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教分享|是人类塑造了农作物,还是农作物塑造了我们?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4-08-31


9月10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举办了一场基于《动物农场模拟器》展览内容进行的公教活动「设计未来作物」。活动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嘉宾围绕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这一大的主题从不同角度探讨关于未来作物品种多样化的可能性。


本期分享嘉宾


史军,中科院植物学博士,“玉米实验室”创始人,科普图书策划人。中国植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教科版小学科学课本核心作者。著有《中国食物·蔬菜史话》、《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植物塑造的人类史》、《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系列科普视频《植物有话说》、《一点植物学》主创。同时担任《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水果传》、《风味人间》等多个纪录片科学顾问。“典赞·2018科普中国”2018年十大科普自媒体。


是我们改造了植物吗?

图片来自活动现场


人与农作物,谁改造了谁?从表面上看,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对农作物的驯化和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可当我们回溯人类发展史,你会发现农作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人类觉得自己是万物之灵,我们把整个世界改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一个无法想象的发展程度,那农作物跟我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是不是就仅仅是吃的、用的、治疗疾病的?


黄皮肤

图片来自邀请嘉宾史军


很多时候,人类会把作物驯化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但是其实大家没有注意到的是我们人类本身,我们的身体、皮肤、牙齿,我们的厨艺,甚至喜欢在一起社交的这些行为都是被重塑的。比如我们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那跟我们人类祖先生活在非洲的时候是完全不一样的,今天看非洲的朋友仍然是黑色皮肤。人类皮肤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一个转变呢?那之前的说法是当太阳光不那么强烈的时候,当我们从非洲赤道区域走到高纬度的区域,日照不再那么强烈,我们便选择了一个浅色的皮肤。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走到一个阳光不强烈的地方,恰好你拥有一个深肤色,这并不会影响你的生活。那么我们人类的祖先,就像我们拥有这样的一个浅色皮肤的祖先,他们最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肤色来生存下来,其实这背后是植物在主使这件事情。


植物主使了人类定居这件事。人类为什么会定居?因为我们会种粮食。“种粮食”改变了我们人类整个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走向。当我们开始定居了,就开始了每天播种种子、打理田地、收获作物的生活。我们就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然后建立文明。


晒太阳是因为吃的不好

图片来自活动现场


在最初人类选择去从渔猎采集变成农业种植定居以后,其实最初定居的农民生活并不好。因为那个时候农民耕作的基础比现在差很多。


第一是种子。比如说小米,小米的祖先是谁呢?是在北京这个季节路边经常能看到的狗尾巴草,你觉得种这个能让多少人吃饱?另外一个是在当时缺乏耕种技术和经验,比如说化肥,毫无疑问的是化肥的出现让更多的人开始真正吃饱。


那在最初定居成为农民的这批人手中,既没有合适的种子,也没有足够的化肥,他们获得的食物能有多少呢?


还会遇到一个重要的维生素D问题,因为维生素D在诸多的动物性食物里很丰富,但是农作物里面很匮乏,带来的矛盾就是我们仅通过摄入植物是无法满足骨骼生长所需的维生素D,还好大自然给我们留了另外一个路径,当你吃的肉少了维生素D可以依靠多晒太阳补起来。这时,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仍然维持着一个较深的肤色,晒太阳的效率就太低了。所以那些肤色比较浅的个体就会获得非常强的优势,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可以通过晒太阳获得更多维生素D。


大豆

图片来自活动现场


植物不光改变了我们人的样貌,还改变了我们今天引以为傲的厨艺。


从小麦到馒头,从水稻到米粉,从大豆到豆腐,这些在今天习以为常的加工过程,实际上是植物逼迫人类做出的重大革新。我们的口味和基础厨艺早在数万年前甚至数十万年前就已经被植物设定好了。正是与植物籽粒之间的斗争,最终决定了今天厨房的模样。


中国人喜欢吃豆腐,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执着于做豆腐这样的一个标志性的食物呢?其实这也跟植物对我们的影响有非常深远的关系。


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而选择一个合适的蛋白质供给体对于一个人群的健康发展,文明发展是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初农业发展的早期,人类尚且能自己填饱肚子,没有余粮去养猪养鸡养鸭。而且当时中原区域都是农田,也没有地方去放牧牛羊。无法从动物身上获取足够的蛋白质,就从大豆身上下文章,但是吃豆子会肚子胀难受。中国人就学会了做豆腐。做豆腐的过程中,带走了大量让人类肠胃不适的大豆多糖,只剩下蛋白质,再去吃豆腐的话你就会觉得肠胃舒服多了。所以我们把大豆制作成豆腐、臭豆腐、豆豉这样的发酵品,并不是我们人类追寻某种味觉极致的享受,是我们被自然资源或者说被农作物逼迫做成这个样子,而我们的厨艺,实际解决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把食物里面的毒素去掉,二是提高食物里面营养的利用效率。


这个背后的主使是谁呢?就是农作物。


农业的需求

图片来自活动现场


8000年前就已经明确很多地方有农田出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农业,种植需要水利灌溉。南方七八月经常发洪水,这时候南方稻子还没收。粮食迫使我们去做很多的水利工程建设,2000年前的都江堰,那个时候没有大型的工程设备,靠人力把一个超大型工程完成,解决了整个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这不是一家一户、一个村或者一个县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团结在一起来做这件事,才有机会把大家的农田保住,才有机会让农作物丰收,才有机会吃饱活下去。所以农耕社会促使人类团结在一起,更好的生活。


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

农作物对我们人类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从我们的长相、厨艺、社交行为偏好等等都受到了农作物的影响。当我们再去审视这些农作物的时候,千万不要再把他们当做是我们人类肆意去操作的对象,其实他们才是幕后主使。


伴随着人类和社会发展,我们对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还有转基因技术的认识也多半来自实验室的植物。未来我们将会种植怎样的作物、食用怎样的食物、如何与植物共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人类用理性的思辨重新审视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农作物,究竟谁改造了谁?其实,人类和农作物既是合作者也是竞争者。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人类和作物互相选择了对方,发展出现在的人类文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