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作设计】让"技法"与"情境"美丽牵手

               
           
            让“技法”与“情境”美丽牵手

          ——四年级《空气去哪儿了》习作指导

                          王华星



设计理念:

新课标视野下的第二学段习作教学强调“兴趣”和“需要”,习作应该成为学生兴趣累积之后的喷薄而出,是一种表达上的需要;作为“准高段”的四年级学生,还需要必要的习作知识为“习作力”的持续成长提供能量。本节课力图从学生需要出发,以活动体验为经,以提升表达为纬,将“实践、体验、表达、评改”四者有机融合,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习作情境与氛围之中发展语言、丰富情感,习得一些实用的表达技法。

教学目标:

通过猜谜语、做游戏等轻松愉悦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细节观察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动作分解”“想象修饰”和“点面结合”的方法把人物活动写具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活动一:猜谜导入,感知空气特点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结合谜语以及你的生活体验,说说空气的特点。

看无色、听无声、闻无味、触无形。

3.师:其实,这无色、无味、无形的空气时时处处都伴随着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关注过它吗?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只字不提习作,只是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里猜谜语,化解学生对于习作的恐惧心理,轻松走进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中。由“任务驱动”转向“情趣体验”,有效激发言说欲望。)

活动二:憋气游戏,体验空气重要

1.师:做一个小游戏感受一下,游戏规则是:捂紧口鼻,停止呼吸十五秒。要求:用心感受。如果受不了的同学中途可以放弃(师计时)。

2.说说自己在憋气中与游戏结束时的感受。

3.师:人如果不吃不喝可以坚持五天,可是不呼吸五分钟也坚持不了,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对于空气,虽然咱们总是视而不见,但它的的确确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非常重要。

(设计意图: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以此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挑战的刺激让思维灵动起来,让表达活跃起来。)

活动三:实验演示,动作分解说清楚

1.刚才我们连闯两关,一是猜谜语,二是憋气十五秒,大家表现很棒!敢不敢挑战第三关?好,请听题:请你用一句话来形象地描写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2.(亲切地)是不是感到有困难?别急,想想空气去哪儿了?谁能通过自己的动作让我们知道空气藏在哪儿?

3.指名表演,汇报交流。

出示三种道具:纸条、塑料袋、腮帮。谁能使用这些道具到前面来演示一下空气的存在?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同学细节之处要用心观察。

4.现在能用一句话来形象地描写空气吗?别急,先回忆一下刚才三位同学是怎样做的,你观察到了什么?

以“兜空气”为例,练习口头描述。

(1)指名口述,集体评价。

(2)教师指导:教你一招——锦囊计之一“动作分解说清楚”,分解动作“拿起——打开——使劲一兜——赶紧攥(握)紧——高高举起”。

(3)用上动词,再次描述。

预设: 空气去哪儿了?只见 *** 拿起一个塑料袋,打开袋口,在空中使劲一兜,然后赶紧攥紧袋口……瞧!塑料袋里胀得鼓鼓的就是空气。

(设计意图:在“自由表达”中渗透“规则指导”,提升表达质量。真实的体验为习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拥有了素材就能完成表达。这个环节意在通过“动作分解”,用“慢镜头”帮助学生进一步有条理地占有体验的过程。)

活动四:描写片断,想象修饰求生动

1.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其他两位同学的表演,任选一个,认真地把自己观察到的写下来,时间5分钟(生写作,师巡视指导)。

2.谁愿意把你的作品读出来与大家分享?指名读,相机讲授锦囊计之二“想象修饰变生动”:

(1)修饰“吹纸条”:

预设:*** 手拿一张纸条,使劲一吹,小纸条立即抖动起来。

指导:*** 手拿一张纸条,使劲一吹,小纸条立即跳起舞来,像随风舞动的丝带,像烈烈生风的彩旗,漂亮极了! 

(2)修饰“鼓腮帮”:

 预设:*** 鼓起两腮,老师用手轻轻一拍,“扑!”的一声,两腮恢复正常。空气从嘴里冒了出来,随即传来同学们欢乐的笑声。

指导:*** 先深深地吸了口气,像小青蛙一样鼓起两腮,老师用手轻轻一拍,“扑”的一声,两腮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瘪了下来,空气从他嘴里溜走了,随即传来同学们欢乐的笑声。

3.师小结:是啊,这就是想象的神奇之处。想象非常重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文字就活化成流动的画面。这就是老师带来的第二条锦囊妙计——“想象修饰变生动”。

(设计意图:怎样让有序表达成长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难点。因为有了直观的体验,再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展开想象,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把活动的画面描述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

活动五:名著引路,点面结合搭框架

1.出示欣赏《红楼梦》片断,感知点面结合的写法。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1)教师朗读,提问:第一句和第二句话之间有什么关系?(预设:先总后分)

(2)师讲解锦囊计之三“点面结合搭框架”:“总”为“面”,先总写场面的热烈与欢快,这是对整个“面”的概括描述;“分”是“点”,选取了八个人物作为“点”分别进行细致描写,这是对“面”的具体说明。如此点面结合的框架,把当时满堂的欢快情境描述得让读者可见可闻、可感可知,读了这段文字,让人顿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之感!

2.运用“点面结合法”,按下面的提示把刚才三个表演组合成一段通顺的话,老师和三名学生口头接龙完成:

空气去哪儿了?谁能找到它?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来,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请看:第一个上场的是  ……                                                                 
(设计意图:借《红楼梦》里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进一步直观地认识什么是“点面结合”。再趁热打铁模仿经典,挑战曹雪芹,采用口头接龙的方式把三个片断连成一段话,在实践中习得构段方法,在读写迁移中实现由“句”向“段”的过渡。)

活动六:前后勾连,构思成篇习作

1.今天,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直观而有力地证明了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存在着。我们是可以寻找、感觉甚至可以捕捉到的,上了这一课,对于空气,你还有什么感受?

2.是啊,空气对于我们人类乃至于所有的生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你还想把今天的哪些镜头记录下来?如何安排顺序?

预设:猜谜语、憋气测试、我的感想;谜语导入——憋气游戏——寻找空气——我的感想。

3.如何拟题?
预设:《空气去哪儿了》、《空气藏在哪》、《寻找空气》、《神奇的空气》……

4.全课总结:写作本不难,我手写我心。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写具体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写生动就是不平凡。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积极表达,一篇篇“美文佳作”一定会在你的笔下倾泻而出。课后,请大家按照刚才的思路,把今天习作课上难忘的镜头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设计意图:四年级习作是低段写话的延续,又是向高段习作的过渡。段落训练是重点,但是有前瞻性的习作指导就必须为后续学习做好孕伏。因此在课末由“关注段落”辐射到“篇章结构”,趣学构段谋篇,是最适切不过的准备与过渡。)


板书设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