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名企名人】《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报业第一夫人是怎么将美国总统拉下台的?

今今乐道·闫燕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20世纪后半叶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美国更是旋涡的中心,热点事件、政经黑幕频出。《华盛顿邮报》逆势崛起,以媒体人的良知,捅破层层天窗,改写历史进程,犹如彗星划过夜空。带领《华盛顿邮报》写下新闻史上登峰造极一笔的人,正是本书的作者凯瑟琳·格雷厄姆。本书从媒体人的角度几乎重现了美国近代史;从私人的角度,又给历史补充鲜活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


适合谁读

· 大型企业管理者

· 公务员

· 历史爱好者

关于作者

凯瑟琳·格雷厄姆,华盛顿邮报公司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被中肯地称为“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人”。她身处的大时代,影响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频出,也是传统媒体的颠峰时代。

学什么?如何运用新闻媒介的力量

“知讯者生存”,社会的快速发展把人们推到了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传统媒介作为庞大的信息机构,人们赋予了它监视环境的职能。网络媒体也日渐成为新兴的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媒体能不能办案?当然可以!“水门事件”就是因为媒体的曝光后扳倒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媒体作为一种对权力的社会监督方式,应当发挥其更大更有效的社会作用。

今天的文章从美国传奇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一生的成长经历出发,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为你揭秘她成功的秘诀,教你运用媒介力量的方法,提升企业的影响力,让你的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基业长青。

你还会发现

· 美国新闻女皇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传奇经历;

· 震惊世界的美国“水门事件”的真相;

· 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如何被一条新闻扳倒的。

一、钟鸣鼎食的世家闺秀生活

凯瑟琳·格雷厄姆出身名门,父母亲都是品学兼优的高知分子。在凯瑟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家庭对她的影响极大。

凯瑟琳的父亲,尤金·迈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曾投资买下《华盛顿邮报》,而且在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尤金·迈尔也是一位政治家。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任命他为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主席,负责制定美国国内外银行和金融政策,他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的一系列政策,扭转了美国在经常大萧条期间的经济状况。

也是在这一时期,格雷厄姆家族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跃升到了美国顶级精英阶层。除了商业和政治上的成就,尤金·迈尔还是一位艺术收藏家和慈善家。

凯瑟琳的母亲,迈尔太太出身于富裕的律师家庭,接受了高等教育,与尤金·迈尔结识于一次先锋美术展览中。两人结缘于艺术,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迈尔太太是一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所以婚后并没有依附于丈夫的生活和事业,而是依然追寻个人价值的实现。她是《纽约太阳报》的自由撰稿人,这在当时是反潮流的壮举。

迈尔太太工作能力出众,她所写的稿件大量被报社采用,使她在新闻界小有名气。在凯瑟琳出生之前,迈尔太太还曾痴迷于中国文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过中文。

然后就在中国学者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来研究中国的儒学、道教、佛教。她还出版过一本专业研究中国艺术的著作,叫《中国绘画:李公麟的思想与艺术思考》。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凯瑟琳·格雷厄姆出生了。从孩童时代起,凯瑟琳就从家人的指导和暗示中了解到,自己生来就是要做大事的。

记得有一次父母对她说:“你不能只做富家小姐,必须做一些事情,参与些有意义的,能创造价值的工作,你不能也不应该一事无成。”除此之外,在性格、爱好上,凯瑟琳也深受父母的影响,她理智而浪漫,并且对公共事务具有与生俱来的关注度。

父母的言传身教,激发了她对于艺术、政治和阅读的兴趣。

凯瑟琳长大以后,在芝加哥大学主修了美国历史,研读经济学和历史学概论课程,在父亲的指导下,她系统地阅读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纳,到弗洛伊德、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知识结构。

大学期间,凯瑟琳曾到《旧金山新闻》实习,深入一线报道旧金山码头区的工人罢工潮,第一次实践了“公正、客观”的新闻理论,而这正是从学校教育和父母亲的教导中学到的。

凯瑟琳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父母的影响,这些都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古代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家中有丰富的藏书,他本人擅长写文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很有文学修养。

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shàn](华美丰满的意思),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优越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

除了作诗之外,她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就是那首:(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史料中对这首词的评论说:“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这时的李清照才只有16岁,的确当得起神童的称号了。

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二、从夫唱妇随,到孤军奋战

凯瑟琳大学毕业后,进入了《华盛顿邮报》的社论部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来自哈佛大学法学院的菲尔·格雷厄姆。

两人因工作中的互相赏识而结缘,婚后的凯瑟琳安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要求,退居幕后投身于慈善事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相夫教子上。

