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型工业化大学习大讨论大提升 | 见证伟大功勋(二)

新媒体工作室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24-05-06




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湖州人,导弹和火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生前是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高级技术顾问。

屠守锷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任美国寇蒂斯飞机厂工程师;1945年任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副教授;1947年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1957年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结构强度研究室主任;1961年9月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兼第二设计部主任;1965年7月任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副院长兼第一设计部主任;1982年先后任航天部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兼一院科技委主任;198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屠守锷毕生从事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等。

2012年12月15日,屠守锷逝世,享年95岁。‍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开创了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先河,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首枚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中国陆上发射井液体战略导弹副总工程师,水下核潜艇固体潜地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知名导弹专家,被誉为“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航天老总”。 

黄纬禄于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的领导中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2011年11月23日,黄纬禄逝世,享年95岁。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1918年8月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曾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教授,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国防科工委核实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及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科技委正军职常委、顾问。

程开甲是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在核武器的研制和试验中作出突出贡献。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中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提出了普遍的热力学内耗理论,导出了狄拉克方程,提出并发展了超导电双带理论和凝聚态TFDC电子理论。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7年7月28日被授予“八一勋章”。2018年3月27日,获得“世界因你而美丽——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奖”。2019年2月18日获得“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誉。

2018年11月17日,程开甲逝世,享年101岁。‍


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蔡家田垸,物理学家。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彭桓武长期从事理论物理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关于原子核、钢锭快速加热工艺、反应堆理论和工程设计以及临界安全等多方面研究。对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第一代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和理论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7年2月28日,彭桓武逝世,享年92岁。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曾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邓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先后任教于昆明市文正中学、培文中学;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毕业后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2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1958年起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主任,九院901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九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1972年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从事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研制工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享年62岁。


赵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生于河南开封,籍贯浙江湖州,九三学社社员 ,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

赵九章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留校任物理系助教;1935年—1938年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毕业获博士学位;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所长;1947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研究院院长;1999年9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赵九章毕生从事现代气象学、海浪和台风中心预报、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1968年10月26日,赵九章逝世,享年61岁。





姚桐斌(1922年9月3日-1968年6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人。冶金学、航天材料专家、火箭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41年姚桐斌高中毕业后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1945年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士学位,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1956年9月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4月在联邦德国冶金厂实习,9月回到祖国,转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1月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工作,历任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工程师、室主任、第六研究所所长;1965年改为第七机械工业部后,他仍任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早年主要进行冶金铸造方面研究;回国后开始从事导弹与航天工业的工艺、材料技术工作 。

1968年6月8日,姚桐斌逝世,年仅46岁。1983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钱骥(1917年12月27日—1983年8月18日),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空间技术的开拓者,中国地球物理学科的主要创业者。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主任,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方案的总体负责人,中国科学院“651”人造卫星设计院技术负责人,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钱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领导卫星总体、结构、天线、遥测、电源、环境模拟等卫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设想》的报告;参与制订星际航行发展规划,提出多项有关开展人造卫星研制的新技术预研课题,为我国空间技术早期的发展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同时为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做了大量技术和组织领导工作,并力促返回式卫星资料为国民经济服务,经过他的辛勤努力,使中国气象卫星、通信卫星等型号研制工作加快了步伐。

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3年8月18日,钱骥逝世,享年66岁。


钱三强(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原名钱秉穹,出生于浙江绍兴,原籍浙江湖州。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钱三强于1932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 ;1936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 ;1937年到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1940年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1947年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得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年担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1年接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1954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担任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8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和副院长;1978年至1982年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

钱三强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主持中国科学院计划局 。

1992年6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09年4月4日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国际社会发布公告,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郭永怀星”。

郭永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中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38655555111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享年59岁。1968年12月25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


大家都在看







精   彩   回   顾



来源:新媒体工作室

编辑:胡韬 丁仁杰

责编:张   欢
编审:王莹芝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