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编码RNA真的不编码吗?9张图告诉你答案

2017-05-12 Anna H 生物谷


本文系生物谷原创,欢迎分享,转载须授权!


 近期,Molecular Cell和Cell Research刊登了三篇有关环状RNA具有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的环状RNA是非编码RNA的概念,进一步拓展了环状RNA的功能,丰富了蛋白质组的组成,意义重大。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其他的非编码RNA,特别是长非编码RNA,拥有与mRNA类似的结构和小的开放阅读框,是否也具有编码的能力呢?有趣的是,虽然长非编码RNA一经鉴定出来就被定义为非编码RNA,但是关于它们编码潜能的探索,却没有停止。



小编将通过9幅图,给大家梳理环状RNA和长非编码RNA翻译能力的研究进展。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已有个别非编码RNA被实验证明可以翻译出小肽,有大量非编码RNA被生物信息学预测可以翻译出小肽,但也有研究发现,绝大部分非编码RNA即使结合在核糖体上,也仍然是不翻译的。这两个阵营的研究都在9幅图里,希望帮大家快速了解有关非编码RNA的编码研究。


中国科学院王泽峰研究员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题为《Extensive translation of circular RNAs driven by N6-methyladenosine》的研究论文,发现环状RNA上的甲基化修饰m6A可以驱动非帽依赖性的翻译机制来合成蛋白质。RNA m6A修饰是近年来RNA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6A与胚胎发育和疾病,特别是肿瘤,都密切相关。RNA m6A的研究多集中在mRNA上,可影响mRNA的翻译效率和稳定性,而环状RNA上的m6A修饰,此前尚属空白。王泽峰研究员此前已发现在环状RNA上插入IRES(核糖体进入位点)序列可促进环状RNA的翻译,然而在对照序列样品中,竟然也发现有蛋白的翻译。通过对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所有的对照序列竟然都包含m6A修饰位点,这提示m6A修饰可促进环状RNA的翻译(图1)。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MeRIP-seq数据,证明內源环状RNA确实含有m6A修饰,并利用IP,RIP和CLIP-seq等技术,发现m6A的阅读蛋白YTHDF3可与翻译起始因子eIF4G2高结合,促进翻译(图2)。



以上实验证明在体外构建含m6A修饰的环状RNA,导入细胞后可以翻译,那么内源的含m6A修饰的环状RNA是否可以翻译呢?遗憾的是,研究人员在对蛋白质组的质谱进行分析后,并未找到符合他们预测的环状RNA编码的肽段。


如果说找到内源可翻译的环状RNA是为它摘掉“非编码”帽子的铁证,那么接下来这两篇Molecular Cell的文章可以说大大减少了上篇文章的遗憾。


意大利科学家Irene Bozzoni发表《Circ-ZNF609 Is a Circular RNA that Can Be Translated and Functions in Myogenesis》的研究,证明在肌肉发育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环状RNA Circ-ZNF609,可翻译小肽。


研究者首先通过RNA测序技术,在人和老鼠的肌肉发育模型中鉴定到一系列差异表达的环状RNA,通过大规模的功能筛选,最终确定circ-ZNF609在肌肉发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探究circ-ZNF609促进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时,研究人员惊喜的发现circ-ZNF609具有开放阅读框,暗示其具有编码蛋白的能力。将体外构建的含FLAG标签的环状RNA载体导入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的检测,可以看到在目的位置有明显的条带,说明人工构建的带FLAG标签的circ-ZNF609是可以翻译的(图3)。 




那么,内源的circ-ZNF609同样可以翻译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利用CRISPR技术,将FLAG标签敲入circ-ZNF609的编码区域以检测内源蛋白的表达。由于筛选到的单克隆细胞只成功地在一个circ-ZNF609基因座位插入了FLAG标签,而circ-ZNF609的等位基因则仍是野生型,理论上导致能检测到的蛋白量减半,所以并未能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到内源蛋白的表达。研究者将目光转向蛋白质谱的方法,并在质谱的肽段比对中成功得到了circ-ZNF609的肽段(图4)。



 综合以上结果,研究者证明了环状RNA circ-ZNF609具有翻译的能力,但是关于circ-ZNF609促进肌肉细胞发育的功能,研究者并没有解释这是环状RNA本身的功能,还是其编码的蛋白的功能。未来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索该类新来源的蛋白的功能及机制。


