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3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杨振宁,这个一生走鸿运的科学家,当下他弃美归根,该赞还是该喷?

2017-02-26 三七开

文章来源于:德国优才计划/转载授权请与原作者联系三七开经授权发布(点楼上标题下三七开即可立即免费订阅鲜活信息)




这几天大家一定被这条新闻刷了屏:

杨振宁和姚期智两位,

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界,

都拥有很大名气的科学家,

选择放弃外国国籍,

重新加入中国国籍!




他35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


36岁

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43岁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57岁

费米奖(Emico Femi Medal)


58岁

拉姆福德奖(Rumford Prize)


59岁

获奥本海默纪念奖


64岁

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纽约市颁赠的自由奖章


70岁

莫斯科大学


71岁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72岁

鲍尔奖(Bower Award),

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73岁

爱因斯坦


74岁

获玻戈留玻夫奖


75岁

中国科学院宣布,将国际编号为

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77岁

获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


78岁

获教皇学术奖


79岁

费萨尔国王国际奖


80岁

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84岁

影响世界华人盛典 — 终身成就奖

......

他一生获奖无数,

是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学术上的成就霍金也无法与他相比,

他不仅跟着时代的洪流事业顺风顺水,

而且人生中似乎各种好运,

也都永远伴随着他,

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如果上天注定要眷顾一个人,

那他一定就是,杨振宁



一个优秀的爸妈给了他,

幸运的人生开端。


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于安徽合肥,

父亲是安庆一所中学的教员,

安庆当时也叫怀宁。

父亲给他取名“振宁”,

其中的“振”字是杨家的辈名,

“宁”字就是怀宁的意思。

父亲当时考取了安徽留美公费生,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之后便立刻回国,

成为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教授。


母亲罗孟华生于1896年,

当时正属光绪年间,

她是旧式妇女,缠过足,

没有受过新式教育,

文化程度仅相当于初中,但她极贤惠,

父母是早年由双方父母做主结为伉俪的,

但学识渊博的父亲却与母亲感情甚笃。


在杨振宁10个月的时候,

父亲考取了安徽省官费留学生,

离开他们母子到美国留学。

在父亲远渡重洋的日子里,

是母亲与他相依为命,

为这个家倾注了全部的爱。

那时,军阀混战,

合肥是兵家必争之地,

炮弹时常落到杨家附近。

凡是遇到危险的时候,

母亲总是抱着他跑到乡下或医院躲藏起来。


在父亲留学期间,

母亲更是肩负起教育他的重任。

晚上睡觉前,她都会给小振宁讲故事,

因为这是给孩子灌输知识最好的机会。

她把自己所熟悉的古代的,

近代的故事都讲给他听,

什么“孟母择居”、“岳母刺字”......


母亲对他的要求也十分地严格,

决不纵容和随意。

他生来是个“左撇子”,

母亲认为至少用箸、执笔得换成右手,

母亲费了好一番精力,

才把他吃饭、写字改成右手。
除了让儿子懂得做人,

还必须三立,即:立德、立功和立言。


杨振宁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他识字。

规定他每天要学会10多个汉字,

她找来一些白纸剪成小方块,
每小块纸上写一个大字。

用这些自制的卡片,

小振宁便跟母亲学起字来,

一年之间,

母亲竟教他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

这让杨振宁一生受益。


半个世纪后,

回顾这段往事他感慨道:

“那是妈妈为我的人生,

打下扎实基础的起步阶段,

我在4岁时,母亲教我认方块字,

花了一年多时间,

共教了我3000个字。

现在,我认识的字加起来,

估计不超过那个数字的两倍。”