凯瑟琳的父亲对这位女婿十分满意,所以将《华盛顿邮报》的事业交给了他,菲尔在执掌《华盛顿邮报》期间,《华盛顿邮报》曾濒临破产,但此时菲尔展露出了非比寻常的才能,不仅让《华盛顿邮报》起死回生,重新达到了收支平衡,更是创造了每天订阅量39.5万份的业务巅峰,这个数字在纸媒繁荣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行业纪录。

但是,在这看上去一切都非常美好的表象下,却隐藏着他们俩人都不知道的危机。在事业急速发展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巨大压力,菲尔患上了一种少见的躁狂抑郁症。

这是一种情感性精神病,患者会发生间歇性的行为和思维障碍,发病时患者要么过度的情感高涨,要么过度的情绪低落,而且毫无预兆。

所以菲尔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感到匪夷所思的行为,比如,在谈判场合对合作伙伴动粗;还搞了一场完全是被荷尔蒙支配的婚外恋;酗酒,并且在醉酒后多次拨打紧急电话给总统本人,一聊就没完没了…等等。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菲尔崩溃了,在自己的卧室中饮弹自杀。凯瑟琳的人生从此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从安逸的家庭里走出来,走上了新闻事业的舞台;与此同时,她也从一名养尊处优的社交名媛,逐渐向着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皇蜕变。

菲尔去世后的第二个月,凯瑟琳开始以发行人的身份介入《华盛顿邮报》的日常运作。刚刚开始承担这份工作的凯瑟琳完全是一名行业小白,她管理经验约等于零,而且看不懂财报,对报纸的经营状况一无所知,对媒体行业也缺乏了解。

好在丈夫菲尔为她留下了一支忠诚而有能力的运营团队,而且当时《邮报》在行业内拥在非常大的领先优势,这也给了凯瑟琳充分的过渡和试错时间。

不久之后,凯瑟琳就从悲伤和压力下解脱了出来,她也知道自己别无选择,所以,她将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为直面挑战,并积极应对。

抱着这样的决心,凯瑟琳不仅将《邮报》经营得更好,而且逐渐建立起了强大的社交圈,与各界精英都私交甚笃。 

三、走到台前,亲历美国节点事件

无疑,丧夫带给凯瑟琳痛苦的同时,也给了她成长的机会。由于难以忍受独处,所以凯瑟琳频繁地外出和交友,她渐渐摆脱社交中“菲尔妻子”的身份,孤身一人在社交舞台上博得了更多的友谊和信任。

这成为她执掌《邮报》的驱动力和桥梁,最终,凯瑟琳成长为《邮报》真正的掌门人。而她的客观理性和《邮报》掌门人的身份,进一步使她的社交圈得到了更大的升级。

凯瑟琳建立起了和总统们沟通的渠道,成为约翰逊总统竞选中刻意争取的力量;而杜鲁门总统的“黑白舞会”使凯瑟琳跃入人生中社交生活的巅峰。在凯瑟琳的总统社交圈里,曾有十二任美国总统与她有亲密的私人友谊。

小布什总统甚至说“总统们来来去去,而凯瑟琳知道他们所有的一切”。值得一提的是,凯瑟琳还与股神巴菲特私交甚好,甚至成为巴菲特走进美国顶级社会圈层的领路人。

1963年,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被枪杀。事件发生的那天,凯瑟琳正在和记者们吃着饭、聊着天,一名工作人员突然冲到大厅里喊道;“肯尼迪总统中枪了。”肯尼迪遇刺身亡,当时的副总统林登·约翰逊接替了总统的重任,而他的夫人也成为新的第一夫人。

这时的凯瑟琳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社交优势,她不但为肯尼迪的遗孀提供了感同身受的心理康复安慰,还在新的第一夫人“影响力塑造委员会”里肩负起了委员的责任。

虽然凯瑟琳与多任总统交好,但她并不盲目地支持这些总统的行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和尼克松总统的交往中看出来。

理查德·尼克松在还没当上美国总统之前,就和凯瑟琳家族经常来往,然而当他成为总统后,发生的两次重大新闻事件,却使他与《邮报》站在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阵营。

《邮报》与尼克松的第一次交恶,是因为《华盛顿邮报》关于“五角大楼文件”事件的新闻报道。

这起事件的引子是一份秘密文件。这份文件的正式名称是《美国对越南政策的决策过程研究》,后来的新闻界都把它简称为“五角大楼文件”。

这份文件是约翰逊总统在位时,国防部长私下组织人手撰写的,上面详尽记录了二战以后尼克松政府对越政策的种种秘密,文件中揭露了尼克松政府如何在越战初期采取蒙蔽、欺骗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及后来如何继续采用这些手段欺骗民众。

