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我们的不幸是谁造成的?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
一本能让你提升幸福指数的书。
核心书摘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部心理学经典,也是一部哲学著作。
说它是心理学经典,是因为整本书都是建立在“个体心理学”这个经典的体系之上的。这个体系的开创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主角。阿德勒提出:你的幸福或不幸,与任何人无关。这句话乍听上去好像是鸡汤,但实际上,它是经过严格的心理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完全经得起推敲和考验。
说它是哲学著作,是因为阿德勒在这本书里化身成一位“幽默智慧的哲人”,与一位“对人生感到无望的青年”展开了一场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传递阿德勒的思想,解析普通人生活中会遇到的种种琐碎又让人烦心的事,最后给出思考的方向,借此化解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幸。
读这本书,你会感受到一位哲人的人生智慧,许多困扰年轻人的问题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找到答案,比如,为什么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为什么那些不幸的事情总发生在自己身上?为什么越努力越迷茫?
关于作者:
岸见一郎,日本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从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的认定顾问,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青年做心理辅导,他的代表作是《阿德勒心理学入门》。
古贺史健,日本自由作家,他擅长以对话形式创作作品,在30岁的时候,邂逅了阿德勒心理学,被阿德勒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与岸见一郎成为挚友,俩人一起致力于推广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学什么:
1、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不幸福?
2、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
一、我们为什么总是觉得不幸福?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再详细了解一下阿德勒。
阿德勒本人的故事很励志,他小时候个头小、驼背,学习成绩也不好,矮穷丑三样中占了两样,长辈经常拿他跟高富帅的哥哥相比,这让他无地自容。阿德勒3岁时,弟弟去世,他自己两次遭遇车祸,5岁时得肺炎差点死去,人生的这些坎坷,让他像书里那位迷茫的青年一样,时常感叹为什么不幸的事会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自己身上,后来他成了心理学家,才终于把这个谜题解开了。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同辈人,也曾追随弗洛伊德学习心理学,后来他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成为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对立的,弗洛伊德认为,你现在的状况,来自过去的经历,来自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但阿德勒认为,你的现状只跟你自己有关,和你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的意思就是为个体量身定做,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是不一样的,阿德勒的思想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功和失败、幸福和不幸,与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用过去的经历,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就是弗洛伊德倡导的“原因论”,但是,阿德勒不认为“原因论”可以解释所有的不幸,阿德勒说:“如果一味地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目的论”。
阿德勒说:“人是可以主导自己命运的,有些人之所以选择扭曲的童年,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阿德勒还说:“现在的不幸福其实是自己的选择,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无法下定决心去选择改变,于是选择了不想改变”。
其实阿德勒化身成的这位哲人,在《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世界本身并不复杂,是我们把世界看得复杂,我们之所以常常感到不幸福,是因为想得太多,敏感多虑的情绪一直束缚着我们,但实际上,这些情绪也是自己给自己的,和周围的环境或者其他人,也没有任何关系。
这话的意思是说,很多人不愿做自己,总希望变成别人,总拿着别人的长板和自己的短板比,越比越沮丧、越比越难过,这时自卑感就会扑面而来。
自卑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里是一个核心概念。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卑情绪,他也曾在《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详细地论证过“自卑”,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弱点,而且无论你有多优秀,世界上总有人比你更优秀。
自卑确实让人痛苦,但它也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正是为了补偿这种“自卑感”,人类才选择不断超越自己,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所以说,“自卑感”是人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源。
但在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因为自卑而变得消极,他们不停地自我否定,很难让人相信自卑感是一种动力源,这些人又是怎么回事呢?阿德勒说,这其实已经不是自卑感了,而是一种“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指的是,当一个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还没做出任何尝试,就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能力,或者即使周围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或人脉,也仍然坚信问题无法解决的消极心态。阿德勒特别强调,一个人可以把自卑转化成动力,当然也可以让自卑演化成自卑情结,在自卑感里沉沦,这都是个人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选择在自卑中沉沦呢?阿德勒说,因为要把自卑转化成动力,势必要和别人比较、要疼痛,这样才有进步的动力,但有自卑情结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太“复杂”、太“危险”,为了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就宁愿让自己在自卑中沉沦。所以在阿德勒看来,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
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独处”心态,至少能让人维持一种虚假的“优越感”,比如在恋爱关系中,有些人明明知道对方喜欢自己,却不敢勇敢踏出去一步,这其实是在保护自己不去恋爱,他们认为,爱上别人,就会受制于别人,让自己变得弱小,甚至可能受伤,而这些潜在的危险会让他们感到自卑。他们建立优越感的方法是不能软弱,不能暴露自己的弱小,所以当他们感觉自己有爱上别人的危险时,要么逃避、要么嘲笑戏弄对方,以此来摆脱这种弱小感。
在亲子关系中,青少年的反叛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追求优越感的行为。
所以阿德勒才说:“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二、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在根据《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改编的同名日剧中,有一幕经典场景:蛋糕店门口排着长队,女主角兰子站在队列的第二位等着。突然,一个刚进店的小女孩闯到柜台前,指着橱窗里唯一一个草莓蛋糕,大喊:“我的!我的!我要吃草莓蛋糕!”。