母亲只念过私塾,

她的读写能力都是自学的。

她渐渐感到自己知识储备的局限性,

于是请来了一位老先生教他《龙文鞭影》,

“龙文”是良马,

“鞭影”即奋蹄疾驰,不须驱策。

这是一本中国古代传统的启蒙读物,

四言韵文文体,读来琅琅上口,

其中有许多自然知识和历史典故。

小振宁凭借熟识3000个字的功底,

很快把《龙文鞭影》背得滚瓜烂熟。

在其中他不仅领略了,

中国古典文化最初的风采,

还第一次探索到自然界的奥秘。
作为母亲已经把智慧的种子,

播撒在他的心里。


后来杨振宁说: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从个人出发,

她从来都把丈夫与孩子放在第一位。

对她来说,这是绝对的一件事。

我想人的思想如果把一件事情,

变成绝对化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力量,

我从我母亲身上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父亲在厦大任教了一年以后,

改任北平清华大学教授。

一家三口于1929年秋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

那是西院东北角上的一所四合院。


他们在清华园里一共住了八年,

从1929年到抗战开始那一年。

那时中国社会十分动荡,

内忧外患,困难很多。

但他们一家生活在清华园的围墙里头,

不大与外界接触。

就在这样一个被保护起来的环境里,

他度过了童年。


父亲书架上有许多英文和德文的数学书籍,

他常常翻看。

因为当时他的外文基础还不够好,

所以不能看得懂细节。

父亲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偶尔会解释一两个基本概念。


他九、十岁的时候,

父亲就已经知道他学数学的能力很强。

到了十一岁入初中的时候,

他的数学才能更是充分显示出来。

但是作为数学教授的父亲,

却并不教他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而是请来雷海宗教授让他介绍一位,

历史系的学生教他《孟子》。

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

丁先生学识丰富,不只教《孟子》,

还给他讲了许多历史知识,

所以在中学的时候,

杨振宁就已经可以背诵《孟子》全文了。


直到1938到1939年这一年,

父亲才介绍他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

却不赞成他念数学。

父亲认为数学不够实用。

1938年他报名考大学时很喜欢化学,

就报了化学系。

后来为准备入学考试,

自修了高三物理,

发现物理更合他的口味,

这样他就进了西南联大物理系。

他辉煌的人生中,

其学术知识,来自父亲,

其精神气质,来自母亲。


父亲让他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

给了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说:“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

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

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

我较为欣赏数字。

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

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

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

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

是奇迹的奇迹,

它的一些美妙概念,

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而母亲的良好熏陶,

给了他思想、心灵和人格的形成,

1993年10月,在他发表的一篇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的最后一节中他说:

“中国社会特征对下一个世界科学发展,

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有一条就是:

儒家文化注重忠诚,

注重家庭人伦关系,

注重勤奋和忍耐,

注重子女教育,

这些文化特征曾经也将继续,

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奋而有纪律的青年。”




幸运的求学之路


1938年,16岁时,

他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由于“联大”住房比较紧张。

父母就在昆明小东角城租了,

一所老式房屋,环境虽然艰苦,

但母亲把这个小家收拾得,

干净整洁,十分温馨。

一家人始终在一种,

互帮互爱,学知识 ,学做人的,

浓厚家庭氛围中积极生活。

他说:“我母亲是一个旧式的女人,

但意志非常坚强。

我常常想,父亲和我,

还有弟弟妹妹们,

在能够坚持,有极坚韧意志力的方面,

都远远不及我们的母亲。


抗战8年的时间里,

那个时候经济非常困难,

我们全家能够撑下来,

与母亲的操劳与坚强的意志是分不开的。”


英国思想家卡莱尔说得好:

“谁能在质朴的日常生活中,

给我们以指导和帮助,

谁就是老师。”


杨振宁此生有幸,

有不仅与他感情极笃的父母亲,

而且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率作用,

也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

使他日后能在科学事业上作出重大贡献。



当时的西南联大虽然学习环境非常简陋,

可教员和学生的热情却非常的高,

老师用高涨的热情来教书,

学生用高涨的热情来读书。

他们那样的努力,

绝不是仅仅是为了个人,

而是充满了使命感,为了整个国家!


所以他是如此幸运的赶上了,

当年在中国学习的黄金时代,

在西南联大的时候,条件那么艰苦,

但是他掌握住了物理的基本精神。


他曾不止一次的说过:

“我这一生在物理上的见识、

视野、鉴赏能力,

以及对物理的基本态度,

可以说是年轻时在中国奠定的基础。”


抗战八年是艰苦困难的日子,

也是他一生学习新知识最快的一段日子,

由于当年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教育,

使他后来到美国以后结出了硕果,

但那根是在中国。



杨振宁早年的准考证


他选择留在美国而幸运地,

躲过了中国那个疯狂的时代!