知道这个文件内容的媒体不在少数,但在政府的压力下,全美各大媒体几乎全都保持了沉默,只有《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敢于将真相公之于众。

《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报道,揭秘了一系列最高机密的越战决策机制和细节;而《华盛顿邮报》随后跟进了一系列社论,并发布了更加真实的文件细节。

在将真相彻底公开的过程中,两家报社不惜与司法部公开对质,官司从地方法院一路打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法庭以6票对3票宣判政府败诉。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促使美国终止了越南战争,也使尼克松领导的美国联邦政府名誉扫地。

后来发生的“水门事件”,彻底激化了尼克松和《华盛顿邮报》的矛盾。

1972年6月7日晚,水门大厦美国民主党总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刚刚走出大厦大门,不经意间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办公室,发现员工都已经走光了的办公室,本来应该是漆黑一片,此时却突兀地闪烁着几条光柱。

于是他立刻叫上保安上去一探究竟。保安人员立即搜查了有关的房间,抓到五个戴着外科医用手套、形迹可疑的男子,保安还在他们兜里发现了窃听器。

于是这五个人被交给了警察,此后的审问结果更加让人震惊,因为他们不是什么普通的街头毛贼,全是联邦特工,而且其中一人竟然还是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负责安全工作的头头:詹姆斯·麦科德。

第二天,这件事就被《华盛顿邮报》报道了出来。为了搞清楚真相,《华盛顿邮报》之后又对这件事进行了持续跟进。但在跟进的过程中,却受到了阻挠,甚至是威胁。经过了长达两年艰难的调查后,《华盛顿邮报》最终将真相公之于众。

原来,麦科德等人之所以会在深更半夜鬼鬼祟祟地出现在水门大厦,是奉了尼克松的命令到民主党总部安装窃听设备。

当时正是美国总统竞选时期,尼克松为了连任,想要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从而做出了这种不光彩行为。事件发生后,尼克松用尽手段隐瞒了一切,再次成功竞选上了总统。

经过深入的调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还发现,这种不光彩的行径并不是尼克松第一次做了,1971年初,尼克松为了操纵自己的手下,就已经在白宫的办公室里安装了大量的窃听器。

当事件被彻底曝光后,美国朝野上下全被惊得目瞪口呆,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纷纷辞职,尼克松被逼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人民发表公众演说,宣布次日辞去总统职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因丑闻而中途辞职的总统。

在两次事件中,带领《华盛顿邮报》坚持寻求真相的,是掌舵人凯瑟琳·格雷厄姆。不管其间承受着怎样巨大的压力,面临怎样艰巨的挑战,她都将《邮报》的办报理念贯彻始终,那就是报纸是公共信托,肩负着服务于民主和国家大众的义务。

而在一次又一次寻求真相中,凯瑟琳也从一名社交名媛,蜕变成了新闻界女皇。

总结

凯瑟琳从一位上流社会的名媛,因中年丧偶,被推上了《华盛顿邮报》掌舵人的位置,在男权林立的新闻界,用“公平、公正”的新闻态度,树立起了“凯瑟琳·格雷厄姆”的金字招牌,逐步成长为改变世界的媒体人,最终成为新闻界“最有权势的女皇”。这本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的自传,以媒体人的视角,几乎回忆了整个美国近代史,又从私人的角度给历史补充了新鲜的细节和动人的情感。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够看到凯瑟琳·格雷厄姆这位传奇女性,自力、自强的奋斗人生,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对于媒体正义的执着坚持,正是这种对独立、公平、正义和真相的坚持,才为记者这一职业赢得了“无冕之王”的美誉。

尼克松下台后,他任命的国务卿基辛格却成了凯瑟琳的好友。基辛格钦佩地评价凯瑟琳说:“她的传奇是一种智慧、勇气和高质量生活的象征,她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1179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闫燕)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金句:孤身一人时,不论在什么年龄,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你都必须重塑生命。

尽管媒介是一种巨大的权利。但它终究只是一个毫无情感的工具,本身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运用媒介的力量提升影响力的秘诀送给需要的朋友,让他也能收获成功的人生。


相关内容:

《大汉高后:细说吕后》|手段狠辣,能屈能伸。

《武则天》|如何不拘一格用人才。

《丘吉尔传》|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也依然不改热情。

《拿破仑传》|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