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下南洋、闯金山,台山人未曾远去的记忆...

菜头 自驾地理 2020-09-15
关注回复“路书” 送你 N 条自驾线路
-这 是 自 驾 地 理 的 第 295 篇 原 创 主 文-

利玛窦是历史上学贯中西的第一人

他虽没能让中国人皈依上帝

但却在中国架起一座

中西文明交流的桥梁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他并不是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


利玛窦画像


1552年12月3日
在广东台山市的上川岛
身患重疾的圣方济各·沙勿略
挣扎着抬起头来
眼中带着壮志未酬的不甘
望向中国大陆
在凛冽的寒风中遗憾离世


沙勿略是最早来到东方的
耶稣会士
他带着荣耀的任务
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典藏
圣方济各·沙勿略画像

可由于明朝海禁
他只能临时落脚在
上川这座偏僻荒岛
却在准备伺机随商船
从台山前往广州传教时
不幸染上疟疾
最后不治身亡

屹立于南海之中的上川岛
图by罗布泊

那么
圣·方济各·沙勿略
为什么会一开始就选择在台山落脚
而不是在澳门
这座近代海上丝绸之路上
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登陆?


01

华人下南洋


说起台山
就不得不先提及“下南洋”
这是指历史上
华人移民东南亚国家的浪潮
早在汉唐时代
中国就已经开辟出
一条来往于印度洋的航线


宋元时期
就有少数商人开始移居南洋
明初郑和下西洋后
定居南洋地区的以闽粤移民为主

郑和下西洋大致线路图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到了18世纪中叶
随着清朝海禁结束
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
当地的居民面临着生存困境
只好以自由民及契约劳工等身份
去海外谋生
而这就催生出轰轰烈烈
又充满艰辛的“过番”

华人“下南洋”航路
广东一带去海外是被卖“猪仔”
成为“猪仔华工”
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悲惨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南洋”的范围很广阔、遥远
包括位于南半球的
澳大利亚新西兰
及附近的南太平洋诸岛

从中国人海外闯荡踪迹中可以看出
“下南洋”的华人在这一片区内的
活动轨迹十分广阔
1887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派遣特使
对“下南洋”的华人社会
及贸易情况进行巡查
足迹便远达澳洲


1909年
清政府外务部
萨摩亚设立领事馆
改善了当地华工的
生活条件和待遇

清朝时期的“南洋”
多指自江苏以南的沿海诸地
图为广义上的“南洋”范围
by《中国自驾地理》

最早抵达澳大利亚的华人
多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掳贩去的
福建籍契约华工
不过在19
澳大利亚发现储量丰富的金矿后
大批广东人涌入这个国家淘金
当地的华人主体便陡变为广东籍


实际上
在更早时期
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广东
就吸引了广东人远赴美洲的淘金热潮
特别是以四邑人居多
(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一带)

19世纪,加州的一处河床淘金盛景

澳大利亚金矿横空出世后
广东籍矿工纷至沓来
为区别于美洲的“旧金山”
他们将这里称为“新金山”

 

02

侨批银信遥寄思乡情


台山,旧称新宁
“全国第一侨乡”
号称“内外两个台山”
现今遍布世界的台山华侨人数
比现今台山市定居人口还多
别看这些华侨在国外发展得很不错
但若非不得已
谁愿意远赴异国他乡?

1865年
第一批台山人被卖“猪仔”
前往北美修筑铁路
在之后一艘艘船运载着
一批批台山等地的华工远行

当时的台山人远赴他乡
仅是为了寻求生存
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台山经常遭受自然灾害影响
南部频发海啸
北部则受到大旱威胁

今天的台山已经大大加强了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图by李驹荣

在这种灾害环境下
容易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引起大面积饥荒
饿死成了常有的事
因此人们不得不
冒着风险向海外寻求出路

而自古以来
骚乱战祸受苦的都是百姓
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
(1851年-1864年)
当时是洪秀全起义时期
为了生计
不少人不顾清政府的禁令
逃亡南洋以避世乱

后来台山又受到殖民者掠夺
1840年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
允许夷人在内地设馆招工

“下南洋”的人越来越多
然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远赴大洋彼岸的青壮年
付出劳力得到了回报
但思乡之情却日益增加

1865年
20岁出头的陈宜禧去到美国
参与修筑太平洋铁路
在60岁那年他回到故乡新宁县
修建了新宁铁路
图为陈宜禧铜像
byWilliam Nettles

当时台山海口埠
作为出海的必经之地
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
于是在此就兴起了码头文化
在这种情况下
就产生出“银信”


旅居海外的先侨们
“银子和家书”融合一起
形成了侨批银信
他们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
将汇款和家书汇至国内
家人拿到银信后可以去银号通兑

侨批银信,图by快乐的鱼

当然
银信不仅记录着汇款的分配和使用
也记述着国际形势、家庭琐事等内容
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
每一封寄往家里的侨批银信
都是一份牵挂

而这也是
号称“银行街”的西隆街
拥有着如此多银号的原因
就这样
华侨银信成为海口埠历史里
最独特的印记和符号

03

广府人从这里走向世界

海口埠见证了
台山华侨远赴重洋的艰苦奋斗史
因此在台山人眼里
这里是出海第一个港口

值得一提的是
清咸丰三年(1853年)
这里还只是一个圩
由端芬镇附近的梅、黎、吴等
姓氏家族联合筹建的墟市
(即中国南方农村的定期市集)
他们将其命名为“十户圩(xū)

由于这里是大同河
与端芬河汇合出海的地方
当地的人们习惯把河叫做“海”
久而久之
就有了“海口埠”

