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爱让我们理性而完整。
核心书摘
《爱的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适合谁读
· 即将进入婚姻殿堂的人
· 婚姻出现问题的人
· 刚刚失恋的人
关于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二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学什么?找寻到爱情的真谛
爱情是人们眼里最神秘而深远的事物。诗人、歌者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叙述和赞美爱情:它美好,它纯粹,它恒远……但它,爱情,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体会着它,却没人说得清楚。
当现代科学蓬勃发展,当技术容许人们站在更为独特的角度看待爱情,一种简单直接的解释开始流传:爱情源于某一种化学物质的作祟,是这种“爱情分子”的活跃或沉默将浪漫的爱情前来又带走。
在今天的文章中,作者从经营爱情的方法、本质、以及误区三个维度出发,结合大量的生活案例,告诉你爱情的真谛,避开爱情破裂的误区,让你拥有一份幸福、美满的爱情。
你还会发现:
· 幸福的爱情是什么;
· 感情破裂的迹象有哪些;
· 找到爱情真谛的方法。
一、爱情是一门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艺术。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让人着迷,又让人琢磨不透。虽然爱情始终是影视剧、小说、流行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不变的主题,但很少有人可以把爱情说清楚。虽然我们在爱里经受着伤害、迷惘、失望、悲伤,但人类不会放弃追求爱情。
那么,爱情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不可琢磨的心理感受呢?因为如果爱是能力,那就一定有相关的方法和技能让我们学习和把握;如果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心理感受,那么我们就只能靠运气去碰了。
这个问题,弗洛姆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认为爱是一门艺术,就象音乐、绘画、表演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的。他说,我们在寻求爱这门艺术时,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并且爱情与人的成熟度息息相关,只是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爱,并不是最好的爱情。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对于爱情的三种错误认知: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
事实上,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包含“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方面内容。人们为了“值得被人爱”采取了各种办法,男性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权力、金钱和名声;而女性则通过保养身材和穿衣打扮来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共同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举止文雅、谈吐风趣幽默、乐于助人、谦虚谨慎等。其目的都是为了“赢得他人的青睐和对他人施加影响”。
2、人们认为爱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和传统婚姻相比,现代人的婚姻更加自由,不再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缔结婚姻关系,这种“浪漫式”爱情的概念大大提高了爱情对象的重要性而非爱情本身的意义。另一种是在以互利交换的观念为基础的当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在追寻爱情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物质和金钱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寻找合适爱情对象的途径。
然而,爱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消费,爱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对象问题,它是相爱双方共同分享,共同成长的过程。一个没有“爱的能力”的人,是不可能遇到合适的爱情对象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不厌其烦地告诉读者,爱情不是消极的享受或者承受,不是简单的付出或者牺牲;好的爱情是健全人格的延伸,是积极力量的体现,是两个成熟与独立灵魂之间的共舞。
3、人们误将“坠入情网”与“持久的爱”混淆。
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对比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大多数的爱情,是在懵懂、孤独、寂寞和激情下产生的,坠入爱河的两人可能连彼此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都不了解,这种没有任何信任基础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也是现代社会离婚率飙升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而持久的爱情则意味着更高一层的东西,包括勇气、克制、独立、智慧,而这些,双方都需要学习。只有当双方达到身体与灵魂的契合,将短暂的激情化为持久的“being in love”,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美好和醉心之处。
弗洛姆认为只有正确理解这三种对爱情的错误认知,才能找到爱情的真谛。他认为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不是孤独、寂寞和激情的诞生品,人们不能把“一见钟情”式的爱情视作永久性的爱情状态。你必须花时间来找到真正爱你,你也爱他的那个人,因为爱与信仰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不仅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俱来的部分,还要学习、领悟、练习和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
二、爱的真谛是“给予”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换种说法,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者作出牺牲。比如,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而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则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通过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知识、幽默和悲伤,我的生命得到了升华。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力的同时,也唤醒了对方身上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而这个词的来源则是出自汉·伏胜《尚书大传·大战》。
大约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纣王。在攻破商朝首都朝歌之后,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周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召来姜太公、劭公、周公等人一同商议。