以色列科学家Sebastian Kadener的文章《Translation of CircRNAs》则是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环状RNA的开放阅读框,结合核糖体展示技术的数据,分析可与核糖体结合的环状RNA,从而系统地分析了果蝇中具有编码潜能的环状RNA,表明环状RNA的翻译能力在进化上可能是保守的,并发现果蝇中大部分可翻译的环状RNA与其线性的mRNA共享翻译起始序列,暗示环状RNA翻译的产物与线性mRNA的产物具有类似的5’端结构(图5)。

 


以上三篇文章,在人,小鼠和果蝇中鉴定了一批具有翻译潜能的环状RNA,那么同样是非编码RNA的长非编码RNA可以翻译出蛋白吗?其实早在2011年,美国科学家Jonathan S. Weissman就通过核糖体展示技术发现有大量的lincRNA结合在核糖体上,表明它们有可能被翻译(图6)。黑点表示lincRNA,蓝点表示蛋白编码基因的编码区(protein-coding),可以看出有很多lincRNA与protein coding有相同的翻译效率(translational efficiency)。



 2016年,Nature上发表John G. Clohessy和 Pier Paolo Pandolfi的研究成果《mTORC1 and muscle regeneration are regulated by the LINC00961-encoded SPAR polypeptide》,发现之前被鉴定为长非编码RNA的LINC00961有编码的能力,其编码的小肽SPAR可抑制mTORC1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员制备了SPAR的内源抗体,证明该非编码RNA编码的小肽确实在体内存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如果突变小肽的起始密码子ATG,可以在不影响LINC00961表达的情况下,使小肽不表达,而这样的变体是不具备抑制mTORC1活性的功能的。该实验说明LINC00961以其编码的小肽发挥功能,而不是RNA本身(图7)。



看到这,大家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小编要啰嗦几句,关于非编码RNA可编码的研究,还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2012年,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John L rinn和alan saghatelian的论文《peptidomic discovery of short open reading frame–encoded peptides in human cells》。该研究通过对蛋白质谱的分析,鉴定了新的小肽,并利用肽段序列比对回基因组来确定产生的新的小肽的基因。他们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小肽来源于ncRNA,说明大部分ncRNA是不翻译的(图8)。

 


而2013年Cell上的文章,则更加直白,Eric S. Lander发表题为《Ribosome Profiling Provides Evidence that Large Noncoding RNAs Do Not Encode Proteins》,该研究认为,现在大部分关于非编码RNA可编码的研究都基于对核糖体展示技术的数据分析,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非编码RNA结合在核糖体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被翻译了。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主要是基于核糖体在mRNA的结合是一个动态过程(图9.1)。40S的核糖体小亚基首先结合在5’UTR区,识别到起始密码子的时候,60S的核糖体大亚基才会与小亚基结合,形成80S的复合体。这样的翻译复合体在遇到终止密码时会分离开,所以理论上3’UTR是不应该存在核糖体结合的。传统的RNA翻译效率的计算,只考虑了RNA在核糖体上结合的数量,而没有考虑核糖体在RNA的非翻译区的释放过程,所以研究者重新定义了翻译效率的计算公式(图9.2),只有当核糖体在同一条RNA的翻译区(ORF)结合量明显高于非翻译区的结合量,才认为该RNA是被翻译的。经过这样的计算,大部分的lincRNA与mRNA的翻译区都区别开了(图9.3)



通过以上9幅图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有关非编码RNA可编码的研究,一直非编码RNA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虽然个别环状RNA和长非编码RNA产生的小肽被证明有功能,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多还集中在鉴定和预测上。如果想要在该领域取得突破的成绩,并不轻松,难点在与如何证明非编码RNA产生的小肽是内源的以及他们的功能机制又是什么。未来期待有更多的研究和方法,打开非编码RNA的编码大门!




第77届全国药品交易会将于2017.5.16-2017.5.17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生物谷现招募通讯员2名,提供免费的参会名额与午餐,还有现场和演讲嘉宾交流互动的机会!通讯员需完成会议报道的撰写及会议现场的照片拍摄,有意者请把个人信息以及联系方式发送至811970244@qq.com 


更多精彩文章,请下载生物谷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