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消失的70后、焦虑的80后、奋斗的90后,谁该为“中年危机”买单?

2018-04-02 明日金融

之前,网络上一篇《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火了,伴随着“中年油腻”,中年危机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中年油腻”的走红反映出了以70后、80后为代表工薪族的深层焦虑。这种焦虑不仅表现在人到中年,身体却出了问题,头发脱落、腰酸背疼、每天端着保温杯。人们焦虑的核心是熬到了可以赚钱的年纪,却发现自己没有赚钱的空间。

如今,这种焦虑不光附身在70后、80后身上,已经蔓延到不少90后人群中。

小张,1990年生,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是橙哥身边的一个朋友。她原先在一家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有着5年的审计经验,并考取了注册会计师(CPA)证书。结婚后,考虑到生育和家庭,便辞去了需要经常出差和加班的审计工作。

小张原本觉得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财会专业能力,到企业中找一份相对稳定的财务工作比较容易。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却吃了闭门羹。面试单位对小张的工作能力和财务专业知识表示了肯定,但却纠结于小张的年龄问题。

在小张面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单位都把应聘者的年龄规定在35岁一下。而年近30的小张,已婚未育的情况成为企业拒绝她的重要原因之一。

仔细一想,企业的拒绝有一定道理。年近30已婚未育,此后小孩刚生下来的前几年,身为母亲的小张难免会为家庭而分散工作上的精力,这是用人单位不希望看到的。

可是等孩子大一点再去找工作,小张已经临近了35岁这一“警戒线”,一股焦虑感便袭上小张心头。


35岁,职场的分水岭

自古职场如青楼,不许楼里见白头。目前,中国企业的“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打开“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求职网站,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都明文规定只要35岁以下者。甚至连一些普工的招聘标准,都定在了45岁以下。人才市场上的这样一种现象被称为“35岁危机”。

这也是造成70后、80后中年危机感的重要原因。当你累积了一定工作经验,不满于现状想去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时候,却发现社会留给你改变的空间其实十分有限。每当就业季,找工作难的不止是应届毕业生,对于35岁以后的中年人,他们的求职成本、转型成本会更高。

为何在招聘市场会出现35岁——这一职场分水岭?

橙哥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

1.中年人的天然劣势和高昂成本。

人到中年,从体力上、精力上自然不如20多岁的年轻人。况且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小孩要照顾,对薪水的要求比年轻人高,精力也不可能100%投入在工作中,还需要考虑家庭。

就好比一个业务岗位,经验丰富的中年人可以达到100%工作标准,但需要月薪1万;而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完成70%-80%,只需要月薪5千。那作为老板,自然更倾向于聘用后者。

2.狼性文化影响企业招聘

狼性文化最早流行于互联网企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人人都大谈互联网思维,主张狼性文化的企业运作思维也延伸到各行各业。

狼性文化强调员工竞争至上、拼搏至上,对工作和事业要像狼一样时刻保持“贪性”。企业不是养老院,不是混吃等死的地方,在工作中付出的越多,收获才能越多。

对比35岁以上的中年人,20-35岁的年轻人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一无所有的他们更加适应狼性文化的企业氛围。在艰苦奋斗方面,年轻人相对更能吃苦,经得住熬夜加班;在创新方面,年轻人思维相对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应用能力更强。

对现在的企业来说,生存发展是第一要务,想在充满竞争的市场中有所作为,狼性文化必不可少,体现在员工招聘环节,自然而然倾向于聘用年轻人。

既然中年人找工作难、换工作烦,那么老老实实在自己原先的工作岗位干好就可以了,何来中年危机之说?