听到小女孩的吵闹后,排在第一位正在点单的女士说:“那么,给我来一个蒙布朗吧。”而她本来是打算点草莓蛋糕的。队伍后面的人都笑了,这微笑带着一种默契,好像约定好了排在前面的大人们要把这最后一个草莓蛋糕留给最后来的那个小女孩。
轮到兰子点单了,她有一瞬间的犹豫,但还是果断地开口说:“请给我草莓蛋糕。”排在后面的众人露出惊讶或鄙夷的表情,小女孩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兰子却毫不在意,开心地享用自己最喜欢的草莓蛋糕。
剧中的这一幕诠释了阿德勒思想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所谓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不用担心被别人讨厌,因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只要拥有被他人讨厌的勇气,就能脱离痛苦,得到自由。
但我们身边有太多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的人,他们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这往往意味着要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习惯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呢?
阿德勒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从小就受到了赏罚教育。小的时候,如果我们做了一件事,总是习惯于向父母求证是对还是错,是会受到表扬还是批评,如果是表扬,往往还附带着更多的奖品。阿德勒非常反对这种赏罚教育,甚至严厉批判这种教育,他说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觉得“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会去做好事;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可以做坏事”。更重要的是,小孩子为了获得认可,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习惯性地做家长满意的事,迎合家长,这会导致孩子从小就构建起一种活在他人期许当中的生活模式。
那么,怎么做才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像兰子那样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呢?阿德勒给出的答案是:课题分离。
阿德勒认为,人的一生都会面临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不管是工作、交友还是恋爱,看起来都需要别人的参与,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在别人身上,但阿德勒说,想要处理好这三大课题,只需要靠自己,要学会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就是遇到事情首先要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看看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再冷静地划清界限,最后要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更进一步提出:人际关系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明确了这一点,就能够想明白: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别人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课题分离要求我们只对自己的课题负责,那就无须在意被别人讨厌这个课题,也就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我们在看待事物的时候,能够区分清楚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一切就会变得非常简单;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只关注和解决好自己的课题,而不去干涉他人的课题,就能减少很多烦恼。
所以阿德勒才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三、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
通过前面的分享,我们了解到,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因为我们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所以才有了烦恼;不过,阿德勒还说过另一句话: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幸福之源,我们应该追求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说白了就是一种高级的幸福。一般来说,幸福可以分为高级幸福和低级幸福,低级幸福是比较容易得到的,比如,我比周围人工资高,我就幸福;我有男朋友而我对面的女孩没有,我就幸福……这其实是一种低级的幸福,本质上是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之上的。共同体感觉是一种高级的幸福,是要追求在一个集体当中的自我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别人认可而获得的,而是应该通过对他人的贡献获得。
那么“他人认可”与“共同体感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如果是为了得到他人认可而贡献的话,那么当他人不存在的时候,很可能就不会行动;但如果是为了共同体感觉的话,享受的是那种持久的共享感,并不会在乎别人有没有看到。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职场精英,在职场中的时候,不管多累、年龄多大,看起来都是精神抖擞的,可一旦退休了,你就会发现他们老得特别快,这就是因为退休之后,他们失去了共同体感觉,失去了那种贡献感。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提到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自我接纳;第二步是他者信赖;第三步是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让我们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诚实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拿出改变的勇气,去做可以改变的事情。
他者信赖就是要无条件地相信别人。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是“信赖”,信赖指的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这样的信任才能构筑更深厚的关系。
能做到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还不够,还需要有“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做出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要自我牺牲,而是在贡献中体会到“我”的价值,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一个人在这个充满人际关系的世界中,可以有很多共同体。家庭、学校、公司、社团组织、以兴趣为基础的社群等等,都是一种共同体状态,只要做出一件对共同体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在那一刻获得高级的幸福。所以说,幸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容易获得的东西。
结语
以上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深入了解了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探讨了幸福与不幸的原因,也终于明白,想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就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拥有强烈的共同体感觉。
正如书中所说:“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活出的核心渴望,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编辑:曾子墨】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