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甲午遗证】清军战俘碑被抠“降卒”字



晚清陈卿美,匠心晚清一百年

两甲子匆匆过去,历史并未走远,当年日军的“战利品”在日本并不难觅。面对这些“甲午遗证”,中国人当如何反思?日本人又当反思什么?

今天我们反思甲午战争,并不是简单地反思战争胜败,而为了超越历史、超越战争,是中国人、日本人乃至相邻国家的相处与未来。

“清国 李金福之墓 ”,“清国 刘汉中之墓”……位于日本大阪的真田山陆军墓地,6名在甲午战争中被俘的清军陆军官兵,已经在这块土地上长眠一百余年了。

2014年7月3日,《法制晚报》甲午遗证报道组在这个日本墓地的东北角找到了6名清军官兵的墓碑,并献上了一束花,驻足良久,抚摸着被抠去“降卒”字眼的石碑,祭奠着百年前客死他乡的中国士兵。

雨中探访 日战国将军神社后 藏着战俘墓

探访真田山墓地当天,大阪的天空正淅淅沥沥的飘着雨。记者乘日本轻轨列车到达大阪天王寺区的玉造车站。

从车站下车步行约10分钟,就能看见一个小山上出现一座神社,里面供奉着日本战国时期的将军真田幸村。转过神社,后面草木掩映之下,赫然出现一片墓群,这便是真田山旧陆军墓地了。

墓地门前,两扇朱红色的大门紧闭着,只留了旁边的一扇小门供人进出。墓园门口的标牌上介绍称,这座陆军墓地建于1871年,墓地中伫立着超过5299块墓碑,分属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满洲事变等战争中阵亡的军役夫、兵卒、士官、将校等。

这里的“外籍”阵亡士兵墓碑,除了6块清军墓碑外,还有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俘的墓碑,他们与甲午战争中被俘清军一起葬在军役夫的区域。而这些日军军役夫,正是战时被临时招募进部队,负责搬运和拉车等工作的,他们是军队中地位最低等的人。日军将六名清军葬在这一区域,暗示着这六名清军在他们眼中地位低下。

寻找清军 碑文模糊难辨 被挖去“降卒”字眼

要在5000多座墓碑中寻到这6座清军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者按照墓区标注,用了约半个小时的时间,终于在墓园的东北角找齐了6座写有“日清战争 清国俘虏士兵”字样的墓碑。

这一区域的墓碑高度不到1米。透着深青色的石灰岩墓碑被雨水冲刷得又黑又亮,但不少已经严重风化,很多墓碑上的字已经模糊难辨。

在记者寻找到的6个清军墓碑石碑正面,刻着墓主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刘起得、吕文凤、李金福、刘汉中、杨永宽和西方诊。和日本士兵墓碑不同的是,所有清军墓碑和德军墓碑上都有一个凹进去的长方形小白块。

根据墓地管理方的资料记载,这些外国士兵的墓碑上之所有会有这个小白块,是因为他们的墓碑上曾经写有“降卒”、“被俘”、“俘”等字样。

“二战日本战败后,听说有位中国将军要来收集被日军掠去的物品,墓地的管理部门将清军将士墓的情况造册上报东京和中方。因为担心‘降卒’等侮辱性字句引起中方愤怒,他们火速将其凿去。”旅日作家萨苏说。

碑文背后 最早被俘吕文凤 曾是清国电信使

记者发现,墓园中每个墓碑前都有一个高约10厘米用于祭祀者插花的小圆筒,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墓碑前摆有花束。记者将手捧的菊花一一插入小圆筒,默默祭奠清军亡魂。

绕着墓碑仔细查看,记者发现墓碑的左右两侧,被刻上了墓主身份和死亡的时间地点等介绍,其中吕文凤的身份记录是“朝鲜皇城内清国电信使”。

“他应该是这场战争中最早被俘获的清军人员了。”中国海军史研究所所长陈悦告诉记者,清政府当时在朝鲜京城设有电报局和电报员,1894年7月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吕文凤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被俘获的。

记者在现场还注意到,吕文凤等4名死于甲午战争期间的清军墓碑上刻的都是“清国”字样,而杨永宽、西方诊的墓碑上刻的却是“故清国”,他们的死亡日期则是大正四年(1915年),死亡地点为“帝国在役军人会西区联合分会”。

4人墓碑朝北 希望能离故土更近

“《马关条约》签署后,双方交换战俘,日方在当年的八九月间,陆续放还了被俘的官兵、百姓共计974人。”陈悦介绍说,吕文凤等4名清军应该是在双方交换战俘前因伤病死在大阪陆军临时医院的,他们随后被就地葬在了真田山陆军墓地。而杨永宽、西方诊则应该是后来死在日本的。