事实上,中国企业目前的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这一现象在互联网企业尤甚。一方面,企业在招聘环节设置了“35岁”这道生死线;另一方面,不少企业正在逐步“清理”公司中年龄达到“红线”的老员工。这才是让很多仍旧在职的老员工充满焦虑,催生“中年危机感”的核心。

早先,网上传言华为将在中国区集中清理34岁以上的交付工程维护人员,在研发部门清退40岁以上老程序员的消息。虽然华为后来出面辟谣,这则消息纯属谣言。但是,华为强调拼搏奋斗、鼓励年轻人上位的企业文化却是真的。

而在2017年末,中兴网信70后程序员欧某被劝辞跳楼的新闻,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越来越多的老员工消失在职场,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在橙哥以前就职的单位,35岁以上的员工就非常少,连项目经理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而身边的朋友也向我反映,企业里年龄大的员工越来越少,每年公司都会招进许多年轻血液,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和高管,全是稚气未脱的面孔。

那么,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来了,35岁或40岁以上的中年人,都到哪去了?


消失的70后?

尽管未来的退休年龄很可能会延迟到65岁,但按目前60岁的退休年龄算,35-60的适龄就业人群,是指1958-1984年出生的人。其中,70后的人群正处于40-49的人生黄金阶段。

正所谓男人40一枝花,40不惑的中年人正处于精力、经验、人情世故的巅峰期。

然而我们抛开体制内如公务员、部分央企国企等单位,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身影,这令橙哥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究竟去哪了?

有人说,步入中年的70后及一部分80后,在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后,已经晋升为公司的领导层。

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任何公司的组织架构,其本质都是金字塔结构。有能力爬上金字塔顶端管理层的人,只占少数,屈指可数。

统计局发布的《2017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目前35-60岁的人口占比为37.74%,20-34岁的人口占比为23.06%。若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20-60岁适龄就业的总人口接近8亿,其中20-34岁约有3.1亿人,35-60岁约有4.9亿人,年龄在40-49岁的70后约有2.2亿人。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若按年纪大者升为管理层的逻辑,不光70后,加上60后及部分80后,35岁以上的适龄就业人群达到4.9亿。中国有4.9亿管事的,3.1亿干事的?这个逻辑显然说不通。

另外一种创业说,同样站不住脚。相比上班拿工资,创业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风险和成本更高,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走创业路线的中年人也是少数。

查阅各处资料,橙哥都没有发现包括70后在内,35-60的人群的就业分布情况。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薪酬较高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35岁以上中年人的身影正在逐渐减少。

2017年,华为运动健康曾发布一份《2017IT四大巨头员工身体状况排行榜》的报告。报告显示,阿里巴巴、华为、百度、腾讯四大巨头的员工平均年龄分别为:32.2岁、30.1岁、29.2岁、28.9岁。

涉及到企业内部机密和敏感性,没有一家巨头出面承认这份报告中数据的真实性。但窥一豹可见全身,互联网企业员工普遍年轻化是不争事实。

在橙哥看来,除去在体制内的、爬上管理层的、创业成功的等少部分中年人,相当一部分年龄在35-60岁的人群应该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基层岗位工作,有些人甚至只是临时工。我们在车间、厂房、基建项目等地方,或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相比互联网企业年轻人的高昂薪水,他们拿着微不足道的薪水,却承担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巨大生活压力。


狼性文化,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提到狼性文化,许多人都会想到华为。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都对狼性文化深信不疑。

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执行着“996”的工作方式,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6正常上班。加班熬夜,成为年轻人的家常便饭。

狼性文化不仅体现在拼命工作上,还强调积极竞争。不光同外部竞争,企业内部的员工之间,也强调竞争。能者上位,让年轻人“抢班夺权”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这就使得狼心文化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从优点看,狼性文化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运转效率,挖掘了员工的内在潜力,最大化的为企业创造价值,让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占得先机。

从缺点看,狼性中深藏着残酷无情,你死我活的本质,在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之中,由于人性的缺失,很容易形成强硬的刚性文化,老板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提防、互相猜忌,产生巨大的内耗。

从短期看,以年轻人为动力源泉的狼性文化能让企业充满活力;从长期看,狼性文化则是摧毁企业,甚至整个就业生态的毒药。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到80年代初,日本已经从战后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的发达国家。

