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12/15:迷途帝国|领导者要保持强势,力避遇事妥协,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
巨大的变动考验着罗马帝国的韧性
实践应用
核心书摘
《罗马人的故事12》介绍了三世纪的罗马皇帝。他们嗅不出雍容大度,也没有器宇轩昂的风采。出身良好的的皇帝看来高雅但文弱,草莽出身的皇帝又满脸暴戾之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透露出三世纪的变局与危机。只要有军队、只要有功勋,人人都可能成为罗马的主人。
适合谁读
1.面对危机的企业领导者
2.渴望了解领导心理的员工
3.军事爱好者
关于作者
盐野七生,日本女作家,年轻时心仪罗马,为此远赴意大利,一住至今,终生研究罗马史。1992年开始,她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写作《罗马人的故事》,历时15年。出版后,引起日本、韩国商界、政届、学界巨大震荡。另著有《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的女人们》等以罗马为题材的作品,获得意大利国家勋章及日本紫绶勋章等大奖。
学什么?优秀领导者应避免的错误
从公元211年到283年的70多年时间里,罗马帝国走马灯似地换了16位皇帝,在位时间最短的不到半年,最长的也没超过13年。之后的军人干政时代,更是直接把罗马帝国引向了深渊。
伴随着皇帝不断更迭,政策频繁变换,国内的社会问题和国外的侵扰让逐渐走向衰弱的古老帝国更加疲软。深陷危机漩涡的罗马人却加重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做错了什么?
今天的文章通过三世纪几位罗马皇帝治国失败经历,告诉你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致命错误。从短视皇帝卡拉卡拉身上知道,一个企业领导者犹豫不决、政策朝令夕改,会让员工失去团队凝聚力;从软弱的皇帝亚历山大·赛维鲁身上能明白,企业领导者必须保持强势才能树立领导权威,并最终创造出一支执行力强的团队。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罗马帝国减税后平民的负担反而加重了;
· 两军交战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完全把对方赶尽杀绝;
· 为什么罗马皇帝更迭会造成城市人口激增。
领导者要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决策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公元211年,皇帝卡拉卡拉继位,他干劲十足地想要闯出一番事业。这位23岁的年轻皇帝的理想是能够成为像亚历山大大帝那样的伟人。
继位伊始,皇帝卡拉卡拉颁布了“安东尼努斯赦令”,规定凡是居住在罗马帝国范围之内的自由人,全都拥有罗马公民权。从此之后,罗马帝国的特色之一——“罗马公民”与“行省居民”之间的区别被彻底废除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差异,在罗马帝国建立250年之后,终于完全消失了。从此行省居民获得了和罗马公民一样的权利,他们不再需要缴纳行省税。但是,在他们从“行省居民”变成“罗马公民”的同时,需要承担缴纳遗产税和奴隶解放税的义务。不仅如此,卡拉卡拉还将这200年以来被看做是“罗马公民税”,稳定在5%的税率一下子提升到了10%。
“安东尼努斯赦令”的颁布,虽然使卡拉卡拉改变了自奥古斯都以来延续了200多年的税制,但是不仅没有为他增加税收,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首先,行省税一直以来在帝国税收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废除之后,对帝国财政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次,在那些原本就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看来,一直稳定在5%的遗产税与奴隶解放税突然增加了一倍,增加了原罗马公民的不满。第三,在解放奴隶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仍然将遗产税和解放奴隶税作为税收的主要支柱,只能说卡拉卡拉不但对经济一无所知,身为一名统治者也过于缺乏经验。
事实上,被认为是增加税收政策的“安东尼努斯赦令”恶评如潮,在卡拉卡拉死后不到两年便被废除,遗产税和奴隶解放税都回到了5%的水平。但是,赋予所有行省居民罗马公民权的内容被保留了下来,被废除的行省税也不可能恢复了。
罗马公民的权力从“期待权”变成“既得权”,对罗马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那些从前便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失去了自己身为帝国支柱的自豪感,也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身先士卒、鞠躬尽瘁了。
第二,成为罗马公民的行省居民,失去了曾经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第三,升格为罗马公民的旧行省居民,并没有积极承担起帝国的责任和义务。人类对于很容易便得到的东西都不会感到珍惜,比如免费赠送的书籍未必有人去读,免费的课程即便再好也未必认真去听。