踏着被打湿的青草走在墓园里,一股陈旧的泥土味道萦绕不散。墓碑鳞次排列,寂静久远,如穿越百年的默片。这个墓园从去年开始就没有专人管理了,但因草木茂盛,也偶尔会有当地居民到附近遛狗散步。

该区域的墓碑两排一组,两两相背,一排向北,一排向南。记者注意到,有4人的墓碑都是朝向北边。

“曾经有一个故事,逃亡北海道数十年的山东劳工刘连仁讲过一段话,他们小时候,一直听说日本的北面和中国是连着的,所以逃出来就往北面跑……也许,这些清军在最后时刻,依然希望能离故土近一点吧。”萨苏说。

战败殇思 制度落后 陆军仍是旧式军队

然而,比起墓碑上的冰凉,整场甲午战争的失败更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长达百年的刺痛。

在甲午战争中,无论从局部战役的次数、双方投入的兵力和对战争走势的影响上来说,陆战都远远超过海战。如果说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惜败于日本联合舰队,那么在陆地战场上,清军则是一败涂地。

国防大学教授徐焰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甲午战争失败主要归因于陆战失败。

从军事制度上看,清朝陆军的制度近代化极为落后,缺陷众多,基本上仍是一支旧式军队,其古代化和日军的近代化相差甚远。

当时虽然号称百万陆军,但是这百万不过是吃军饷的人数,而实际作战的则是35万分散于各省的“防军”,当时辽东战场总共凑了十几万人,进入朝鲜的不过两万人,加上全国只有两条铁路运输,使得全国调兵无力,即使加上临时招募的30万勇兵,仍无法与日军抗衡。

指挥混乱 思想停留在器物层面

徐焰还提到,日本有战时建立的大本营,而清朝没有战时指挥机构,没有总参谋部,只有一个“古老的军机处”。从军事思想上看,整个清军,上至对战局负总责的李鸿章,下至广大士兵,均缺乏对近代战争的基本认识。

“李鸿章曾说过一句话,‘中国但有开花大炮与轮船两项,洋人即可敛手’,说的是只要我们有了大炮和轮船,西方国家就会对我们望而却步。这说明他的军事指导思想只是停留在器物方面。”陈悦说。

另一个致命问题是清军缺乏独立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徐焰表示,从后勤保障上来讲,甲午战争中的清朝没有建立现代供应体系,也就是缺乏后勤部。

另外,甲午战争中的清朝陆军使用了7个国家的枪械,互相之间极不配套,缺乏现代化标准化概念的清军后勤上漏洞极大。

告诫今天 时刻警惕 强国强军捍卫和平

徐焰认为,当年的历史告诫今天的中国,需要吸取经验,继续强国强军。中国需要有一支能打仗,而且能打胜仗的军队捍卫和平。

今天的日本虽不同以往,但是部分右翼势力仍然宣扬以扩张为国策,只不过换以拉拢美国搞解禁集体自卫权,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地方。

军事专家宋忠平也表示,未来的军队发展不仅仅是把某一个军兵种发展好,而是要发展好整个军队的联合作战能力、一体化作战能力,这是最关键的。换句话讲,中国需要运用多种综合手段发展远程打击能力和综合防御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防止其他国家发动偷袭,也能对其他的国家发动偷袭具有打击能力。

华人呼吁 希望国人多关注 让清军魂归故里

位于大阪的《关西华文时报》报社距离真田山陆军墓地很近,每到清明节,该报的总编辑丛中笑都会带上花和酒到墓地去看一看这些祖国的故人,居住在关西地区的一些老华侨也会前往祭祀。

“甲午战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抵抗外族侵略的一个开端,虽然战争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丛中笑对记者说。

如今,这些清军官兵已经在异国他乡埋葬120年了,看到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阵亡的将士遗骸和埋葬在韩国的中国志愿军遗骸相继归国,丛中笑开始思考是否可以让这些清军将士也回归故土。

他以《关西华文时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起成立了“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暨为安眠在大阪的清军之墓迁回祖国之后援会”,并同日本研究陆军墓地文化的专家小田康德取得了联系,向他了解从日本迁移墓碑的事宜。

但是,小田告诉他们,因为这些墓碑经历100多年,墓碑本身已经风化老化,经不起折腾。不过他可以请日本的朋友用最先进的高科技对墓碑进行复制加工,以便运回中国。

丛中笑希望以后援会的名义呼吁,真诚希望在日华人和中国国内的企业或团体能关注这一活动,接这些清军官兵魂归故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