那时候的日本企业跟现在中国企业主张的狼性文化非常相似,都是强调工作至上、加班至上。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日本人给世界留下了勤劳肯干、工作严谨的印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赶地铁上班的日本工薪族

而随着泡沫经济到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时至今日,日本GDP总量已被中国超越。

但最有意思的是,日本曾经的“狼”,如今成了“狗”。有数据统计,日本在2017年约有450万青壮劳动力不愿工作,沦为“啃老族”。这群人逐渐迈入中年,没有退休金、也没有存款,对日本已经老龄化压严重的社会福利体系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不愿意工作了?

BBC曾对日本老龄化问题做过一期节目,其中就探究了日本年轻人从“狼”到“狗”,丧失工作热情的原因。

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啃老族”的父母一辈凭借狼性的奋斗精神,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随着日本经济衰退,到80、90这一代日本人,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悲观。在他们看来,即使再奋斗、再拼搏,他们的财富水平也不会超过父母那一代,顶多与父母辈的时代持平,与其如此,不如破罐破摔,靠父母的财富也能够生活,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而中国的情况则截然相反。80、90一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知道中国经济正在越来越好,他们知道通过自己奋斗,财富水平会超越父母那一代,过上自己梦想中的富裕生活,因此狼性文化才有了生存空间。

因此,橙哥认为,狼性文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的时代产物,它紧紧抓住了中国年轻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企业盛行狼性文化,过分看重了年轻劳动力的作用,无形之中弱化了中老年劳动力的职场地位,催生了中年危机这一社会问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才的激烈竞争,产生了70后、80后为主的中年危机焦虑,再过几年,90后也将步入35岁这一职场分水岭。

面对前有应聘限制,后有辞退危机,未来中年人该何去何从?


谁该为中年危机买单?

有人说,人到中年,到了赚钱的年龄,却没有赚钱的本事,只能怪你自己不努力、不上进。你的懒惰让你为中年危机买单。

这种鸡汤式的想法,也催生了现在知识付费、在线教育经济的兴起。

诚然,为自己充电,做更有竞争力的自己,这没有错。但说中年人为自己的中年危机买单,只能是掩耳盗铃。

未来,中国也将面临老龄化的问题。从《2017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以13亿人口计算,目前20-60岁的适龄就业人群接近8亿,其中35-60岁人群占比61.53%,20-34岁人群占比38.47%,在35岁这个分水岭,目前青年人与中年人比例呈六四开。

再过5年,35-60岁人群占比达到65.27%,20-34岁人群占比降低到34.79%。

而10年之后,35-60岁人群占比上升至70.21%,20-34岁人群占比低至29.79%。青年人与中年人比例达到三七开。在就业市场,平均每10个人当中,就有7个人年龄在35岁以上。

未来10年适龄就业人口年龄结构占比(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可以说,未来十年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发生结构性转变,20-34岁的劳动力比重大幅下降,更多的人将面临“中年危机”的挑战。

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有一部分就业岗位也将由机器替代人类工作。对于身体条件不占优、就业环境不友好的中年人,这已经不是通过自我充电,就能解决的就业竞争问题。

因此,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未来的90后,谁都不应当为中年危机买单。中年危机这个问题,是未来十年全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

从个人角度看,及时学习新鲜事物,时刻保持自我充电,是提升自身竞争力、预防未富先老的有效手段;

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不仅有发展盈利的需求,同时还承担着社会责任。随着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改变,我们希望看到,在未来招聘中“35岁以下”等字眼可以在招聘广告和招聘者心中消失,企业裁撤老员工的比重有所改观。

从社会的角度看,我们的思维观念应当改变。未来十年,一提到“上班族”,人们想到的不再是打着领带、喷着香水或穿着高跟鞋的年轻人。而是我们这些端着保温杯、泡着枸杞茶的中年人。