海口埠银信纪念馆广场
图by快乐的鱼

当年
包括台山人在内的许多广府人
都是在海口埠登船
然后出广海湾去到香港、澳门
再去往南洋和北美
上世纪中叶
“下南洋”的人口不断增多
海口埠迎来了鼎盛时期

当年台山一带的华侨
都是广海湾换乘大船
漂洋过海去到异国他邦
图by《中国自驾地理》

作为广府人走向世界的通道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码头
在中国因闭关锁国政策
而一度与世界隔绝的年代
与世界接轨
推动了我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当海口埠的码头文化兴旺起来后
这个码头逐渐发展成一个
集批发、零售一体的大墟
当时粤西地区的商人
走水路将廉江牛、杉木等商品
运到此进行贸易
而且澳门、广州、香港等地的渡船
也多停靠于此

不说的话
可能少有人知道
海口埠这个码头昔日曾有这么一段
辉煌的历史
图by快乐的鱼


海口埠逐渐打响了名声
商人、外资来往越来越密集
最辉煌时期
各行各业的店铺就有上百间

当封闭的中国
依靠这个年轻的商埠
一步一步与世界接轨时
国人的眼界和见识
在新思想的冲击下
正逐渐发生了变化
西方先进的思想开始萌芽

然而时间不等人
1939年10月31日
海口埠繁华的市井景象
注定只是昙花一现
日寇出动3架飞机
对海口埠进行首次轰炸
战争的硝烟占据了这片土地


15枚炸弹毁了这座美好的城市
3人被炸死、11人被炸伤
文武庙等14间店铺被炸塌
同时还炸毁了
海口桥靠南岸两个桥墩的桥面

海口埠码头出海口纪念地
图by快乐的鱼

同年12月27日
元气大伤的海口埠
还没来得及舔舐伤口
日寇的第二次轰炸来了!

日军出动7架飞机
在海口埠投弹6枚
随后又在与其临近的山底圩
投了7枚炸弹
5人死亡,7人受伤
炸毁店铺29间

历经两次战火洗礼的海口埠
轰然倒下
只剩下一个土坡和一棵大树
而它的名字
也渐渐在历史长河中被世人淡忘


04

藏于深闺中的洋楼


古往今来
台山海口埠古驿道
作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桥梁
这条古道横贯在斗山镇和端芬镇之间
沿途曾诞生出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斗山镇的浮石村
是我国有名的“赵宋皇族村”
根据当地赵氏族谱记载
这个村子是赵氏皇族后裔
于明洪武年间创建的
现在他们的宗谱中还有着
宋代历朝皇帝的画像

这个古村落
分为十坊
坊坊相连
随处都可见到的
古建筑、古屋和雕刻
还带有历史痕迹
南宋百余年来的历史文化
在这里得到了传承

浮石村有那十步一遇的古建筑
图bykoushangmin

而位于新会的霞路村
与台山浮石村同为赵宋皇朝的后代
两条村的祖先是亲兄弟
据《浮石赵氏族谱》记载
宋太宗的第十一世孙赵必次
在崖山殉国前
托付儿子赵良骢给睦洲林氏抚养
赵良骢的孙子赵宗远和赵宗逞
于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
分别在浮石和霞路建村

台山作为中国侨乡之首
自然不缺中西合璧的洋楼
上世纪初
旅居海外的华侨们心系故土
在他们看来
出资建设家乡、开办学校
在故乡拥有自己的房子
才算是真正的落叶归根

他们在外勤俭节约
把积攒一生的财富
汇回故乡建房置业
建起来的房子
都融入了西方与岭南的建筑风格


台山的梅家大院就是台山华侨
重新扎根的地方
也是电影《让子弹飞》的取景地
这片大院是有100多栋
气势不凡的楼房构成
充满了异域情调
同时折射出侨乡的气质

梅家大院这一片建筑
在当年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图by大伟的夏天

别看这片大院十分“洋气”
这些建筑
完全出自本土乡村工匠之手
华侨仅提供侨居地的建筑图
接着再给一点建议
其余的就靠工匠们自己的理解
就这样建造出这世界建筑史上仅有的
梅家大院

昔日的繁华早已散尽
但华侨对故土的深深眷念
及对异国的情愫
将被永远凝固在这些建筑里
 


说到碉楼
很多人总会脱口而出:开平
台山作为华侨最多的地方
虽然这里的碉楼知名度很低
却反而保留了当初的原汁原味

在1987年
广东省文物部门在台山川岛海域
发现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
船上保存完好文物量巨大
遂命名为“南海1号”
这艘古沉船
不仅搭载了中国古代的外贸货物
还承载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

台山作为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
一个重要节点
虽然昙花一现
但昔日的商业却曾繁华过
也成就无数人下南洋谋生
使他们被历史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姚婷,张国雄.递战时轰炸与饥馑逃难的民间记忆——以广东台山侨刊抗战追忆为例.《学术研究》2018年第6期
台山政府网.出洋原因
台山政协文史委.《台山文史》1984年
李晓婷、林洁.广东:“寻访侨批银信后人”.中青在线
中国商人“下南洋”:13-19世纪的海外华商网络.《全球商业经典》2014年第10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主题自驾路书推荐,点击跳转 

<此广告位,虚位以待>


·  END  ·


 点击查看往期原创文章 

即将火起来的进藏第九线:专家邀你一起成为勘线见证者!

比楼兰神秘,精绝古国的盛衰往事丨进藏第九线系列

楼兰是如何消亡的?

曾经的江浙沪“老大哥”,是如何没落的?

近期休闲路书:

广西甘南昌都那曲怒江流域东北
德马公路草原天路|香格里拉桂西北
自驾线路招募:
(戳对应主题图片,扫码查看)


返回对话框回复:路书,获取N篇自驾路书

回复:,进粉丝交流群 >

上下滑动查看,如果你也想帮助别人/或被帮助

请联系客服:13392672422(微信同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