血”11万

 “养鸡场出租,百果园自营,光伏发电出售,入股企业分红,上级支持的50万元扶持资金,每年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1.4万元的收益。”7月31日,覃塘区樟木镇凌动村支书盘健龙高兴地对笔者说。

与南宁市宾阳县交界的凌动村,四面环山,是2016年度自治区贫困村。过去村集体经济只有1000元的村集体房租金收入,导致公益事业无法开展,村里基础设施落后。

穷则思变。该村争取到了5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财政扶持资金,建设了占地5亩的养鸡场,年出租收入4万元;建成了一个15亩的百果园,年产百香果60吨,自营收入6万元;建了光伏发电,年售电收入3000元;14万元入股企业,每年得到1.1万元入股分红。” 

丨覃伟 谭雄义




为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东龙镇特色文化品牌,从8月8日至26日,覃塘区东龙镇举办培训班,对本土少儿传授壮话山歌、掌杆木偶戏表演技艺。图为8月19日培训班少儿学习掌杆木偶戏表演技艺。 

图丨芳芳


荒山变茶园

——韦旭桂创业故事

今年5月25日,对于覃塘区黄练镇莫村的韦旭桂来说可谓是个大好的日子,他选送的毛尖茶、杏香红茶在广西第十一届“桂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绿茶类和红茶类一等奖。

8月12日,记者来到韦旭桂家中采访,还没走进他的茶叶制作车间,阵阵茶香便扑鼻而来,几名制茶师傅在生产车间忙碌着。韦旭桂给记者先后泡上他获奖的绿茶和红茶,慢慢喝完后,一股香味在嘴里打转,鲜醇回甘,回味无穷。

走出茶叶制作车间,韦旭桂开着一辆越野车载着记者往他的茶园出发。车子在平坦的水泥路开了5分钟后,便在弯曲、狭窄的山路上爬坡。差不多一个小时后,记者一行终于到了海拔高度为700多米的壮帽山茶园。这里山高林密,云雾缭绕,一垄垄茶树从山的这一边延伸到另一边,在茶园的西边镶嵌着一个50平方米大小的高山湿地,时不时有鸟儿在这里飞起,让人觉得仿佛到了世外桃源。

“4年前,我租下这里300亩地打算种速丰桉,后来我发现这里有100多棵古茶树,实在不愿破坏它们,再加上我有20多年种茶经验。于是我就改变主意,下定决心把这里打造成为茶园。”韦旭桂告诉记者。

当他下定决心种茶后,家人和邻居纷纷投来质疑的目光。在当地,从来没有人把茶树种在那么高的地方,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固然会增加投资风险,大家纷纷劝他放弃。但是韦旭桂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下决心要把这里变废为宝,打造出一片绿天地。

说干就干,2013年韦旭桂和家人带着10多个工人一起带着厨具上山种茶,每天早上挑茶苗上去,天黑才回家,来回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由于山高路险劳动量大,工人们一个接一个打了退堂鼓。为了留住工人,韦旭桂给每个工人每天增加10元工钱,在最忙的时候聘请了30多个工人同时开工。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把300多亩的荒山都种上了茶苗。

茶苗种下去后,道路不通成了拦路虎,肥料无法送到山顶。看着一棵棵生长缓慢的树苗,韦旭桂着急得很。每当想到前面的付出,韦旭桂就提醒自己不能放弃。“当时我有一个孩子正在读大学,两个在读高中,每年开销不少于5万元,而且我已经把自己80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投到茶场去了,一旦失败就血本无归,压力很大。”韦旭桂告诉记者,他选择了这条没有回头的道路,只有往前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韦旭桂终于借来20万元,用了6万元开通了道路,剩下的钱用在买肥料和其他开支。三个月后,一条蜿蜒的道路从半山腰通到了茶场,肥料运上去了,一株株树苗及时得到了“营养”补给,长势逐渐见好。