汉朝人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怎样处理殷商原来的臣民。太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上不祥的乌鸦都会连带着喜爱;如果憎恨一个人,就连他的仆从家吏都会跟着恨上了,所以对于敌人,应该一个不留,全都杀了。因为这个传说,产生了我们常用的成语“爱屋及乌”。现在,爱屋及乌大多用来比喻一种大度、理性的爱情,如果你深爱某人,就要学会连带喜爱他的一切,包括亲属朋友等等。
当然,在原来的故事中,姜太公是建议周武王把那些俘虏都杀了,以绝后患,武王没有采纳,而是采纳了自己的弟弟周公姬旦的建议:“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在一人。”意思是给予殷商旧人房屋和土地,让他们安心生活和生产,告诉他们,朝庭只会处理有罪的贵族,而不会迁怒无辜的人。周武王这种不但不杀,还给房给地的仁爱政策让他迅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国家也很快就安定了下来,从而开启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
所以仁、爱的基础都是给予,给予的力量是伟大的。
三、爱情的意义及其在当代文明中的衰亡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重要著作《会饮篇》中,借用古希腊神话对原始的人做出过这样的精妙阐述,他说:“在最初,每一种人的样子都是圆的,手和脚也都各有四个,脑袋也是圆球形的,同一个脑袋上有一模一样的两张脸,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那时的人类很强大。
后来宙斯为了防止人类过于强大而叛乱,就想了一个既能让人活着,又可以让人类变得虚弱的法子,就是把人类从中间切成两半,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所以,我们每个人找寻爱人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找寻自己缺失的另一半的过程。人对于爱情的追寻,从本源上来说是要恢复自己原本的自然,是对生命初始的确认,是残缺、虚弱的自身对于完整生命的渴求。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爱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础,只不过人类进入现代后,爱才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下面我们就分别讲讲爱的意义和为什么爱会在现代文明中逐渐衰亡。
1. 爱情的意义
弗洛姆在谈到《圣经》中关于人类起源的描述时说:“男女在意识到自己和对方后,也就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距离,知道彼此属于不同性别。由于他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区别,所以就相互陌生起来,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去爱对方。亚当把责任推卸到夏娃身上,而不是试图为夏娃辩护这一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因此,爱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人类克服个体的孤独感和恐惧感的需要。
弗洛姆不仅强调了爱人之间和谐统一的重要性,书中还多次提到了我们每个人自身的独立性。“我们虽然是一体,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是只存在一次的完整体,是自成一体的宇宙。”与爱人的结合并不意味着我们自身的消融,我们相爱、相拥,但我们彼此独立。
法国诗人、小说家路易•阿拉贡在他的妻子艾尔莎去世后,所有的诗篇都为艾尔莎而作,其中的深情让人动容,而这正是因为爱情已嵌入他的生命,爱人与自己分隔后,他便愿用余下的生命去追忆和思念。与之不同,杨绛先生在钱钟书去世后,保持了对生活一如既往的淡然态度,但她婉言谢绝了某位带有示好之意的先生的来访,因为对她来说,她接下来的生命依然与钱先生一同度过,她的余生是在带着钱先生的生命一同在活。
爱的力量就是这么神奇,它让我们懂得自身,理解他人,甚至是拥抱整个世界。正如弗洛姆所言: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2. 爱情为什么衰亡了?
讲完了爱情的意义,我们再来看看爱情在当代西方社会中的衰亡。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形象地表现了在现代西方社会,因为大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高度集中、分工严密的工厂和新的劳动组织中,个人失去个性,沦为只会机械工作的机器的状况。在那样的场景中,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我。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市场来调节一切经济活动,强调价值、消费的思想也渗透进了对社会关系的理解中。人本身也变成了商品,人本来拥有的天赋、才能、生命力都成了谋取最大利益的工具,爱情也变成了一笔买卖,两性关系变成了物物交换原则下的合伙关系,婚姻关系都是经过了精心比对和权衡才确定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结成的婚姻事实上成为了一种伙伴关系,就象做生意有生意伙伴一样,两个人变成了“生活伙伴”。所以在无数宣传婚姻幸福,家庭美满的文章中,相敬如宾成为了幸福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家庭中,丈夫理解妻子,赞赏她的新衣服,还要称赞她做的饭菜。而每当丈夫疲惫不堪、怨气十足地回到家时,妻子则安慰他;当丈夫忘记了妻子的生日,妻子也不生气,而是通情达理,平静面对。
弗洛姆认为,这种似乎添加了润滑油般毫无摩擦的夫妻关系,只是双方在尽力使对方感到舒适而已,两个人相敬如宾客,但一辈子都会互不了解,这样的婚姻一定会在平庸中走向死亡。
阿道司·赫胥黎在他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一书中对600年后的人类是这样描绘的:“营养充分,穿戴讲究,性欲得到满足,但却没有自我,与他同时代的人也只有表面的接触。”弗洛姆认为,如今的世界已经十分接近《美丽新世界》中所描绘的世界了:每个人都与别人无限接近,内心又孤独得要命,充满了不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存在真实的情感,人性在机器的碾磨下灰飞烟灭。这实际上也揭示了爱情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
总结
弗洛姆认为爱不是运气偶然的降临,也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是一门不易上手的艺术,一份独立成熟而自足的爱情需要经过思考和实践的洗炼。
爱情本身就是彼此习惯和包容差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两个人在一起必须通过积累“爱”的经验和磨练,容忍彼此的差异,爱情中的关系就是要在歧义的现实上建立一致的理想。
回顾一下今天拆书的三个维度:
1.爱情是一门可以学习和掌握的艺术。
2.爱的真谛是“给予”。
3.爱情的意义及其在当代文明中的衰亡。
爱情,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奢侈品。因为稀缺,所以珍贵。真正成熟的爱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739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刘红霞)
《爱的艺术》金句:爱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爱情不管外表上缀满多美美丽的外衣,但实际上却肩负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的繁荣和昌盛的伟大责任。所以爱情就不仅是甜蜜的,也更是伟大的。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经营爱情方法送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让他也能处理好恋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幸福的人生目标。
相关阅读:
《杜拉斯传》|敢爱,敢恨,她从未放弃过抗争,而是在抗争中获得欢乐。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