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企业那些事】八个问题,深度解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长短政策“组合拳”

品卷一族
2024-12-1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盒饭财经 Author 曹雨


根据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的演讲,中国小微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比例约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城镇劳动就业贡献。


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三份文件形成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
不少业内人士对于这三份文件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含金量极高”。
今年以来,针对中小企业,政策端不断释放利好。1月,中央财政100亿元支持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3月,银保监会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金融解决方案;4月,“十四五”规划、中央政治局会议等高层文件和会议中,先后提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横空出世,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添了新途;11月,北交所正式开市,让“专精特新”成了当下热词。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9年,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根据央行行长易纲2018年的演讲,中国小微企业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的比例约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以及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城镇劳动就业贡献。
为何如今“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的概念突然又大火了起来?新发展阶段,中小企业更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如何让中小企业更好地生长发展?这次政策端口密集的动作,又意味着什么?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盒饭财经专访,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出了解答。我们解读了这次密集发布的政策背后的变化,并根据多方即将落地的举措,整理了一份“小巨人成长必看指南”。
看完全文,你将了解:
1.政策密集出台的原因与机遇2.小企业的作用与难题3.中小企业最关心的八大问题,如何解决



北交所与“1+2”

近期中小企业圈最大的热点,莫过于北交所。

11月15日开市首日,北交所81家首批上市公司集体亮相,阵容创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纪录。

首日开盘,北交所10只新股全线大幅高开高走。截至收盘,10只直接在北交所上市的新股首日全部涨超一倍,盘中均触发临时停牌。其中,N同心大涨493.67%,盘中一度涨超500%,N大地、N志晟、N晶赛涨幅均超200%。

开市三天,北交所累计新开户29.5万户,全市场合格投资者共计432万户,前三日股票合计成交169.99亿元。

这是一场属于中小企业的狂欢。9月2日,国家领导人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北交所让万千中小企业燃起了火苗,那中小企业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在政策端,有关中小企业的重要帮扶计划也在不断出台。

11月6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以下简称“《实事清单》”);1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这三个文件,也被外界称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2”长短政策“组合拳”。

成体系、精细、务实,是这次政策的一大特点。

根据研究,“1+2”政策组合其实各有侧重。比如,《若干措施》是从问题、需求出发,聚焦创新引领、融资支持、数字化发展、绿色发展、质量和管理、人才素质等多个维度,提出了11个方面的34条具体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地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和专业化发展。

《实事清单》从政策、服务“双管齐下”,以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聚焦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和促进转型升级等服务支持,提出了涵盖财税支持、信贷支持、直接融资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创新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人才智力支持、助力开拓市场、精准对接服务、万人助万企活动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

《通知》则是按照务实、精准、短期可见效的原则,从加大纾困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灵活精准运用多种金融政策工具、推动缓解成本上涨压力、加强用电保障、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着力扩大市场需求、全面压实责任9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涉及到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13个部门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多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共同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助力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三个文件组合落地,凝聚了各个部门的合力,确保政策落地落实、有成效,也为此后的政策设计提供了新方向。

第二大特点,则是都在聚焦“专精特新”的培育。

“专精特新”是工信部最早在2011年提出的概念。专,即专业化;精,即精细化;特,即特色化;新,即创新能力强。“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企业,且企业规模需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的规定,因此一般为中小工业企业。


从工信部提出“专精特新”开始,经历了多年的探索、研究、前期准备,这一概念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2021年年初,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文件,提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目前,我国分三批培育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不过现阶段,“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处在成长期,虽然有一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但企业在细分领域、关键环节等仍需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以创业板上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2016-2020年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户均年度研发费用占比为7.4%,较创业板整体均值的6.9%并没有太大差异,仍需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1+2”的政策组合中,都重点提及了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

《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各地区要强化责任担当,勇于开拓创新,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若干措施》从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加强财政资金支持两方面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实事清单》则为一系列具体措施。

