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着回来的男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二战及战后生命史。

今今乐道·陈星空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活着回来的男人》是由小熊英二的父亲小熊谦二的口述史整理而成,作者小熊英二用平实的叙事方式和开阔的视角,记录了父亲作为一个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轨迹,同时融入了当时的经济、政策、法制等状况,最终绘成了一部“活生生的20世纪史”。

关于作者

小熊英二,1962年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大学院总和文化研究科国际社会科学博士,现为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专攻历史社会学・相关社会科学。

本书鲜知

学什么?普通人眼里的二战是什么样的

战争,意味着什么?杀戮、流血、牺牲、生离死别。二战一共死了多少人你知道吗?

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共有9000万左右的人丧生,伤者更是无数。

在历经伤痛之后,人们习惯反思,但大部分人对二战的了解都来自于历史课本或者影视作品中,这样的反思真的不会漏掉什么内容吗?可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

《活着回来的男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历史的方式,那就是抛开宏大的历史叙述,把目光投向社会的底层,聆听小人物的声音,观察小人物的生命史,还原历史书里没写到的、最残酷的真相。

你还会发现

· 入伍前的成长时光;

· 战争中的颠沛流离;

· 在底层发出声音。

一、入伍前的成长时光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入伍前的成长时光。

1、原生家庭

要想了解小熊谦二这个人,得先来看看他的原生家庭。

小熊谦二的父亲小熊雄次原本是日本新潟[xì]县人。他结过一次婚,还有两个女儿。1912年,小熊雄次的第一任妻子去世了。1913年,小熊雄次带着两个女儿来到了北海道。

那小熊雄次是做什么工作的呢?那时候,北海道正在开拓土地,在转售土地时,就需要办理很多手续,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自己填写表格,于是,市面上就衍生出一种职业,叫“代书”,也就是代替不会写字的人填表。只受过小学教育的小熊雄次,在土地交易所周边的一家代书行找到了工作。

解决了工作问题,接下来就得考虑住宿问题了,小熊雄次住在北海道新佐间村的片山旅馆里。片山旅馆的主人叫片山伊七,他本来是北海道的农民,后来转行做了建筑业,用建筑业所得的资金建了这家旅馆。小熊雄次住在片山旅馆,一来二去就和片山家的长女片山芳江产生了感情。1914年,三十二岁的小熊雄次和十八岁的片山芳江结婚了。

1925年10月30日,《活着回来的男人》这本书的主角小熊谦二在北海道常吕郡的佐吕间村(现在的佐吕间町)出生了。小熊谦二名字中的“谦”字,取自父亲故乡新潟[xì]县的战国大名“上杉谦信”,所谓战国大名,就是日本在战国时期对领主的尊称。小熊谦二还有两个哥哥,大哥叫小熊辉一,二哥叫小熊政一。

在小熊谦二的记忆里,父亲总是忙于事业,而母亲片山芳江在1930年前后,染上了结核病。在当时,结核病还属于治不好的绝症,所以,从小熊谦二懂事开始,母亲就被隔离起来了。1932年7月,小熊谦二的母亲在家病逝。

2、平静的成长时光

早在1923年,小熊谦二的外祖父片山伊七就因为建筑事业失败带着外祖母和大哥辉一,放弃了北海道的旅馆生意,去了东京。1932年,母亲死后,外祖母重新回到北海道,料理完女儿的葬礼后,把六岁的小熊谦二带到了东京。那时的东京还不像现在那么繁华,但在小熊谦二看来,那仍然是“人很多的地方”。

外祖父片山伊七在东京市杉并区开了一家糕点店。对于“外来户”来说,如果既没有学历又没有技能的话,在东京经营一家零售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那个时代,开店不需要政府认定的调理师执照,相对比较容易和自由。

随着年龄的增长,来到东京后的小熊谦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度也提高了不少。我们能从小熊谦二对衣食住行的认识中,发现东京这座城市的变化。

先来看看“住”方面。小熊谦二跟着外祖父片山伊七住在租来的房屋里。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房子,被隔成两户租给两家商店。一楼入口处是店面,里面被隔成一间小一点的起居室和大一点的厨房,再往里是外祖父的工作间,二楼也被隔成大小两间。先被送来的哥哥辉一睡在二楼,而小熊谦二和外祖父母睡在一楼。

