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度遭禁,名场面全删,张艺谋的《一秒钟》根本不是电影院里的《一秒钟》!

祝东风 东风妹妹 2022-01-16

本文作者:祝东风

首发公众号:东风妹妹


温馨提示:以下涉及剧透,介意慎读。
《一秒钟》太特殊了。
特殊到,其他电影一旦被剧透,基本就不想去看;而《一秒钟》不被剧透,几乎就无法去看的地步。
因为《一秒钟》最为重要的故事情节,被删掉了。
这部命途多舛的电影,是老谋子记忆深处的那点陈酿。去年刚开年,他就凭此佳作,杀入了暌违太久的柏林电影节,却在刚准备播放时被叫停,最后甚至退出了柏林电影节。
本以为今年的厦门金鸡节,终于得以窥其倩影,没想到,又被叫停。
《一秒钟》最后能上映,我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首先,我欣慰于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它;但与此同时,我又非常清楚,我看的是阉割版。
被阉割掉的部分,可能恰恰是这部电影最为精华的部分。
果然。
看电影前,我特地按捺住自己,没有去看与电影情节相关的任何信息,如我所料,在观影途中,出现了好几处强烈的违和与无法理解的断裂。
观影后,心情尤为复杂,闷闷的睡不着,一口气把相关的采访全部看完,之前那些莫名其妙的片段和情绪,开始顺理成章,开始自然而然,背后却泛出更加浓烈的苦。
当晚,我睡得很不好,虽没做噩梦,但心里特别不舒服。
次日,怀着对张艺谋原意的把握,又去二刷,终于哭了出来。
完整的原始版的《一秒钟》,主线是这样一个故事:
张译所饰演的张九声,因为打架,被判了八年,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坏分子”的绰号。他的女儿,为了消除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有了“争当先进”的意识。

在一次粮店劳动中,他的女儿,为了抢着去搬第一袋米,在车子还没有停稳时便冲上前去,不幸被压到,伤重离世。
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她争抢搬米的场面,被剪进了用以宣传先进人物的“新闻简报”,可以在大银幕上播放。
虽然连姓名都没有,但也占据了一秒钟的时长。
这一秒钟,对于普通人而言转瞬即逝,甚至留不下任何印象;但对于父亲张九声来说,却是铭心刻骨,剜心割肺的一眼万年。
这也是电影名《一秒钟》的由来。
张九声在狱中惊闻女儿的离世,悲恸欲绝,后来知道,有着女儿画面的新闻简报,将在二片厂播放,于是从狱中逃了出来,无论如何,也要见女儿“最后一面”。

由此,电影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然而,我们走进电影院所看到的,就是其后的一系列故事,张九声女儿离世的前设情节,全被删减。
所以,观众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张九声宁愿豁出命,也要保护有女儿影像的那卷胶带;为什么,他会在看到有女儿的片段后,泪流满面;为什么,他已经思念女儿到抓心挠肝的地步,却不去找她;又为什么,明明就快要刑满释放,却冒着生命危险越狱……
这一切的一切,因为情节的缺损,人物的悲剧性,与情感的深刻性都被大大削减。我第一遍的观影云里雾里,也对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张九声的父亲形象,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更让人可惜的是,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些低分,原因基本都是,看不懂。
此情此景,老谋子一定是百感交集的。虽然总算能把自己的心血拿出来,但终归,已经不是真实的心血了。
于张艺谋而言,没有办法呈现完整的故事情节;于张译而言,传说中惊为天人的“哭女儿”片段没被放映,影帝的名场面只能永封于记忆中;于我们而言,更是有着多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损失。
三输的局面,是对某些力量的妥协,是无奈的妥协,是不得已的妥协,也是每个自由的生命体无力反抗的妥协。
所以我心里堵,我太堵了。
电影情节堵得我难受,电影本身,电影业本身,乃至当代的文化产业本身,都让我心头郁积着一团出不去的气,散不开的浓雾。

原版的《一秒钟》,跟我们在影院看到的,还有一个最大不同,是在于结尾处。
原版在“二年后”之前,就已经结束了,也就是张九声被几人押送着走在沙漠中,回头看到刘闺女冲他挥手。
悲剧意味更浓,而且也让人不自觉地为张九声最后的结局揪心。毕竟在那样的年代,越狱、和“执法人员”斗殴的劳改犯,下场根本是不敢想象的。
但为了过审的影院版,最后结局是张九声在“时代变了”的感慨声中被释放,穿上了整洁的衣服,而刘闺女正赶上大学的招生热潮。
他们看起来,都有着光明的未来。
张九声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去找刘闺女,他俩在沙漠里,寻那两张有张九声女儿的胶片。

