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湖风云】《胡作非为》|如何窥视金融从业者的秘密?

今今乐道·曾子墨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胡作非为》欧洲金牌记者乔里斯•卢因迪克暗访了200位就职于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高盛等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从业者,这些受访者冒着一旦暴露就会被解职或起诉的危险,为卢因迪克提供了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揭露了金融圈令人毛骨悚然的黑幕。

居于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核心地位的金融行业已经成为一颗“定时炸弹”,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被它炸得粉身碎骨,让我们看看金融圈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惊人黑幕吧!

关于作者

乔里斯•卢因迪克,畅销书作者,欧洲金牌记者,所著超级畅销书 《像我们一样的人:曲解中东》在荷兰畅销25万册,并在16个国家出版。《胡作非为》自2015年在欧洲上市,在世界各国引起轰动,版权销往多个国家,作者因此获得著名的NS Publieksprijs奖。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窥视金融从业者的秘密

纽约华尔街,伦敦金融城,东京中央区,上海陆家嘴,在这一个个并不大的区域内,几乎流淌着全世界的金融血液。他们似乎总是生活在神秘之中,但是就在这一栋栋摩天大楼里面,我们的生活被他们操纵,而我们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作为一个在陆家嘴苦苦挣扎的金融从业者,我仿佛知道我的这帮同事们在做什么,但是我又不知道我是怎么和他们一起引发了危机,甚至毁灭了世界,直到看完卢因迪克所写的《胡作非为:人性之本与金融暴行》,涔涔冷汗直冒,原来一切都是这样发生的?带着一种偷窥的快感,我们来看看,在伦敦的金融城里,金融可怜虫们是如何出卖灵魂,又是如何毁灭世界的……

你还会发现

· 金融脉动和金融危机 ;

· 什么是泡沫人生 ;

· 揭秘金融行业。

一、金钱至上、人各为己的精英文化

《胡作非为》这本书讲的是金融界投行家的故事,这帮人收入很高,在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看起来跟普通人的生活没什么交集,但是在金融全球化的体系下,普通人很可能在不觉中掉进投行家挖的陷阱里。

要识破这些陷阱,我们得先看看真实的金融职场到底什么样。

首先,金融职场奉行的是“精英文化”。华尔街只招收从常春藤学校毕业的人,如果你是普林斯顿或者哈佛的毕业生就会更受欢迎。从招聘环节开始,投资银行就不断向应聘者灌输一个概念,那就是能考进哈佛或普林斯顿,已经证明你是聪明人,而聪明人就应该跟聪明人在一起,哪儿的聪明人最多呢?当然是投资银行!那还犹豫什么?赶紧来吧!他们把这套说辞背得滚瓜烂熟,非常诱人。

在金融行业里,聪明的人比比皆是,投资银行家们把自己当作宇宙主宰者,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这个星球上最具挑战性和最让人激动的”工作,他们为了谈成一笔业务,几个人连续几个月都聚在一起,组成临时的“特种部队”,交易室里那些电脑显示器就像他们的“战壕”,“子弹会擦着头顶飞过,交易员是真正的枪手,而级别较低的人就负责医疗和补给。”

每家投行都有很多交易团队跟市场对接,他们的客户包括大企业、大富豪们。交易团队给这些人做资产管理、投资并购等方面的方案,向他们推销各类金融产品,投行就靠这个赚钱。交易团队被认为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是金融城的灵魂。

金融世界奉行“精英体制”,交易团队内部还要再分等级。一个交易团队通常由五个人组成,包括两个分析师、一个经理,另外两个是副总裁和董事总经理,从头衔就能看出级别的高低。分析师的级别最低,他们的工作是搜集和整理投行的财务数据,比如盈利能力、收益率等。

分析师的上级是经理,经理把分析师处理好的数据包装成故事,把冷冰冰的数据变成生动的分析报告。之后再把报告交给副总裁,进行审核和修改后,转给后台进行可视化包装,说白了就是做成 PPT。最终,PPT会交到董事总经理手上,这份PPT这时候就被叫成了“项目建议书”,董事总经理拿着建议书说服客户,一旦交易达成,就是几百万美元的收益,交易团队的奖金就从这部分收益里面提成。

从这个等级分工我们能够看到,董事总经理是交易团队里的大boss,大部分奖金都会被他拿走,一般来说,他的年薪在200万到400万美元之间,甚至可能更高。相对而言,副总裁的奖金就要少得多了,大概在30万到50万美元之间。经理的年收入更少一些,差不多有二十几万。

至于分析师,年薪只有5万美元,加上2万到5万的浮动奖金,一年也不到10万美元。所以,董事总经理才是最风光的群体,只有他们才会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被称为投行家。

金融职场除了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外,还有非常残酷的淘汰制度。每年,像高盛和摩根大通这些大名鼎鼎的顶级投行都会炒掉那些表现最差的员工,公司美其名曰“精简”,但金融从业者们会把这种突如其来的解雇称为“处决”。