苦尽甘来。韦旭桂投入100多万元,用了四年时间,把一个荒山变成了茶园。今年,他的茶园初见成效,产出1000多公斤绿茶,1000多公斤红茶,产值达40多万元。韦旭桂已成立了桂鑫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有5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文丨张庆杰



退伍兵曾德导:改战场不改作风

1999年,17岁的农村小伙曾德导怀着一腔热血参军入伍,在部队里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男人都有的当兵梦”。经过层层考核,他得以成为武警内卫部队的一员,在军营里锤炼身心,执行任务,履行使命。

(正在车间工作的曾德导)

两年后,他带着荣光和不舍,转身离开部队,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征途。

在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里,曾德导当过保安,经营过城乡载客中巴,也与人合伙运营过大货车……兜兜转转地做着各种尝试。2011年,曾德导揣着攒下的20多万元积蓄,在自己的家乡覃塘区山北乡创办了一间中板厂,由此正式加入了创业大军,投向了另一个战场。

昨日的军营铁汉,成为商海浮沉的一叶扁舟。此时的曾德导,其实正向着自己的第二个梦想迈进。

之所以选择板材行业,行业利润和基础优势都是重要原因。山北乡临近东龙镇,那一带早有不少人加入了板材行业,曾德导不需要像头批生意人一样专门跑到外地去了解市场。“我们就跟着人家做,直接在东龙附近调查就行了。怎么生产,怎么经营,都可以直接观察了解、模仿。”曾德导觉得板材行业形势好,发展空间大,周边的生意人又都做出了点成绩,就打定了主意。

但开始生产还不足一年,曾德导就因为不够了解政策而撞上了一个大坎儿:因为厂房建在了耕地上,属于违章建筑,要马上拆除搬迁。

拆厂后的这段时间,也成为了他三十多年人生里最难熬的一段时光。当初的创业资金刚好够本,没有剩余。这么一折腾,曾德导不仅亏完了所有的本,也打乱了所有计划。

钱没了,只能四处去借。但在他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却没有一个人赞同他继续做下去。家人觉得没有必要再去冒风险,三番五次劝说他另找出路;朋友担心他还不上钱谁都不太愿意借钱给他。

曾德导也曾在放弃和坚持之间徘徊过。但万事起头难,这是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建起来的厂子,实在舍不得,而且放弃了转让出去也是贱卖。厂里的机器、材料什么都有了,只要再把厂建起来,就可以生产了……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就是心里不舍的情绪,还有一股不服输的老军人情节。

“人往高处走,不尝试就永远都没有机会。”曾德导同家人商量,说服他们。就像进行着一场拉锯战,他一边跟逆境死磕,一边坚持自己的原则,琢磨着怎么能重新把厂做起来。

后来,曾德导通过亲戚朋友的帮助和信用社贷款,陆陆续续筹到了30多万元。重新建好厂房,开始生产经营。期间他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慢慢苦熬着,坚持到2013年底才挺了过来。

曾德导同往常一样,在自己的车间里工作着,刨板机的机械声响亮刺耳。几年来生意时好时坏,不过总体较稳定,每年利润有20万左右。“想着要把生意做大做强,现在不够完善,不成气候。不过还是要跟着形势走。毕竟现在社会生产发展要求越来越高。”曾德导说。

回想这些年的创业经历,曾德导感觉自己选的行业都不太对。但如果自己不去尝试,就永远都没有机会。这一路来的坚持,得益于他服了两年兵役养成坚韧的性格,做什么都要坚持。


文丨蒙思婷  图丨张庆杰


文丨贵港日报

编辑丨区新闻中心  区网信办

投稿邮箱丨qtnews202@163.com

错过的美好

农融连夜检查我区防御台风“天鸽”工作

区领导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台风防御工作

孙睿君主持召开市产业园石卡园区汇报会

覃塘区各单位积极做好防御台风“天鸽”工作

区卫计局开展一系列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