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母亲又打电话来问我们什么时候回家,说是想我们了,老是梦见我小时候的样子,她在梦里追着喊我回家。
算算日子,离上次回家已有一个多月了。我曾告诉他们,小孩要上兴趣班学点东西,大孩子高三关键时期,我以后可能回家少些。听过我的话,他俩表示非常理解,父亲讲:“只要你们过得好就行,我俩在家不碍事。”但我从他神情的微妙变化看得出还是有些失落。讲是这么讲,其实从心深处我每到双休日都有回家看看的念头,但懒散的我总是一拖再拖没能行动。
星期五,微信里一篇题为《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的文章,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灵。作者回忆父母在世时常回家看看,无论多晚那里有父母在家等待,毫无责备之意,只有满心的高兴和心疼。父母离世后他回老家参加亲戚家的喜宴,走出熟悉又陌生的车站却不知往哪里去。作者感叹道:“在没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乡的客人”。
读罢此文,我如鲠在喉,深感惭愧。父亲69岁,母亲68岁,守着土地一辈子,由于晕车来县城也数得清次数。我和妻子叫他俩来城里住,他俩讲住不习惯,更舍不得庄稼。就这样我在县城,父母在乡下。虽说相距不过四十公里,但回家的次数也少之甚少。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在陪伴下一代的同时又何曾考虑陪伴父母呢?有一天父母远去,你再发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叹还来得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