我们再来看看出行方面。东京街道除了主干道,附近街道的宽度只能勉强让两轮的人力板车通过。马路上跑着的有自行车、人力拖车、公交巴士、有轨电车等等。随着连接新宿和荻洼[dí wā]的西武轨道的开通,在市中心上班的人们开始移居到郊外住宅区,所以,东京周边的人口也急剧膨胀起来。

最后看看“吃”方面。小熊谦二回忆:最开始,只要有米饭和带有咸味的腌制物就能凑合一餐。因为物流不发达,要吃鱼就只吃晒过的鱼干,一个月不见得能吃上一次肉。偶尔得到的一只鸡,如果吃不完,又没有冰箱保存,就会和邻居分着吃。小熊谦二后来评价说:“当时家境的恩格尔系数大概达到了60%。”意思就是收入的六成都花在了饮食上,这样看来,小熊谦二的家庭属于极度贫困的家庭了。

小熊谦二说:“对平民来说,比起战争输赢的新闻,他们更关心日常所需带来的冲击。”战争的逼近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1939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价格等统制令》;同年11月,配给制度在全国施行,因为好的物资都优先给了军队,市场物资分配不均,于是“黑市买卖”横行,如果没有关系,米、糖、汽油等物品根本买不到。透过小熊谦二生活史的微观变化,我们能目睹战争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冲击。

3、影响最深的两个人

刚刚我们已经讲了,小熊谦二的母亲早逝,父亲又经常忙于事业,所以,在小熊谦二的成长中,对他影响最深的并不是父母。小熊谦二是由外祖父和外祖母带大的,两位老人除了养育小熊谦二外,还对他人生观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小熊谦二的印象里,外祖父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不管战争如何逼近,外祖父对生活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1932年,外祖父得到了一个做第一电信连队“酒保”的机会。什么是“酒保”?就是军队里的小卖部。于是,外祖父做的豆沙包和乌龙面不愁卖了,家里得到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但是,好景不长,1937年,大哥辉一因为肺结核去世。1939年,二哥政一患上脑瘤也去世了。女儿留下的子女接连死亡,外祖父自己也因为中风而瘫痪,但他从来没有崩溃过。外祖父常常跟外祖母说:“抱怨这些无济于事的事情,还是于事无补啊!”在外祖父的影响下,小熊谦二懂得如何直面生死,更懂得如何在平凡中坚强地活着。

除了外祖父外,还有一个人让小熊谦二的世界观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个人就是小熊谦二的中学贸易课程老师塩[yán]清。塩清老师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他不顾当时的政治禁忌,敢于发表自己的言论。

塩清老师告诉小熊谦二一种阅读报纸的方法,教他“报纸得从下方的栏位读起”。为什么呢?因为战争时期国家实行言论管制,报纸版面中的标题,每则都只强调日本和德国的胜利,但是,如果从下方的栏位阅读,就会看到不同的方面。塩清老师说:“要读懂新闻内在的真实,不要被新闻牵着鼻子走。”这种习惯,帮助小熊谦二一直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战争中的颠沛流离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小熊谦二的原生家庭和他的成长环境,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战争中的颠沛流离。

1、消解的英雄主义

日本从1938年7月开始,国家接手管理劳动力分配。1942年12月,17岁的小熊谦二从早稻田实业学校提前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富士通信机”这家企业上班。根据小熊谦二的说法,他首先看到的是职场中的不平等待遇。事务楼的职员组成大致可以分成几类:大学出身的人担任干部职员;类似小熊谦二这种中学出身的是事务职员;财务部的部长是东大毕业的;会计科的主管就是庆应大学毕业。小熊谦二说:“我自己穿的衣服,就只有这么一套万年国民服,到公司之后只是把上衣换成事务工作服,大学毕业的那群人,每个都穿着西装。”身为一名事务员,小熊谦二的表现很优秀,工作也处理得相当稳妥,但是,他的“上班族生活”只持续了不到两年时间。

1943年1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瓜达康纳尔岛战役中失利。这一年的5月,占领美国阿图岛的日军被全部歼灭。尽管当时媒体极力掩盖战争的真相,但是,处在最底层的百姓们也渐渐感到事情的严重性。

首先是物资越来越紧张,麦子、小米、芋头等代替了米,带有盐味的东西就是配菜,如果不靠关系,糖类等生活必需品根本无法获得。1934年的夏天,小熊谦二通过熟人拿到了泡菜,激动得要命。物资匮乏带来的通货膨胀,让小熊谦二父亲的一大笔养老存款很快蒸发。