知道不可能找到后,张九声的脸上,绽出一种类似释然的笑,无疑和前面豁出命的执拗,形成了尤为怪异的反差。

那是唯一和女儿相关的东西,明明是他不顾一切的最珍视,却在最后,都不愿在沙砾中多扒拉两下,便长叹口气,有种放下了的感觉。
可以说,这段补拍并不成功。但也是这段并不成功的补拍,让这个电影成功地过了审。
无论是被迫的删减,还是强行的补拍,都像在一件完整平滑的棉衣上,莫名剪去一个洞,再贴上鲜艳的彩色大花,阴阳怪气又自相矛盾,内里的棉絮漫天飞舞。
但我,还是不忍心给这部电影差评。
如果它能以原生态的方式,和张艺谋的初衷呈现,一定是极好的。
给差评,会让我生出对那股力量妥协的耻感,而我只想对张九声的真实故事,和被噤声的时代,表达我遥远而又微渺的心痛与关切。

电影看完后的最大感受,便是个人意志在时代精神下的被迫妥协。
人们蜷缩在狭小逼仄的空间,大幅度的喘息都会有阻滞感。
如果说,张译饰演的张九声,展示的是一种鲜明而又极具冲击力的悲剧性,范伟所饰演的“范电影”一角,则是隐晦和内敛的无常。

那个年代,群众因为精神资料的极度匮乏,对电影是非常渴求的。这种对电影的渴求,也凝聚成为对电影放映员的敬畏。
范电影在面对人民群众时是高高在上的,是一呼百应的,但在面对“权力人员”时,则是卑躬屈膝的,奉承怯懦的。
他的儿子,因为四岁时喝了电影清洗液,上吐下泻发高烧而烧坏了脑子,这辈子只能赶驴车,没有“子承父业”的可能,范电影只能拼尽全力地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他“守好”的方式非常复杂,一是过硬的技术,诚如“范电影”交代的那样,“大循环”的电影放映方式,只有他会,对胶片熟稔的抢救,更是完美体现了他的专业能力;
二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做放映员这么多年,他就没出过问题;
三是对权力人员的讨好,以求职业地位的稳固。但他的讨好,又是以牺牲杨河和张九声为前提的。
前者成了儿子的背锅侠,明明是儿子弄坏了胶片,范电影却以“不给看电影”作为威胁,让群众帮忙作证,是杨河弄坏的。
一方面是对儿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对觊觎他职位的竞争对手的打压。
悲哀的是,他或许可以保护自己的儿子,却永远无法打压到父亲有权有势的杨河。电影直到最后,都没有拍出杨河到底受到了什么处罚。
暴力的重拳,只会落在无权无势者身上,也就是头破血流,连女儿胶片都保护不了的张九声。

范电影性格中的自私与无私,善与恶,强势与怯懦杂糅得浑然一体,让人无法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只能悲叹于,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应激反应与艰难求生。
和范电影有关的两段名场面,也全部被删。
其一是,他对人民群众说,电影因为“技术问题”,无法放映。虽说情节中真是因为“技术问题”,但无疑对现实的电影产业进行了莫大的讽刺;似乎也是对《一秒钟》命运的一语成谶。

其二是,范电影在谈及他发烧烧坏脑子的儿子时,原本有句台词是,“这胶片还能抢救,但有些事永远抢救不了。”
从框架到情节,从名场面到台词,影院版的《一秒钟》有哪些变形,我根据已有信息,已在上文交代得差不多了。
一声唏嘘,几分无奈。
但不得不说,虽说被阉割,甚至被篡改,它依然是我们理解和共情那个年代的温暖脐带。我还是很庆幸,这部电影能被放映,也很庆幸,能在网络看到它增删背后的故事。
而且,无论哪版,《一秒钟》都有股无言却持久的生命力,那是人民群众对文艺天然的亲近与渴望。

我相信,只要这份渴望存在,只要它还能涌动在我们之间,删改便不足以挫伤民族内里的精神与力量。
天不是黑的。
天是会亮的。

 推荐阅读 
待嫁豪门的窦骁,会是下一个奚梦瑶吗?
这次,刘嘉玲真的栽了!

赵薇谈容貌焦虑大哭:绑架数亿女性的,当真是“美”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