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抢!这盆剩菜是我先发现的!
近期,在节俭风的影响之下,饭店老板带员工吃客人的剩菜,之后又有河南许昌禹州某学校的教官、江西婺源某学校的副校长吃学生的剩菜,甚至大老板陈光标也在吃剩饭。
各位,你们辛苦了。
其实,节俭是伟大祖国的优秀传统,不单独属于你们,早就有前人实践过了。而且,做得比你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道光帝(1782-1850)是清朝中后期的皇帝。他即位时,本来就不那么真实的康(雍)乾盛世也早已成为过眼云烟。
用龚自珍(1792-1841)的话说,这个时代从任何角度看,都像是盛世,但其实是衰世。
到这时,大清帝国已经被掏空。道光帝一即位,就颁布了《御制声色货利谕》(1821年),这道谕提倡重义轻利,不蓄私财,停止各省的进贡,不再增建宫殿楼阁。
道光帝规定,宫内的花销减少一半,除太后、皇后和皇帝自己,其余的嫔妃在过年过节之外的时间不能吃肉。后妃们也不能涂脂抹粉,鲜艳的衣服和贵重的首饰都不能用,越朴素越好。而且,就算是祭祀这样的大事,也是能省就省。
同时,道光帝身体力行。他每顿饭吃的菜,从二十多个减少到四个,有时甚至只吃一个菜。
他对后妃严格要求,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大臣也是如此。他平时几乎不赏赐大臣,过年过节也不请大臣吃饭。给皇后过生日时,他也只要求御膳房杀两头猪做成臊子,然后下点清水煮面条,用面条招待群臣。
他的节俭,更突出地表现在穿衣服上。他甚至穿打补丁的衣服。
在大清的体制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这么爱节俭,大臣们自然也要投其所好。
首辅大臣曹振镛看见皇帝的衣服有一个补丁,于是,就往自己的衣服上打了两个补丁。
关于补丁怎么打、要花费几何,道光帝还跟曹振镛进行了友好、平等的交流。
晚清人写的《清稗类钞》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宣宗所服套裤,当膝处已穿,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于是大臣效之,亦缀一圆绸于膝间。一日,召见军机大臣,时曹文正跪近御座,宣宗见其缀痕,问曰:汝套裤亦打掌乎?对曰:改制甚费,故补缀。宣宗问曰:汝打掌须银几何?曹愕眙久之,曰:须银三钱。宣宗曰:汝外间作物大便宜,吾内府乃须银五两。”
一个补丁,曹振镛说花三钱已经不少了,没想到道光说内务府打一个补丁需要五两,三钱实在太便宜了。
在皇帝的影响下,一时之间,京城里的旧衣铺火了,以前没人要的破衣烂衫成了好东西,不少人拿着新衣服去换旧衣服。买的人多了,旧衣服的价格越抬越高。到后来,一些真穷的官员居然都买不起旧衣服,只好把新衣服弄破,打上补丁做旧。
于是,上朝时,皇帝穿着带补丁的裤子,大臣一个个破衣烂衫的。道光皇帝看到这景象,觉得倡导节俭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非常满意。
说一句题外话。也有例外,道光帝在建造陵寝上可不节省。他爷爷乾隆帝那么喜欢烧钱,修裕陵花了203万两银子。道光帝的陵寝本来位于清东陵,但是修到一半时,发现地宫渗水,只好拆了,在西陵重新修。这一番折腾下来,最后共耗费白银440万两。比他爷爷的陵寝多花了一倍有余。
不过,从道光皇帝的又黄又瘦、缺乏营养的面相来看,他在大多数事情上的节俭,应该是真的入戏了。
再回到现实。教官,你一个外来户,凭什么跟本校的人抢剩菜吃?副校长,你一个副职,凭什么跟正职抢剩菜吃?能不能把这个机会让给别人?
不是我批评你们,本校的人为何让教官把剩菜抢去?校长,你为何你抢快点?把机会留给副校长?
我相信,节俭之风必将更加盛行。那时候,在各种餐厅都会出现副职跟正职、学生跟老师、员工跟老板抢剩饭的场景:“别抢!这盆剩菜是我先发现的!”那时候,我们的社会肯定会变成一个更好的社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