第四,行省居民与罗马公民之间的区别彻底消失之后,罗马社会最具特色的流动性也随之消失。由此导致的社会僵化就犹如人类的动脉硬化一样会产生不可挽回的结果。
最后,虽然没有了罗马公民与行省居民之分,但是在这两者共存的市民阶级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两级分别是“崇高者”和“卑微者”。好像自始至终,人类就无法忍受全员平等的状况,必须制造出一些差别才能够生存下去。大集体如此,小集体亦然。比如,一个企业内部,必然要有清晰的层级区分,和畅通的层级升降通道。层级的区分,除了满足管理的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知道,只要有能力就有晋升的机会,给员工进步的动力。员工是企业的细胞,员工有活力,企业才会良性发展。
再回到罗马,那些出身于奴隶,“卑微者”阶级的人,在罗马将一辈子没有晋升机会。对于这些人来说,罗马也变成了永远没有希望出人头地的绝望之地。
由此可见,卡拉卡拉颁布的“安东尼努斯赦令”对罗马帝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罗马帝国的一角在这项法令颁布以后便宣告崩塌,就好像帝国损失了一座坚固的要塞。而造成这种损失的人并非敌人,恰恰是罗马人自己。正如尤里乌斯·恺撒所言,每一个导致糟糕结果的决定,其出发点都是好的。所以说,真正好的出发点应该是科学的出发点,唯有结果可以检验一切。我们为企业出谋划策、制定规划,不能仅仅凭着一腔热情,更要有理智和前瞻性的思考。
卡拉卡拉使罗马公民权失去了其长久以来一直保持着的魅力。而失去了魅力之后,附加在罗马公民权之上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也随之消失。这对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融合在一起的罗马帝国而言,无异于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每个人有的东西,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没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品牌的消亡。
卡拉卡拉对于皇帝的最大责任和义务就是保卫国家安全这一点上的认识,却非常有罗马先贤的风范。他亲自奔赴北方前线,越过防线主动出击,将迎战的日耳曼军队彻底打垮。之后,帕提亚战役打响。卡拉卡拉开创性地设立了在此以后逐渐成为罗马军队战斗主力的机动部队,而这项政策的推出又造成基地防守力量老龄化的问题,结果蛮族的入侵一下子频繁起来,面对这些不知何时会从什么地方攻来的敌人,却只有机动部队能够与之抗衡。
每一项政策在实施之前都应该考虑是否会给将来带来不好的影响。缺乏深谋远虑就会导致目光短浅,虽然不能将蛮族的入侵原因完全归结于卡拉卡拉的机动部队政策,至少是导致蛮族频繁入侵的原因之一。
领导者要保持强势,才能打造执行力强的团队
卡拉卡拉被警卫队士兵谋杀,主谋马克里努斯,被士兵推举为皇帝。帕提亚战役由攻势转为守势,而马克里努斯一心想着尽快结束战争,能够回到罗马巩固自己的皇帝之位,全盘接受了帕提亚的条件,与帕提亚缔结了合约,这个合约使罗马丢掉了美索不达米亚,马克里努斯本想以空时换时间,好让自己能把抢来的皇位做得更稳,但是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作为合格统治者的基本底线——统治者就算被憎恨也不能被蔑视!而马克里努斯却因为对帕提亚的外交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懦弱遭到了所有人的蔑视,因此,他只当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被士兵杀死了。
领导者遇事容易妥协,是企业的致命伤
皇帝亚历山大·赛维鲁性格认真、稳重、责任感强,国内治理良好。但是,帝国以外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危机之一就是,在遥远的东方,罗马的宿敌帕提亚王国被强势崛起的波斯萨珊王朝所取代。
原本,罗马帝国与帕提亚王国以幼发拉底河为界,形成了某种意义上军事平衡的状态,由此产生两国之间“共存”的局面。罗马和帕提亚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双方之间的这种状态。虽然两国间经常会因为各自国内的种种原因而纠纷不断,但是军事冲突从来都不会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这也是两大强国之间“敌对”300余年仍然能够共存的最大因素。但是帕提亚王国的终结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关系,开始逐渐衰退的罗马帝国,与燃烧着旺盛斗志的波斯萨珊王朝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有时候,一个对手的倒掉不一定是好事。
罗马人对皇帝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他能否保证帝国和居民的安全。于是,继承皇位10年之后,亚历山大·赛维鲁终于决定亲自出征解决这场危机。罗马帝国与波斯萨珊王朝之间的第一场正面冲突,在公元233年的春天正式打响。这一战,罗马击退了入侵的波斯军队,彻底摧毁了敌军的主要战斗力量,波斯萨珊王朝在此后的20年间都没有能力再向罗马的领地发起进攻。更重要的是,罗马收回了15年前割让给帕提亚王国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