总体看来,这些政策涉及问题、举措丰富且务实,含金量较高,于中小企业而言,值得仔细研读。


小企业的大能量与大难题

“1+2”出台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今年政策会密集出台?中小企业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首先要明确的是,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体量。2001年来,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壮大,2019年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毛细血管,也是主力军。


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贡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我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 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俗称“56789”)。

中小企业富有活力、善于创新、经营灵活、反应敏捷,具有很多大企业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也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

但是一家中小企业从创业到成活,再到发展壮大,并不容易。

“企业必然会经历初创、求生、生存、发展和壮大几大阶段”,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广州仕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文江河,曾根据自身经历,将企业的发展分为这几大阶段,他认为,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

在文江河看来,企业初创阶段还是比较轻松,战略定位、团队建设、经营预算等,在规划时已经完成,只需把它形成纲领,植入思想,因此这一阶段制度建立和健全制度是比较重要的,包括管理体系的建设等。

而到了求生阶段,就与初创阶段有很大区别。“大大小小的疏漏,各种救火,再到人力资源的问题,经营要素的匮乏。初创企业的供应商也不相信,银行也不搭理,还会碰到很多陷阱,买货都会买到假货。最重要的还是面对竞争的时候,初创企业没有足够优势,每一个项目都会遭到同行碾压式打击。”文江河曾在此阶段一个月吃40桶方便面,“只是想填饱肚子而已”。

而在生存阶段,除了大量科学规范化的提升之外,财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拐点。“这一时期所有的开支成本,所有的税费负担都大量增加,人为和客观的不规范也大量出现。另外企业和品牌形象的建设,会涉及到各个系统的专业化和精细化。”

另外,文江河认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唯一驱动力就是创新。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创新,在商业模式,包括在生产工厂的流程方面都包含了创新。创新的目的是成为“单项冠军”或“配套专家”。

而与其说是创新问题,深究下去,更重要是融资难的问题。“现在的融资环境中小企业已经好了很多,但是普遍中小企业融资还是挺困难”。

整体看来,中小企业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无论是资金、技术、市场、人才方面的制约。还比如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费增长、人工成本增长等,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一直以来,国家都在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铺路”“赋能”。但当前,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贸易摩擦接连不断, 中小企业正在遭受更大的挑战。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任兴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世界经济下行趋势持续,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小微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尚不稳定;另一方面,尽管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国内消费和出口两大驱动力陆续回升,但中小企业仍受到成本上升、融资困难、投资后劲不足、生产经营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比如,2021年6月份以来,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新订单不足、新冠肺炎疫情散发、部分地区拉闸限电、低碳化改造等多因素叠加,造成中小企业供需两端同时挤压。

又如,近期原材料价格高企、订单不足、用工难用工贵、融资难回款慢、物流成本高、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用电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成本压力加大,经营困难加剧。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9月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1.2%、3.6%,企业下行压力加大。

10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强调,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要求各地多策并举、有针对性地加大企业帮扶力度。

也就是在此背景之下,“1+2”政策组合应运而生。

这也意味着,中小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担当和贡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方将助力中小企业,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八大问题解读

伴随着“1+2”政策组合拳落地生效,中小企业势必会迎来集中爆发,企业如何抢占先机?

具体而言,针对融资难、融资贵,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中小企业如何协同,招工难、人才短缺,减轻生产经营成本压力等重要问题,各方会如何行动?当中有什么具体举措?中小企业可以如何抓住机遇?