时间要流逝,经济要发展,公司要赚钱,家庭要开销,而我们,也要一起慢慢变老。



 引导阅读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



更能消几番风雨,最可怜一堆肉躯。曾几何时,我们除了未来一无所有,我们充满好奇,我们有使不完的力气,我们不怕失去,我们眼里有光,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下身肿胀,我们激素吱吱作响,我们热爱姑娘,我们万物生长。曾几何时,时间似乎在一夜之间,从“赖着不走“变成“从不停留”。曾几何时,连“曾几何时”这个词都变得如此矫情,如果不是在特殊的抒情场合,再也不好意思从词库里调出来使用,连排比这种修辞都变得如此二逼,不仅写诗歌和小说时绝不使用,写杂文时偶有用了也要斟酌许久。


不可避免的事儿是,一夜之间,活着活着就老了,我们老成了中年。在少年时代,我们看书,我们行路,我们做事,我们请教老流氓们,我们尽量避免成一个二逼的少年。近几年,特别是近两三年,周围的一些中年人被很持续地很有节奏地拎出来吊打,主要的原因都是因为油腻。这些中年人有些是我的好朋友,有些是我认识的人,有些我耳闻了很久。他们有的是公共知识分子,有的是意见领袖,有的是相对成功的生意人。小楼一夜听春雨,虚窗整日看秋山,男到中年,我们也该想想,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男。


我请教了一下我周围偶尔或经常被油腻中年男困扰的女性,反观了一下内心,总结如下,供自省:


第一,不要成为一个胖子。如果从小不是个胖子,就要竭尽全力不要在中年成为一个胖子。中年男的油腻感首先来自体重。人到中年,新陈代谢速率下降,和少年时代同样的运动量、同样的热量摄取,体重一定增加。管住嘴、迈开腿,人到中年,更重要的还是管住嘴。还要意识到,中年的体重不止是在皮下,更多是在内脏,想想这么多年来吃的红油火锅和红烧肘子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轻度、适度锻炼不能保证体重减少,建议考虑阶段性轻断食。我们曾经玉树临风,现在风在树残,但是树再残再败再劈柴,我们也要努力保持树的重量不变。我们要像厌恶谎言、专制、谬误、无趣、低俗、庸众一样厌恶我们的肚腩,我们要把还能穿进十八岁时候的牛仔裤当成四十岁时候的无上荣耀,朝闻道,夕可死,朝见肚腩,夕可死,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一胖不除,何以除邪魔。如果我们觉得保持体重太难,就多想想我们周围那些为了减轻体重义无反顾、万死不辞的伟大女性们。


第二,不要停止学习。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听一个心内科副教授和我们谈人生,他大声说:“三十不学艺,真老爷们儿,四十岁之后不必读书。”在我的少年时代,这是第一次有个男人让我体会到了浓重的中年油腻感。如今,有网络和书,随时随地皆可学习。尽管北上广深房价太贵,无房可以堆书,我们还有Kindle。腹有诗书气自华,人丑人到中年更要多学习。吹牛逼能让我们有瞬间快感,但是不能改变我们对一些事情所知甚少的事实,不能代替多读书和多学习。人脑是人体耗能最大的器官,多学习多动脑的另一个好处是帮助减肥。


第三,不要呆着不动。陷在沙发上看新闻,陷在酒桌上谈世界大历史和中国复兴,陷在床上翻新浪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不能让我们远离“三高”,不能让我们真正伟大。四十岁以后,自然规律让我们的激素水平下降,但是大剂量运动可以让我们体面地抵抗这一规律。而且,人到中年,能让我们快乐的而且合法合规的事儿越来越少,大剂量运动是剩下不多的一个,大剂量运动之后,给你合法合规的多巴胺。如果肉身已经不能负担大剂量运动,说走就走,去散步,去旅行,也好。