企业接班人性格特质,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总之,皇帝亚历山大在波斯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但是他的不幸之处在于,大家高估了他的能力。从元老院到普通公民,全都认为他拥有率领军队战胜波斯人和日耳曼人的能力。结果,波斯战争刚刚结束,亚历山大又被元老院送上了莱茵河前线,应对不断侵扰的日耳曼人。
集结在前线基地的罗马军队早已在冬天之前就完成了所有的战斗准备,只等来年春天越过莱茵河向日耳曼发动总攻。但是,皇帝亚历山大却在这个冬日和日耳曼人开始了交涉。目的当然是使日耳曼各部族停止对罗马帝国境内的入侵。也许皇帝认为通过经济手段解决问题比动用武力更加稳妥,于是他提出向日耳曼人提供经济援助,希望能够以此来解决日耳曼问题。这个方法如果用在罗马强盛的年代没问题,从五贤帝时代就是惯用的伎俩。但是,他没有意识到与100年前那个深刻认识到罗马帝国的防线如铜墙铁壁般不可侵犯的蛮族相比,现在的蛮族已经完全不同。公元3世纪的蛮族没有多少与罗马帝国接触的经验,也对成为农耕民族没有多大热情,是一群只想着掠夺的日耳曼人。所以他们认为罗马方面提出的经济援助,只不过是为了阻止日耳曼民族入侵罗马境内而作出的让步。这引起了驻扎在莱茵河防线的士兵们对一心只想媾和的皇帝产生不信任感。最终驻守在莱茵河防线的罗马士兵发生了暴动,皇帝亚历山大在军团基地被冲进他帐篷的士兵杀害。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同一政策运用于不同的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企业政策的制定也一样,首先要有对自己实力、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可行不可行。
企业内部要形成良性竞争,才能把团队效率发挥到最佳状态
1.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库斯
因为皇帝亚历山大被杀,驻地罗马军团陷入混乱。士兵们立刻推举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库斯就任罗马帝国的皇帝。接下来的50年,在罗马历史上被称为“军人皇帝时代”。因为在这半个世纪,各个军团完全不顾元老院的意见,纷纷推举自己的司令官做皇帝。而罗马帝国的衰退,与这些层出不穷的军人皇帝也有直接联系。由此开始,罗马帝国真正步入了迷途之中,但是责任不能单单推到军人出身的皇帝身上。不管是卡拉卡拉,还是亚历山大·赛维鲁,都不是军人出身,但正是他们种下了导致罗马帝国衰退的种子。
马克西米努斯·色雷库斯被士兵们推举为皇帝,虽然与亚历山大·赛维鲁的死没有任何关系,元老院也不得不承认这既成的事实,但是,元老院议员们心里非常不愿意让这位新皇帝来到首都,因为他不具有正统性,尽管他继位后接连打了三场胜仗。所以,当因为征收战时特别税而引发北非行省暴乱,北非行省总督戈尔迪安称帝时,罗马元老院向皇帝马克西米努斯下达了战书,可以说是元老院打开的内战大门。马克西米努斯将与蛮族之间的战争放到一边,率军向首都罗马进发。罗马帝国3世纪的内战正式开始。随后一年之中,罗马帝国走马灯似的先后有五位皇帝出现并死去。
内乱也就是内耗,比外部扰乱更容易拖垮一个团体。内乱在企业中通常表现为领导层的不和。多头政令会让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无所适从,也容易造成人心惶惶,不能安心工作。
2.戈尔迪安三世和提梅吉提乌斯
直到13岁的少年皇帝戈尔迪安三世继位,罗马才算安定下来,并在他的统治下出人意料地平稳度过了6年。而不幸的是,与此同时,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萨珊王朝国王沙普尔一世登场了,波斯对罗马的攻势再次开始。
于是,戈尔迪安的肱骨之臣提梅吉提乌斯对波斯展开了全面战争。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完全以提梅吉提乌斯为主角。而且他使得罗马军队兵不血刃就收复了大量失地,很快将波斯势力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区彻底赶了出去。但不幸的是,提梅吉提乌斯却因过度劳累突然死亡。
提梅吉提乌斯死后,完全凭借他靠一己之力组织起来的罗马东征军顿时陷入瘫痪的状态,攻打波斯首都、将沙普尔赶回东方的目标也就无从实现。更糟糕的是,军队的补给系统也随着提梅吉提乌斯的死而混乱,罗马军队在幼发拉底河的岸边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然而在这种境地下,皇帝戈尔迪安三世仍然在作战会议上决定明年春天继续向波斯首都进军。此举引发士兵们不满,这种不满情绪持续了整整一个冬天,二月末,皇帝戈尔迪安三世被潜入帐篷的士兵杀害。近卫军团长菲利普迫使士兵们推举他为皇帝。
菲利普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波斯国王沙普尔派遣使节商议媾和,且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沙普尔提出的所有条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控制权再次被交出。