1942年20岁时,

他从西南联大大学毕业,

后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

两年后,又通过考试获得公费留美的资格,

于1945年赴美进入父亲曾留学过的,

美国芝加哥大学,

1945年8月28日那天,

他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的航班,

清早父亲只身陪他,

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

离家的时候,

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

母亲却很镇定,

记得她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

两人都很镇定。

话别后他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

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他招手,

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

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

谈起话来,他的注意力即转移到,

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了。

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

突然他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他做手势,

让他向窗外看:

骤然间他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

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

额前头发已显斑白。

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

忍了一早晨的热泪,

一时迸发,杨振宁已不能自已。"



去美3年后他即获博士学位。

1949年,他又进入,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后,

与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

他们对当时已有的物理工作,

做了很仔细的分析,提出了几个,

可能做得出的实验,来验证他们这个猜想,

吴健雄女士帮助他们,很快把实验做出来了,

证实了他们的猜想是对的。

读世界原子弹之母吴健雄的故事点击此处



青年时期的杨振宁(右)的和李政道

1956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

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

宇称守恒基本粒子

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为此,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杨振宁当时获奖时,他还没有加入美籍,

手持的是中华民国护照,

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1948年由于他学业出众,

芝加哥大学把他留下来作讲师。

一年以后又转到了,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工作。

当时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是爱因斯坦所在的地方。

他到普林斯顿以后做了一连串重要工作。

1964年,他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


华人科学家中,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杨振宁和李政道,

第三个是丁肇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


丁肇中曾这样说:

提到20世纪的物理学的里程碑,

我们首先想到三件事:

一是相对论(爱因斯坦)

二是量子力学(狄拉克)

三是规范场(杨振宁)


邓稼先(中)与杨振宁(左)、杨振平(杨振宁的弟弟)1949年在美国的合影


邓稼先、杨振宁,

这两位老友是网上最常被对比的两个人。

两人一同留学美国,

先后获得博士学位,

但邓稼先回国投身原子弹研究,

成为了两弹一星元勋,

并因为当时的设备简陋而遭受辐射,

在60多岁时就英年早逝。

杨振宁则因留在美国研究,

功成名就,获得诺贝尔奖,加入美籍......

两个人的人生轨迹,

的确在决定回国与留美那一刹那,

就彻底改变了。


因为留美,他也幸运地躲过了,

中国那个疯狂的时代,

那时“四人帮”有个计划,

要把搞核武器的人打掉。

年轻些的已被搞得非常之惨,

那些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

很多人遭了殃。

当时有两个口号:

“会英文的就是美国特务,

会俄文的就是苏联特务”

可见迫害之烈。

年轻的一批搞光后就轮到高层了。

因为不能在北京搞,

他们就把邓稼先调到青海的“221基地”去,

组织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斗他,

理由是有两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抓住科学测试的失误上纲上线,

目的就是要把负责人邓稼先搞掉。

据说当年在这危急的时刻,

杨振宁要见他。

周恩来命令把邓稼先召回了北京,

所以因此侥幸得救。



晚年的邓稼先(左)与杨振宁(右)。两人头发一黑一白,但杨振宁其实比邓稼先还大两岁



爱情上的桃花运,

两次婚姻都是师生恋


1950年初的某一天中午,

他与同事到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

中国餐馆吃饭,忽然间,

他看到了邻桌上一张似曾相识的、

清秀漂亮的女孩子面孔,

而对方似乎也认出他来了,

于是他离座走了过去,

对方也礼貌地站起来自我介绍,

这一下,他清楚地想起来了,

她就是在西南联大附中教课时,

中五班的女学生杜致礼。

  

杜致礼父亲是国民党著名将领杜聿明,

因为父亲的关系,

她经常有机会接近蒋介石和宋美龄,

宋美龄对她从小就很喜欢。

读宋美龄的故事点击此处


1947年底,

年仅十八岁的杜致礼决定到美国留学。

她自小就喜爱音乐、艺术、

文学,英文学得很好,

赴美前,宋美龄亲自为她安排,

让她入读她当年在美的母校:

著名的卫斯理学院。


杨振宁看到杜致礼时,

她来美已经两年多了。

他与致礼师生异地重逢,

一位是聪明俊朗、热情自信,

一位是秀外慧中、出尘脱俗,

感情的种子很快就萌芽、开花,

杨振宁对杜致礼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每个周末都要从普林斯顿,

赶到纽约去和杜致礼约会。



1950年才子与佳人在普林斯顿结婚。

翌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

杨振宁按照中国人传统,

写信给父亲,请爷爷给孙子取个名字。

杨武之老怀大慰之余,

给这位杨家的“长子嫡孙”取名光诺。


在为孙儿取名“光诺”的时候,

杨武之的的确确没有想到:

就在数年之后,

杨振宁果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为首次获得这项殊荣的中国人。


他与杜致礼一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年后杨振宁写信,

请父亲去日内瓦和他们见面。

在得到统战部的允许后,

父亲以带病之身,

经北京、莫斯科、布拉格,

一路住医院,最后终于抵达日内瓦,

与他们时隔多年后再次相见。

这期间有一天,

他给他们这对夫妻写了两句话:

每饭勿忘亲爱永,

有生应感国恩宏。


之后他又和父母亲在日内瓦见面三次,

这期间对他影响极大。

那些年代在美国对中国的实际情形很少知道,

三次见面使他体会到了,

父母亲对新中国的看法。

父亲曾说:

“新中国使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从前不会做一根针,

今天可以制造汽车和飞机,

那时还没有制成原子弹,

父亲也不知道中国已在研制原子弹,

从前常常有水灾旱灾,

动辄死去几百万人,

今天完全没有了。

从前文盲遍野,

今天至少城市里面所有小孩都能上学。

从前……,今天……


1971年夏天,

他回到了阔别26年的祖国。



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他至高的礼遇。



27岁师生一恋五十年

82岁再次演绎忘年恋


妻子杜致礼75岁时,生了重病,

他们共同走过了,

很长一段与病魔斗争的岁月,

2013年结发妻子因病去世。


有人说翁帆很像年轻时的杜致礼


1999年对他的人生来说,

是特别的一年。

那一年,他和杜致礼去汕头大学考察,

当时学校派了一个叫翁帆的小女孩,

来给他们当向导,

他和杜致礼都觉得这个小女孩十分可爱。

汕头一别后,

翁帆和杨振宁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

每年都会寄来圣诞卡片,

而2004年初翁帆的一张贺年片,

彻底感动了还处于,

失去杜致礼寂寞之中的杨振宁。

收到贺年片之后,

杨振宁马上给她打电话,

让她来香港一见。

几个月后,

”82岁杨振宁与28岁翁帆结婚”的消息,

就已经路人皆知,沸沸扬扬了。



翁帆才貌双全,

并以优异的成绩,

毕业于汕头大学文学院外语系,

她的中英文都非常典雅,

下面是她写的英文情诗:


Cold here, icy cold there. You belong to neither, leaves have withered. Your face is pale and blue, a tearful smile. Something in your eyes, whispers words of last good-bye. My heart sinks down, tears surge out.

此处冷,彼处更冷。枯叶凋零,君属何人。君面惨淡忧郁,含泪而笑。君热泪盈眶,喃喃自语,难言再见。妾心沉落,泪涌似涛。


The bell died in the patter of rain, from hell came the laughing of Satan at my brain. Tearful smile, swallowed by the darkness. How could I trace your hair to wipe your tears? My hands reached out, catching nothing but a raindrop, on a leaf that had withered.

钟声忽止于急雨,乃听撒旦之笑声。含泪微笑,黑暗相伴。妾欲寻君之发擦君之泪而不可。妾伸手欲触,无他,但枯叶一雨滴耳。


Snowflakes have melted into water, we are no more together.

雪花渐融,妾与君天涯各一方。


婚后11年,93岁的杨振宁与39岁的翁帆接受杨澜独家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e0016jl2z4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而也正是因为这段忘年恋,

自从有互联网以来,

杨振宁几乎可以说是网上口碑最差的老人,

从没有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

会有他这么“招骂”,

有关他的新闻跟帖、论坛帖子等,

各种恶评从没断过。


而这则杨振宁和姚期智,

选择放弃外国国籍的消息一发出,

两位泰斗级的华裔科学家同时归根,

实则是个好消息,

这除了他们个人愿望之外,

更体现了现在中国的吸引力。

而且这样的行为,

也能给更多外籍优秀华裔科学家以榜样。



然而,有些中国人似乎并不买账,

各种冷嘲热讽涌向了杨振宁,

大家最关心的自然是:

那个拿过诺贝尔奖,

80多岁娶了年轻漂亮老婆的美籍华人,

又变成中国籍了!

不要脸,那么大岁数娶小老婆!

不要脸,年轻时候不为祖国做贡献!

不要脸,老了老了回国享福来了!

……

对此,我们既感觉到意外也不意外,

意外是因为,

毕竟他作为华裔,

没有做过什么对国家不利的事,

而且还做过不少贡献。

不意外的是,

基于民间舆论对杨振宁个人的看法,

在这种时候突然爆发也能理解。


而对于杨振宁的当下弃美归国,

您又是怎看呢?

夜航船即将启航,获取更多好文抢先看服务,请长按楼下二维码关注

阅读全文,或长按二维码加关注,遇见更多未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