近日,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盒饭财经专访,就当前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我们将当中的一些干货进行提炼,针对中小企业的八大重点难题,形成了各方的行动概要。

1.融资难、融资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与融合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比重不断增加,为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开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供了可能与途径。目前看来,将从以下方面着手善加利用,起到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效果。

一是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平台,通过打造“实体经济+数字技术+金融创新”的创新范式,发展面向实体产业的数字金融服务,构建与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二是建全中小企业主体信用资产体系,充分整合企业、政务、产业等各维度数据,形成“千企千面”精准企业画像,构建链接产业和金融的中间层基础设施,推动中小企业服务资源的智能推送和精准撮合。

三是以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性融资需求为牵引,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使得企业经营行为信息准确、透明、可追溯,建立创新的风险定价系统和风控管理体系,提高供应链上下游整体融资效率。

四是依托智能化技术形成对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培育和辅导,通过智能化测评帮助中小企业明确资本市场路径,补齐融资短板,引导企业沿“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五是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推动金融机构转变传统重抵押、重担保的授信模式,建立以企业资信、交易数据、资金流向、供应链等多维度授信模式,为中小企业推出更多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产品。

2.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针对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问题,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一是加大数字化供给。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遴选一批基础共性工业APP,征集发布一批轻量级数字化解决方案,多角度解决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二是推动资源和能力共享。以工业互联网为切入点,支持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资源和能力共享平台,开发便捷、廉价的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带动中小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

三是激发中小企业内生动力。分行业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示范标杆企业,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典型案例,带动更多行业和企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新技术、新模式。

四是优化数字化环境。打通不同数字化转型系统间的数据联通渠道,结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应用需求提供低标准连接、高级别应用等不同层级的设备互联服务,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3.政府、企业、机构、院校等多方如何协同

通过整合政府、企业、机构、院校等多方合力,从特色载体创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供应链创新链配套、产学研协同、数据平台驱动等五方面发力,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升级。

一是以“数字+”特色载体建设为依托,推动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参与数字化园区等特色载体的建设运营,着力打造“龙头企业+孵化”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载体,提升专业型、科研型载体在产业生态、供应链协同、创新能力共享、信息驱动等方面的功能,打造大、中、小微企业联合创新生态,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二是以“数字+”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为抓手,加快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检验检测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科技设备共享平台等各类专业技术服务的有效供给。建设以产业集群化、服务智能化、投资网络化为特征的产业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建设新模式。

三是以“数字+”供应链创新链配套为基础,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订单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产业创新机制,促进大中小企业深度融合、嵌入式合作。发挥龙头企业对供应链、创新链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大企业配套协作,提高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能力及其在创新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是以“数字+”产学研合作为关键,探索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推动大中小企业针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展开联合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和研发机构,畅通创新能力对接转化渠道,提高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支持中小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创新协作,鼓励高校院所将部分创新环节外包,共同开展研发攻关。

五是以“数字+”产业数据平台为驱动,通过搭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以数据要素为资产、以数据流通为纽带的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利用工业互联网强大的生态资源、数据资源优势,通过精准营销、智慧采购、数字金融等数字化赋能方案,解决中小企业订单少、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

4.招工难、人才短缺

招工难、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技工人才短缺。为缓解中小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和人才短缺困境,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一是支持并落实中小企业稳岗扩岗政策。要继续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及社保补贴、培训补贴等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对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根据吸纳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对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导致停工停业的中小微企业组织职工以工代训的,根据以工代训人数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支持中小企业稳定岗位,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二是促进人才供需对接。推动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发布实时有效的岗位信息,加强用工供需信息对接,强化招聘服务,积极开展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金秋招聘月等活动,通过网络、现场、入校等线上线下各类招聘形式,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对接,提供优质高效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

三是加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认定和校企协同。优化职称评审机制,建立中小企业职称申报兜底机制,为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提供绿色通道;开展“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项目,调动技能培训机构,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在中小企业降本增效、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区域政府发展专精特新产业等领域搭建资源汇聚和创新合作的桥梁。

5.生产经营成本压力

今年以来,以钢材、有色金属、煤炭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涨势迅猛,全球运力紧张、运价高企,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和外贸型中小企业受到强烈冲击,经营面临困难。为应对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际运输成本上涨,行业协会和商会要从有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正确履行行业自治组织职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指导行业企业加强自律,共同维护好行业正常市场秩序, 避免重点企业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捏造散播涨价信息、哄抬价格。

二是要和地方政府充分共享中小企业需求和原材料供给资源,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原材料保供对接服务。