书中记录了一位年轻经纪人所在的银行调整内部等级制度的方式。这个银行每隔6个月,所有成员都要对其他同事的表现进行一次评定,这就是所谓的“360度考评”,考评的结果分成“表现优异”、“达标”、“不达标”等多个“档次”,100个员工里只有3个人可能获得“表现优异”的考评结果,排在最后那百分之几的人就会被无情地踢掉。

通常来说,解聘总是发生在秋季,因为这样就可以省一大笔年终奖了,这样一来,奖金池对留下的人来说就会变得更大。所以说,投行的工作几乎是零保障的,5分钟前,你可能还站在交易室里指点江山,5分钟后,你就可能毫无征兆地被扫地出门,在投行里,所有人都追求短期效益,都想着在最短时间里赚到钱就完事了,所有人都想着随时逃跑,那在逃跑之前为什么不从客户身上狠狠敲一笔呢?

所以,在金融从业者心里,只存在非道德范畴。所谓的“非道德”,就是那些游离在道德之外,但不会直接触犯法律的东西。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现在有很多养老基金的理财产品,把老人的房产放到公司进行抵押,能获得年息4%—6%的收益用来发放“养老金”,而且还可以随时退出。在抵押期间,房子自己住或者出租都可以。

这听起来就像白拿“养老金”一样轻松,但在实际操作中,金融公司却把老人的房产按24%的年息抵押给了一些小贷公司或者职业放贷人,还在合同上标明,允许小贷公司把房屋折现变卖或者拍卖,老人看不懂合同,就稀里糊涂签了字。这样一算,6%的养老金收益再加上小贷公司24%的利息,年息总共高达30%以上。

一旦这个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小贷公司和职业放贷人因为没有收到利息,就会向这些老人催款。最终,老人们盼着每月定时发放的“养老金”没了,还背上了沉重的利息。

这听起来真是有点后怕,那么到底有没有机制来管控这种胡作非为的金融暴行呢?接下来我们要讲的第二个维度的主要内容:真实存在的投行鄙视链,就重点回答这个问题。

二、真实存在的投行鄙视链

在投行内部有一条鄙视链,我们前面提到百万年薪的投行家们是站在链条顶端的人。他们处在投行的前台,直接和客户打交道,这些人只占了金融从业人员的5%,而剩下的95%的人跟普通白领的级别不相上下。

在这条链条的最底端,是基层员工。在投行,基层工作人员的人数是最多的,他们的工作包括信息处理、技术支持、文字处理等等,能干这些活的人一抓一大把。他们的办公区域被安排在很低的楼层,几乎接触不到高管;假如一位高管跟基层员工交流,哪怕只是寒暄几句,也会被认为是不得体的。

再看链条的中间段,也就是投行的中后台,这些岗位包括风险合规岗、清算财务岗、信息研究岗等等。中后台的员工也是从哈佛、普林斯顿这样的顶级名校招聘的,薪酬比基层员工更高。不过,这些人跟基层员工一样,也不产生利润,基本上属于靠公司养活。

大多数中后台员工都自嘲自己是被人牵来牵去的狗,牵绳的人当然就是穿金戴银的前台投行家们。中后台的工作完全就是为了服务这些投行家,他们依赖投行家生存,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其实这种鄙视链不仅在前后台员工中存在,投行家内部也依然有鄙视链,造成这种鄙视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学历背景歧视。

要想在金融圈混得好,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而投行家的人际关系,首先来自母校。前面我们讲过,投行家大部分是从顶级名校毕业的,这些学校的校友之间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如果投行家的客户恰好是他的校友,他们之间就会很快建立起信任,交易成功率会高很多。

就算客户自己本身不是名校毕业生,他也更愿意相信从顶级名校里出来的人。而且,顶级名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出生在上流社会,他们的父母大多是公司高管甚至就是投行家,拥有深厚的人脉。有这样背景的人进入金融圈之后,会很容易获得高端客户。

顶级名校生的人际关系能带来高端客户,创造收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多元文化,但投行家仍然以男性精英为主。因为,在西方上流社会吃得开的主要还是男人。

除此之外,作者卢因迪克还在书中给出了一组数据,数据显示,交易团队里的女性,能做到董事总经理的比例只有13%,这个比例远远低于男性。投行工作强度大,长时间出差奔波,加班通宵写报告更是家常便饭,女性的身体素质不如男性,这也让她们在金融圈里处在弱势地位。

在金融圈里,女性职员还要承担更多的非议。投行部主要是和企业家、富豪们打交道,女性出色的社交技能和出众的颜值这时候就派上用场了,女性投行家一旦找到能依附的行业大佬,之后在职场就游刃有余了,不过这样也有很大的副作用,那就是极有可能被桃色丑闻缠身。

在金钱、权利和性“三位一体”的金融业中,投行家们为了促成交易,可以利用貌美的女下属,甚至会把自己的妻子拱手送人。2013年,杰富瑞投资银行医疗保健业务负责人的妻子,就指控丈夫强迫她和一家制药公司老板进行性交易,还逼她吸食可卡因。就因为这个老板是杰富瑞投资银行的重要客户,关系到她丈夫的职场生涯。

