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道德经》读书会(三)|要坚信,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分享者:冯鑫,北京暴风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把“暴风影音”推向全网络的人。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文化的代表作。是中华文化精髓和精神领袖,被誉为中国哲学“圣经”。
暴风集团董事长冯鑫先生,潜心研读《道德经》二十年,对《道德经》独特全新的认知。
与冯鑫先生一起读《道德经》,告诉你应该如何运用《道德经》去经营人生;通过他的分享,将会颠覆你对《道德经》的刻板印象,告诉你生活还有第二种真相。
第三部分:要坚信,我们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
千万不要以为你看到的东西就已经是全部了,你看东西真的是只有一面,你心里形成的概念是真的是只有一面,所以我觉得相反这个东西是《道德经》上来就告给我们的,用一个相反的眼睛看你才能看到事物。
77章,77章,其实在襄樊里面,我觉得他知道天之道就像张弓,就是如果拉得太狠了,你要松一松,太松了,你要紧一紧。他完全这个相反的力量,才让这个弓有一个好的状态。但是中间有一句话,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话是今天我们即使在这讲无论多少,出门我相信99%的人也不会去学《道德经》的本质原因,因为《道德经》需要你对过去拥有的东西要重新考量一番,天之道是什么?
比如大江大海的地方水很多,天很热,水会变蒸汽,他会变成云飘了很远的地方,比如在一个旱地的地方,他会下起雨来,这个世界才得以循环,所以天之道是把有余的给不足,那人之道是什么,你们都很穷,我很有钱,我会赚更多钱,把你的钱拿来更多给我,这几乎是每个人在遵循的规律,如果你遵循的规律跟天之道如此违背,你一定会有不安,你经常会碰壁,所以天之道和人之道是恰恰相反,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是这样子知道,但是如果你不加以管理,人知道就是损不足而补有余,那天之道,恰恰相反,就是欲取还玉就是欲取还玉,这是我讲相反里面为什么人只能看到一面,而且人看到那面,大部分仅仅是错的,大部分还是错的,这就是《道德经》为什么横空出世,让所有的人大吃一惊的原因,因为他看到另外一面,而且另外一面可能是更符合天之道。
“孰能有馀以奉天,唯有道者”,他讲的“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这话如果翻译一下,就是圣人做了很多很多作为,但是他不觉得是我自己的作为,那圣人立了很大的功绩,但是他不认为这个功绩是他获得的,他不认为是他获得的。
他也不想表现他的贤能,他也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让大家觉得我很厉害,我很贤能,这是圣人做事的方法,圣人为什么这么做?是因为谦虚吗?是因为善意吗?不是,是圣人看到了天之道,他知道今天这个事情这么发生是事物本来的规律,而不是我的作为,而不是我的作为,所以我觉得相反是《道德经》里面我觉得第一个特别有价值的东西,我们要换个眼睛,从相反的方向来看我们处的世界和我们自己做的事情,其实他另外一个就是这个返,返回的返只有一个章节讲,我觉得这是《道德经》我认为讲得太薄的地方,他可能是整个《道德经》所有事物的根本,但他只讲了一句,但这句话曾经有一个人说,他认为《道德经》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句话,我也这么认为,这个很多人读不了《道德经》会经常看到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听起来复杂,就是说你要全部放空之后,在极度安定的情况下,佛家不是有定能生慧吗?
所有的事物在发生,突然有人开始做电动汽车了,有人做互联网了,有人就共享单车了,对吧,然后有很多的名牌,有很多很多新的,比如像这样的社交活动,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社交活动了,然后教育发生改革了,所有事情都在发生,人类活动非常非常多,这个大自然以来发生,万物并作,在同时有很多事情发生,无以观复,我要观他最根本的东西,观他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是他们都有他们的天道,他们都有他们的天道。复命曰常,他是常存的,如果你能够真的知道这个常存的道,你就是一个智慧和明白的人,知常曰明,如果你不知常,你有自己的欲望,有一些想法,你没有顺应天道而为,你就会妄做妄言,那就有可能会有巨大的天道的力量跟你去冲突,你是扭不过天道了,所以就会凶,知常容,容乃公,就是如果你能够顺应天道做,就没身不殆了。
我觉得这句话是“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是《道德经》里面的最根本的一句话,道到底是什么?我觉得是埋到这句话里面了。道就是在万事背后一个必然存在的永恒的这么一个规律,就是他的根本的规律,那到底是什么?一会儿我们再讲。
《道德经》这章是最不重要的,那给大家讲一讲,但是因为《道德经》里面有很多像散文,但庄子的散文就更多了,他把道做了很多比喻和形容。他赞同一些东西,反对一些东西,你看他赞同的东西,他赞成的东西往往就是大伙平时不喜欢的东西,他赞同的是柔弱、低下,要不自私,不自立,很朴实,混混沌沌的、要合理,但是他不喜欢规矩,他和儒家为什么那么多背离,其实他根是很相同的,但是有那么多背离的原因在于说他讨厌一切规矩,他觉得有了规矩就有反抗的力量,这个反抗的力量就会是让这个世界混乱,所以他规矩越多,那一定是坏的,那些作用力太大了,所以他讲了这个东西。然后他讲了一些比喻,他最主要比喻了两件事,一个是他比喻像水,这个好多人都知道,《道德经》阴阳里比喻像水,就儒家里面也又讲水。其实西方哲学有讲水是万物之墓。还有他比喻他像赤子。
我在里面讲三个章节,水,大家看水的状态,水的状态,他说他像道,水不是道,水有名就不是道。他非常像道,他善利万物,但是不争,他的确能够滋养万物,但是他都退缩了,比如你看了树是树,你看到庄稼是庄稼,你看到马是马,他背后都是水,但是水在里面不体现。处众人之所,就是基本上他永远处于那个最洼的地方,最洼的地方,最低的地方,我看不见的地方,哪一地方低头往哪个地方流,他存在那个地方,像道一样隐藏到后面。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这个居善地,大伙很容易理解,心善渊,也很理解,与善仁,就是对万物都很仁爱,言善信,这里面讲他是非常信守,比如那个地方只要地势低我一定会流过去。这是一种比喻,所以《道德经》,他第一个比喻的是像水,水立了万物而不争。我觉得这句话可能最重要的。
《道德经》还有个有趣的,我觉得这个就很美,他说这个很像孩子,小孩赤子,小孩,他说那个毒舌很多有毒的虫子都不咬他,猛兽也不去抓他,这个猛禽也不会去搏杀他。
《褚时健传》|秉持工匠精神、秉持利他精神、做到利益共享、提升产品的品质。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