其次,随着日军连连失败,大家防范意识提高了,但采取的措施也只是挖防空洞而已。小熊谦二说:“我们的住处是租来的,几乎没有庭院,因此也没有可以挖掘的场所,没办法,只好把一楼起居间的地板掀起,在下面挖洞。”

最后,在这一时期,征兵的召集令也多了起来。在小熊谦二印象中,被征召成为士兵是一件很光荣的事,士兵出发前会举办欢送会,会有人摇着国旗来送行。但渐渐的,人们对征兵这件事麻木了。

所以,随着战争的进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都被消磨掉了。对于渐渐恶化的战况,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想法是既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最终只能随波逐流。

2、战争的牺牲品

1944年4月,小熊谦二接受了征兵体检,他是第二乙种体格。按照以前的标准,小熊谦二达不到被征召的体格,但因为兵力的需求,他还是收到了入伍通知书。

学历只有中学毕业的小熊谦二,既没有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的免除征兵的方法,也不像大学生那样会以海军预备学生的资格被录用,或者被当作军官来对待。1944年11月25日,小熊谦二以最底层的陆军二等兵的身份入伍。

紧接着,小熊谦二所在的军队就被派往了中国东北,他成为关东军的一员。在以前,关东军是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但那时候,军队里都是像小熊谦二一样征召来的新兵,就连军官都是返聘的。

按理来说,军队里也有晋升渠道。比如说,拥有中学毕业以上学历的人,入营三个月后可以接受干部候补生考试,合格后就成为一等兵。接着再根据后面三个月的勤务成绩,可升成军官的“甲种干部候补生”或者成为士官的“乙种干部候补生”,入营满一年时各自就任所属军阶。如果在这次选拔中落选了,再过三个月就可以接受第二轮选拔,到那时候,很多人都可以升为一等兵。

但是,小熊谦二一到东北就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导致他体格太弱,在军队中,表现并不好。连着两轮选拔,小熊谦二都落选了。所以,当同时期入伍的同伴都成了干部候补生,小熊谦二仍然只是个二等兵。这个结果让小熊谦二很失落,他觉得自己就像“无用处的豆腐渣”。

除了体格上吃亏影响事业外,小熊谦二还揭示了军队中的混乱现象。第一个现象就是老兵欺凌新兵。因为战事的扩大,退伍变得相当困难,所以,有一批老兵开始变得狂妄起来。他们成了军营的“统治者”,动不动就打新兵。

第二个现象是日军的“形式主义”。小熊谦二说他们需要背诵一种叫“典范令”的《步兵操典》和《作战要务令》,而且必须一字一句严格按照原文背诵,“警戒四周”绝对不能说成“警戒周围”。

第三个现象就是日军为了填补军力空缺,虽然在不断征召士兵,但缺乏正规的训练,连基本的装备也配不齐。比如说,在第二航空通信联队,大概四五人才有一把步枪,配给小熊谦二的武器,只有一把被称为“牛蒡剑”的步枪刺刀。换句话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士兵在战场是没有自保能力的,最终只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1945年8月9日,苏联军队带着压倒性的兵力进入东北,史称“满洲战役”。为了防止苏联军队发现撤退计划,日军抛弃大量侨居在东北的日本民众,像小熊谦二这样的士兵们都以为可以回国了,谁知道,他们却成为日军赔偿给苏联的战俘。

因为痢疾复发,体力衰弱,小熊谦二没有和原部队一起走。后来,小熊谦二回忆说,这是他活下来的理由之一。因为原来的部队全部被送到了西伯利亚做最苦的活,如果在原来的部队中,以他的体力,可能活不过第一个冬天。但是,即使小熊谦二躲过了死亡,却没有逃脱成为俘虏的命运。

1945年10月28日,小熊谦二和五百名战俘,到达了西伯利亚的赤塔州,开始了劳役工作。

总结

以上就是《活着回来的男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是作者小熊英二根据父亲小熊谦二的口述材料整理而成的,也算是小熊英二送给父亲的一本传记,更是一部二战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抛开宏大的历史叙述,有时候,从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历史,往往能发现常被忽视的真相。

就像书中写到的第一句话:“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一个活得很具体的人。”当我们细细品读小熊谦二的生命史,才会懂得,具体的人对历史的意义。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2282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陈星空)

《如父如子》|抱错了孩子,感受了亲情。

《蛤蟆的油》|一个不愿输给别人,而不懈努力的人的故事。

《北野武的小酒馆》|北野武的人生智慧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