三是要引导外贸中小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行业内、辖区内中小企业进行充分调研,摸清外贸出口和集装箱供应需求底数,加强与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对接,及时掌握集装箱供应、海运运力调整方面的变化和趋势,引导外贸企业集中与班轮公司签订长约合同,鼓励班轮公司推出中小企业专线服务。

6.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大力推动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资委制定落实行动计划的113项具体举措。“十四五”期间,我部将继续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鼓励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利用市场力量搭建平台,与地方政府形成产业服务优势互补的支撑政策,推动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合作,尤其带动制造业中小企业建立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兴产业生态。

一是安排财政经费支持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等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二是以培育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为抓手,推动各类平台向开放化、智慧化、生态化方向发展,畅通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渠道,发挥平台载体作为大中小企业信息、资源、能力、品牌对接渠道的融通支撑能力。

三是支持中小企业以专业化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与大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龙头企业、大项目、大工程协作配套产业链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

四是鼓励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联动,形成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产业集聚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五是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实现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创新能力共享、成果转化和品牌协同;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中小企业开放,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和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开展共性技术研发供给,开展订单式研发、投放式创新,加速技术创新成果快速转移转化,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供应链互通的融通创新产业生态。

7.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国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服务产品,形成了集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以及社会化公益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体系。

一是聚集服务要素,增强服务力量。强化各级企业服务中心综合枢纽作用,建立完善各级企业企业服务中心,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产业,鼓励各类主体兴办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实施政府涉企服务资源聚合,大力培育服务市场,建立权威、及时有效、精准、兜底、全覆盖的服务资源供给体系。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力。提升平台网络的集聚带动作用,依托“互联网+企业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平台网络运营,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互动能力。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加强对本行业本地区服务机构的协同带动。完善基地载体的服务功能,加强小型微型企业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创业特色载体与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善提升服务功能。

三是创新服务供给,满足服务需求。面对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鼓励有条件的服务机构建立专家库,加强创新资源成果的推介和对接,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模式创新。优化完善中小企业政策信息互联网发布平台,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组织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咨询服务,加强辅导,加强人才和培训服务。

四是聚焦重点工作,打造服务精品。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培育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转型升级。因地制宜打造区域性的中小企业特色服务品牌,形成“一省份一品牌”的服务品牌建设格局。

8.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和中小企业权益保护

国家多部委和各省级人民政府,多策并举,合力协同,上下联动,共同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为推动各地立足实际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活动,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行业专家、优秀导师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2017年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加大了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力度,增设“权益保护”专章。为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积极响应部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中关于加强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今年已开通了“中小企业权益保护热线”(010-82290007);“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平台”已于今年9月上旬上线运营,通过设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受理广大中小企业的投诉、建议,聘请中小企业政策及法律方面的专家团队提供相关公益服务,曝光侵害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跟踪企业投诉处理结果形成报告和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大会上,首次举办了“中小企业权益保护”论坛,对外公布了十个中小企业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取得较好的社会反响。

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积极落实工信部联合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志愿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厅联企业〔2020〕12号),整合各地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商协会、大企业、志愿专家等服务资源,成立“中小企业志愿服务联盟”。同时,打造一支专业化强、服务水平高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服务机构资源库,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体系。

为保障全国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信息数据规范运转,提升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水平,还搭建了中小企业志愿服务线上服务载体——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平台,为各地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志愿服务招募、服务日记登记、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等服务。目前,已在广州黄埔区云埔街道、浙江丽水开发区、山东济南等地组织实施了“中小企业上市辅导&股权融资”、“促进企业专业化高质量发展政策解读”、“中小企业投标培训专场”等专题暖阳行动。

经过志愿服务联盟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平台建设、活动开展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分两批遴选认定了1138位志愿服务专家和426家工作站,涵盖了政策、法律、创业创新、管理、数字赋能等领域,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由最初各地自发开展,逐步向有组织、有体系自觉开展转变,初步形成了中小企业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