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礼的核心就是上下、男女、尊卑之序。礼对上下、尊卑、男女等关系都有严格的规范。 礼不是平等。礼仪之邦似乎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温情脉脉。生活在现代社会,就要按照现代社会的礼仪来行动。
今天,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则消息: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式上,从台湾来的“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先生,向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先生鞠躬,而刘并未回礼,只是挺直站立握手。然后,许多信奉或者同情儒家文化的人,就开始批评刘家义,认为他的行为不妥,不合乎“礼”。
说到这里,就涉及一个概念,“礼”。那么到底什么是“礼”呢?尤其是具体到中国的特殊环境下。
礼是一套秩序,涉及人们的吃、穿、住、用、行,到出生、结婚、死亡等过程,对不同社会等级、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
比如,某些颜色只有最高统治者可以用,某些祭祀只有最高统治者本人可以履行,某些仪式只有最高统治者本人可以采用。举例说明。《论语》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还有,“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还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和寒族不婚。还有,中国历代以来对商人的歧视,法律规定商人不许穿某些珍贵的衣服,不许骑马,等等。给大家推荐一本书:瞿同祖先生著的《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
总之,礼是一套社会秩序,礼的核心就是上下、男女、尊卑之序。《礼记.曲礼》说:“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又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定尊卑。”可见,礼的目的在于确定人的地位高低,一个人的地位确立后,就要按照伏符合自己地位的行为方式来行动。礼对上下、尊卑、男女、嫡庶、良贱等关系都有严格的规范。
因此,礼并不是追求平等的。
那些先生们生活在现代,对中国古代的情况似乎不是很了解。礼仪之邦似乎也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温情脉脉。还有,他们不自觉地受了现代社会观念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和人的平等,在法律上、在礼仪上都是如此。他们想同时保留“礼”和平等,我认为礼和平等二者之间未必像他们认为的那么和谐。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古代,我认为,不同时代也不能一概而论。在古代的不同时代,孔子后代的地位和山东地方长官的地位高低也不同。历代统治者为了提倡儒学,褒扬孔子,给孔子的后代加官进爵:衍圣公、曲阜知县等官爵。宋代时衍圣公相当于八品官,元代相当于三品,在明清时代大概是一品文官。在清代,衍圣公有诸多特权:赏戴双眼花翎、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钦差大臣、太子太保等。那时的衍圣公和山东地方长官山东巡抚之间怎么行礼,必然会有严格的规定,相信无人越礼吧。
礼仪的简化、话语中敬语的减少、客套话的减少、话语更直接简朴,是现代社会人和人平等后的一个特征。这一点,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下卷有所论述。
比如,现代已经不流行鞠躬,那就没有必要向对方鞠躬,不管对方身份、地位多高。如果一方对对方鞠躬,对方没有回鞠,我觉得并不算失“礼”。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方向另一方下跪,对方虽然知道这个行为不合适,但也不必下跪还礼。
因此,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刘家义先生没有失“礼”。
(小编卖萌,可以扫码打赏作者,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