鄙视链下的捧高踩低、性别歧视、色情交易就是金融世界的本来面目,每个金融从业人员也都心知肚明,他们甚至说,“如果你经受不住这种心理考验,那就趁早离开。”

但真实情况是,只有极少数的人会真的离开这个行当,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无从选择的大熔炉。

三、无从选择的大熔炉

在投行工作的人都把投资银行比作一个大熔炉,金融世界里聪明的人比比皆是,大家从事着充满极限挑战和刺激的工作,已经对行业的现状见怪不怪了。

每个投资银行都有一张“积分榜”,榜上记录着每一个团队和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的工作情况,这个月拿下了多少桩并购业务?销售了多少金融产品?管理了多少富豪们的资金?这种无处不在的等级排名让银行家们感觉到自己的工作是一场充满成就感的竞标赛。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因素”让精英文化充满魅力,也让那些精英们无法拒绝。

 一位从业多年的投行家坦言自己的妻子早已习惯了高质量的生活标准,而他自己也知道不管接下来要做什么,他都会全身心地努力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留下来继续做这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呢?作者卢因迪克问他会一辈子做这行吗?他说:“不会。”当卢因迪克又追问他,“除了金融之外还打算做什么”的时候,他却回答“没有思考过这些”,他唯一知道的是他一定还要在这个行当里再努力拼上几年,那样的话,今后不管想要什么,都能唾手可得。

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圈套、一场游戏和一种瘾。回报很高,但变化无常,它总是刺激着投行家们,让他们甘愿为了更多的利益“再来一把”,这就是所谓的“赌徒心理”。一旦金钱向你涌来,那再想了无牵挂地抽身离去就是难上加难。

总有一些人排在你身后,对你的位置虎视眈眈,你只能被迫地向前跑,为投行攫取利益。人人都揣着这种心态操纵金融市场,就会酿成经济危机。因为人性难以改变,所以金融圈的丑闻、暴行、世界经济崩溃的历史才一遍又一遍地重演。

《胡作非为》这本书带我们窥探了金融界的种种黑幕,但商界还是有一些正面的典范来撑场的,今天我们要跨时空对话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业奇才范蠡。范蠡的故事我们讲过很多次,也多次讲过他的商业智慧,但他的人品和操守我们却讲得很少。金庸先生就曾说过,他一生最佩服的人物就是范蠡,他甚至把范蠡写进了他的短篇小说《越女剑》里。这种佩服和喜欢,和范蠡的人品有很大关系。

范蠡从小家境贫寒,但非常爱读书,也很有远见和学识。中年时候的范蠡曾带着家人来到齐国,他先是购买了几块靠海的地,种田、捕捞两不误,挣了不少钱。不过范蠡没有那种资本家的嘴脸,他一反资本家盘剥敛财的做法,对雇工非常慷慨,遇到灾年就减免地租,还自掏腰包开粥场赈济灾民。

慢慢地,范蠡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同,还规定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就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上的高价格。这种良心商人在当时可不多见,所以各国商人也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和农民抢着当范蠡的长工,这些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的加盟,让范蠡生意的总成本降低了不少。

有一次范蠡资金周转不灵,向一个富户借了10万钱,一年后,这个富户带着各家的借据准备上门讨债,结果乘船渡江的时候包裹不小心掉水里了,几十万钱的借据和路费就这么没了。富户只能凭着记忆找到了范蠡家,投奔范蠡,在没有借据的情况下,范蠡不仅连本带利还了钱,还额外给了富户一笔路费。后来范蠡为了扩大生意,三次资金短缺,很多富户都是主动送钱上门,帮助范蠡度过难关。

短短几年时间,范蠡就成为齐国首富,家资巨万。据说在齐国闹灾的时候,灾民听闻范蠡乐善好施,都不远千里来投奔,领取施舍。消息传到齐国国君的耳朵里,齐王请范蠡进宫,拜他为相国。做官期间,范蠡也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冲抵灾年对齐国的损害。三年之后,齐国国富民强,百姓奉范蠡为神明。

但就在此时,范蠡却辞官了,他说做官做到丞相已经心满意足,如果长久享受这至高的荣誉会让他不安。于是,范蠡又尽散家财,把钱赠给好友和贫苦百姓,带着妻儿退隐江湖了。

自古有言“无奸不商”,但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范蠡一生坚守道德底线,未被物欲熏心,这是金融从业者最该具备、也是最难具备的品质。

总结

以上就是《胡作非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神秘的金融世界背后数不清的黑幕。对局内人来说,金融业遵循着金钱至上、人各为己的精英文化,投行家们对各种监管人员和规则的蔑视,直接导致人性在金融行业里暴露,在金钱的追逐缠斗中泯灭。

就像书中所言,对于在金融世界打拼的人来说,判定他们行为的标准里早已经没有“道德”二字,而金融世界里中最大的恭维莫过于“专业”两个字,它意味着你可以把情感从工作中剥离出来,而“道德”这个词只会在一种情况下和“工作”连在一起出现,那就是对上司唯命是从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