第四,不要当众谈性(除非你是色情书作家)。少年时胯下有猛兽,不谈性不利于成长。中年后大毛怪逐渐和善而狡诈,无勇而想用,要有意识地防止它空谈误国。树立正确的三观,招女生喜欢这件事其实和其他复杂一些的事情一样,天生有就有,天生没就没,少年时不招女生喜欢,中年后招女生喜欢的概率为零,中年后,女生可能喜欢你的其他一切、除了你。如果心中还有不灭的火,正确的心态是:看女色如看山水,和下半身的距离远些,相看两不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和山水不同的是,在征得对方同意之前,请不要盯着女生看。即使忍不住盯着看,也不要一双大眼睛里全是要吃掉她的光芒和一嘴的口水。关于眼神的告诫,也适用于权、钱等其他领域。


第五,不要追忆从前(哪怕你是老将军)。我们都是尘埃,过去的那点成就其实都谈不上不朽。中年不意味着生命终结,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回忆从前。纠集起我们最好的中学校友、最铁的从前同事、最爱的前女友们,畅谈一壶茶、两瓶酒的从前,再尬聊,也只能证明我们了无新意。就算到了二零二九年人类不能永生,四五十岁也不能算是生命的尽头。积攒唠叨从前的力气,再创业,再创造,再恋爱,我们还能攻城略地、杀伐战取。大到创造一个世界上没有的产品和服务,小到写一首直给人心的诗、养一盆菖蒲、做一本书、陪一只猫,做我们少年时没来得及做的事,耐心做下去。


第六,不要教育晚辈。我们有我们的三观,年轻人也有年轻人的三观。我们的三观有对的成分,年轻人的三观也有对的成分,世界在我们不经意之间一直在变化,年轻人对的成分很可能比我们的高。即使我们坚定地认为我们是对的,也要牢记孔子的教导:不困不启。尤其是,不要主动教导年轻女性。即使交流中不能说服对方,也不要像我老妈一样祝福其他持不同意见者早死。


第七,不要给别人添麻烦。两年前才第一次去日本,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美好到伟大的食物,而是日本人骨子里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态度。在高铁车厢里,不仅没人不戴耳机看视频,连打电话都是禁止的。人到中年,管好自己,在经济上、情感上、生活上不给周围人添麻烦。


第八,不要停止购物。不要环顾四周,很冲动地说,断舍离,太多衣服了,车也有了,冰箱里的吃的吃不完,实在没什么想买的东西了。完全没了欲望,失去对美好事物的贪心,生命也就没有生趣。一个老麦肯锡,八十多岁了还在教麦肯锡年轻的项目经理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团队、管理事情。他偷偷告诉我保持年轻的诀窍,不能常换年轻女友了,一定要常买最新的电子产品,比如最新的电脑、最新的手机、最新版的VR女友。


第九,不要脏兮兮。少年时代的脏是不羁,中年时代的脏是真脏。一天洗个澡,一身不油光。一旦谢顶,主动在发型上皈依我佛。其实买个松下的电动剃头推子,脱光了蹲在洗手间,自己给自己剃,两周一次,坚持一生,能省下不少时间和金钱。即使为了抵抗雾霾而留鼻毛,也要经常修剪,不要让鼻毛长出鼻孔太多。


第十,不要鄙视和年龄无关的人类习惯。哪怕全世界都鄙视,我还是坚持鼓吹文艺,鼓吹戴手串和带保温杯。所有的世道变坏都是从鄙视文艺开始的,十八子、一百零八子佛珠流转千年,十指连心,触觉涉及人类深层幸福,保温杯也可以不泡枸杞、也可以装一九七一年的单桶威士忌,仗着保温杯和贱也可以走天涯。


因为苦逼而牛逼,因为逗逼而二逼,因为装逼而傻逼。愿我们远离油腻和猥琐,敬爱女生,过好余生,让世界更美好。



大家都在看

滴滴投资人:4年时间,我用70万挣了35亿!

两只超级独角兽的嗜血厮杀:一个市值超1900亿,一个市值超过3700亿!

九鼎集团被证监会立案丨九鼎系清仓式减持上市公司股权,去杠杆之痛?

“老流氓”孙宏斌的御人二三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