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策展|完成一个展览需要几步!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2024-08-31


每一场展览,每一件展品,每一张展签,

甚至是每一束光,

都是一场专业展览的一部分。

从主题确立到灵感构思布局,

再到一场展览的完美呈现。

每一个环节都是策展人对细节的严苛追求,

以及对艺术诚挚的热爱。

对策展人如何创造一场惊艳而深刻的展览,

作为观者必然是充满强烈好奇的!


展览到落地共需几步?

主题确立之后应该做些什么?

规划艺术品是如何思考的?

......


策展可以连接不同要素,变不可能为可能。今天,Hyundai Blue Prize Art + Tech 2023 获奖展《剧变生态》策展人宗晓带大家走进策展的幕后,解密从构思到布展实现的每一步,了解更多展览背后的有趣故事。即使您不是艺术及策展出身,也可以跟我们一起以另一种眼光和角度理解这一场艺术展览。



01/ 确定主题与展品选择 

Hyundai Blue Prize Art + Tech 2023的主题为“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您怎样一步步思考,最后怎么演变成《剧变生态》的吗?

宗晓:这一届HBP的主题是“去中心化的世界重塑”,我在思索这一议题和构思展览方案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两个问题之上。其一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世界是怎样的?其二是,我们如何才能达成,或者说离这样一个世界近一步?展览中作品的选择也是与这两个问题紧密相连的。


首先在我的想象中一个真正去中心化的世界,应该是一个物种平等的世界。这是因为如果去中心化只是在我们人类的社会结构中形成——当然,直到现在我们都还尚未实现,或者说即使曾经有过尝试,也只是非常小规模的——但即便是我们真的在人类社会中达成了,也是不足够的。因为这并无法帮我们解决当前的其他危机,比如气候危机、生态危机等。而我相信我们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危机的紧迫性,当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极端高温、气象灾害等发生的频率也变高了。我们不得不面对它们,而面对的前提就是尊重其他的物种,承认他们的生存空间。


一个物种平等的世界当然是非常理想主义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该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因此这就到了我所思索的第二个问题: 如何离这个世界近一步?


展览所提出的“变形”这个概念,就是我所认为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形包含着多重的含义,既包含身体的变形,存在形式的改变,也包含生活空间、生存环境的变形。它既是一个象征意义,也是确实在发生的变化。


同时,我也把变形大致的分为了主动的变形和被动的变形。主动的变形强调接纳,例如接受身体的变形,意味着允许我们对“人”的定义进行模糊;接受生活空间的变形,意味着允许其他物种存在于我们所占领的空间之内,找到一种和他们共存的方法。被动的变形强调反思,反思我们人类活动对于其他生命体或是非生命体造成的巨大影响。


正是从“变形”这个概念出发,循着这条线索,展览最终取名为《剧变生态》。一方面提示我们可能需要为一个去中心化世界迈出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提示着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生态挑战。


我们看到在展品的选择上对材料和形式有较多尝试,您在选择展品的过程中有哪些纬度的思考或者有趣的事情跟我们分享?

宗晓:首先是作品和展览主题的契合度,这个占据较多的考量。因为如果作品无法和展览主题达到共鸣,那最终会变成一个令人疑惑的展览,每件作品各讲各的,不知道整体想要表达什么。《剧变生态》以变形为主线,探讨重塑一个去中心化世界可能的方式,所以作品的选取和这个主线都紧密相关。有的作品拷问的是主动或被动的变形,有的作品则想象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虚拟世界等等。


另一个方面是作品和空间的适配度。好的艺术家、好作品非常多,探讨同一个主题的作品也不少,如何在我自己所知道的范围内选取最合适这个空间的作品也是我考虑的很重要的部分。我希望能够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减少展览搭建,因为展览搭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很多垃圾。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展馆大而空旷,因此较为大型的综合媒介的装置类作品成为了比较理想的作品类型。一方面它们自身的体量和媒介的丰富度更能充分表达主题,另一方面有的作品自身也协助规划了展览动线。


02/ 展览的空间布局与落地执行

从本次布展可以看出整个展览设计的巧妙,展览整体互动趣味强却不失深刻思考,这背后您是如何构建与思考的?

宗晓:展览中选择的这些作品有的可以在其中走来走去,或是坐在当中;有的会间或的运动;还有的作品当中生长着其他的生命体等等。它们本身就是互动趣味性比较强的却又包含了深刻思考的,所以这得感谢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很棒的作品。


在布展阶段,展品的运输、安装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跟我们分享其中的有趣事情吗?

宗晓:每件作品的落地其实都挺有意思的,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杨怡茗的作品《异体》,2020,整个作品是拆开来运到场馆再搭起来的,由于艺术家本人在德国驻留,我和搭建的师傅是通过视频在艺术家的指导下将作品搭建起来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工具箱、所有材料都分门别类的归置好,整体运输了过来。搭建的过程中,用的大小所有螺丝,适配的扳手,合适长度的铁丝,打结绕圈的方法都是在她的视频指导下一步一步完成的。这种多人协调合作的方式很有意思,而作品安装完成之后,我甚至也对作品本身的运作逻辑有了更多的了解。


再如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2019,艺术家本人到现场来全程参与了布展。这件作品就如同它本身象征的茧房一样,是一点点在场馆里生长出来的。艺术家也像在织茧房一样,用轻薄但坚韧的线先搭出它的骨架,让它逐渐占据整个通道,再慢慢将梳理好的玉米须一层一层的缠绕、编织、覆盖到上面。整个过程都是温柔而细腻的,因为过分粗暴的力量必然会导致线的断裂或者玉米须变得零碎,因此必须轻而快。而这些看起来脆弱的材料在一点一点的编织下,慢慢变成了一个具有保护和包裹能力的茧房,让人觉得很惊喜也很治愈。


其他的作品也都很有意思,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03/ 展览维护和收集观众反馈

在展览期间,为了确保展览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哪些维护工作呢?

宗晓:王偲丞的作品《起始与未来》,2023,是需要细心维护的,因为水体里面是活着的光合细菌和藻类。需要定期给它们补充碳源、检查它们生长的状态,有杂质需要打捞杂质,需要适宜的光照,而且气温不能短期内发生剧烈波动。这有时候让我感叹生命真的很不容易,但也很神奇——一方面需要很多很多适宜的条件,才能够生长;另一方面,有时候看起来恶劣的条件,却又能莫名其妙的找到存活的方法。


苏咏宝的作品《由体而始,至体而成,自体而过》,2019,也需要定期的修补,如果玉米丝被拉扯脱落了,需要将他们轻轻缠绕回去。


您平时除了策展和艺术相关工作,最大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这些爱好对您策展《剧变生态》有什么影响吗?

宗晓:比较喜欢看科幻电影和小说。有意思的是,现在回过头去看十几二十年前的科幻电影,会发现它们有的很有“远见”而有的很离谱。这与我们现在对未来的想象其实是一样的,几十年后再回看我们今天,我们也许会嘲笑自己,也有可能会惊讶于自己对于未来的无意中的“洞见”。



宗晓作为一个青年策展人,在艺术和文化领域扮演了多重角色,在《剧变生态》这场展览中她的任务已不仅仅是选择和展示。她是艺术项目管理者、创新者、研究员、访谈者、联络者、教育者、公关专家、设计师,亦或是评论家......也是因为策展人的这些多重身份,让一场展览拥有迷人的吸引力,让观众感受视觉与思想的碰撞,并与之交流。


看到这里,您是否对展览《剧变生态》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展览持续到2024年3月31日,现代汽车文化中心诚挚的邀请您一起来看这场以“变形”为主题的艺术展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