这样,随着罗马帝国皇帝的不断更迭,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北部失去又夺回,夺回又复失去,如此数次反复。3世纪的罗马帝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失去了其在政略层面上的连续性。3世纪前,罗马的皇帝们深知,继承和发扬前人留下的政策才是防止资源浪费的最好方法。而3世纪的罗马帝国,却不断地消耗着自己的资源。这也是罗马人逐渐失去罗马人特点的征兆。
罗马人从几个小山包的领地起家,建立起庞大的罗马帝国,并且将其维持了数百年的时间,究其原因,完全是因为罗马人执着于彻底且合理地活用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在3世纪的罗马帝国中,几十位皇帝相继登场又逐一退场,甚至多到要列表才能搞清楚的程度。伴随着不断出现的皇帝,罗马帝国的政策和文化也随之出现巨大断层,应该说,此时的罗马已经失去了他们初代祖先的精神和灵魂。
3.瓦勒良和加里恩努斯
随即,罗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事情——继菲利普之后的第3位皇帝瓦勒良被波斯生擒。这件事对罗马帝国的权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对这一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在前线带领士兵,守卫帝国的总督和军团长们。他们在帝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非但没有团结一致,反而变得四分五裂。人类社会每当权威扫地,不知为何,四分五裂的概率总是要比团结一致大得多。总之,从此以后,罗马帝国进入了被后世称为“30位皇帝”的时代。
除了皇帝的频繁更迭,罗马还面临着源源不断涌入城市的人口以及地震与黑死病等天灾的发生。而由于军费激增,国库中没有多余的资金来赈济灾民。受灾地区迟迟得不到重建,灾民们复兴家园的希望也变得渺茫起来,于是人们纷纷抛弃家园,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而且,这种现象还不仅仅发生在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那些因为蛮族入侵而遭到破坏的地区,也同样出现了这种现象。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那些因为接近前线而反复遭到蛮族蹂躏的地区。由此可见,3世纪后半期的罗马帝国所面对的最大威胁,就是大量的人口涌进城市,导致其他地区广阔的国土变得人烟稀少。
瓦勒良之后,皇帝加里恩努斯制定了一项法令,就是将元老院与军队完全分离。这条法令将元老院议员从罗马军队的将官级别中彻底排除了出去。在罗马人看来,军人可以不懂政治,但政治家不能不懂军事。而加里恩努斯这条法令,则将军务与政务彻底分离。加里恩努斯之后出现的那些军人皇帝,虽然在军事上十分出众,但没有一位称得上是政治家。罗马帝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精通军事的政治家以及深谙政治的军人,就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证明。罗马从此变得越来越不像罗马了。
领导者要有危机感,面对危机才能从容应对
由于蛮族对罗马的侵扰已经进入罗马本土境内,最终不得不在首都罗马周围建起一道新的城墙,这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曾经的“罗马统治下的和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曾经,恺撒大帝下令拆除了罗马第六位国王修建的城墙,居住在首都罗马的市民们开始了整整300年没有城墙的和平生活。但是,到了3世纪中期,罗马境内的其他城市和街道全部被城墙保护起来,首都罗马自然也不会例外。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每一个罗马人的内心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当“罗马统治下的和平”成为过去之后,罗马帝国全境都开始出现郊外人口过于稀少而城市人口过于稠密的现象。
城墙的兴建,是对蛮族入侵的防御,也是对帝国安全保障信心的动摇。随之而动摇的,还有民心和上层建筑体系,罗马帝国在风雨中现出了颓势。这一点,国内公民有意识,国外蛮族更是心知肚明。
总结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一旦出现了颓势,再想扭转乾坤需要巨大的努力。一位可以旷世奇才般的领袖人物,以及外部环境的良性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而这一切都是可遇不可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一天坍塌的,当下的每一个决策都牵扯着未来。罗马注定成为我们企业治理的教科书。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600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梁丽萍)
《罗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国》金句:巨大的变动考验着罗马帝国的韧性。
今天的文章告诉你企业领导者在管理时要避开哪些常见的误区。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这份来自历史的经验送给你身边的朋友听。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